炎夏時節(jié),冒著暑氣來到福建政和縣澄源鄉(xiāng)林山村。推開車門,絲絲涼意撲面而來,疲倦頓消。
林山村重巒疊嶂,古木參天,人行其間,衣履皆碧。村內(nèi)有8棟明清古建筑,棟棟相連。走進陳氏古屋,兩扇精美屏風映入眼簾,屏風兩側(cè)各有一條通道,通往石條砌成的四方天井,據(jù)說其有“肥水不外流”的聚財功能。天井上方采光通透,晴朗日,藍天白云一覽無余;陰雨天,則“夜闌臥聽風吹雨”,“點點滴滴到天明”。舊時,若家中有喜事或貴賓登門,主人便會拉開屏風,在天井鋪架木板,讓客人直通大廳,以示敬重。如今,大廳地面上長滿青苔,在陽光折射下,如 刷了一層綠漆。大廳正中擺放著兩個神龕,一邊供奉祖宗牌位,一邊則與當?shù)亍翱藜蕖绷曀子嘘P(guān)。據(jù)說女子出嫁時,其兄長和媒婆端坐神龕下方,女子則手持竹竿,點上蠟燭伸向客人頭頂,一邊滴燭淚,一邊哭唱謾罵,責怪哥哥“趕”妹出門,責怪媒婆提親,以寄托惜別之情。 走出陳家,拐入村民稱為“陰陽樓”的許家老宅。但見土墻頭上芳草萋萋,墻體上“齊眉福壽”四個大字已脫落斑駁,僅隱約可見。此建筑為三進式,左右設獨立房間,中間三層茶樓正對大門。傳統(tǒng)建筑講究以中為尊、以上為尊,許家將茶樓設在中間,足見主人的茶葉情結(jié)。順著茶樓木梯拾級而上,腳底發(fā)出吱吱呀呀的聲響。二樓房間住著一位老人,他告訴我們,20年前,這座房子里住有七八戶人家,男女老少,熱熱鬧鬧?,F(xiàn)在,他們有的搬到城里住,有的到省外做茶生意,都很少回來了。老人走 ? 到窗臺邊,手指后院,只見院內(nèi)栽種著碧綠的玉米、魔芋,煞是喜人。 院墻外,一條青石板古道彎彎曲曲,繞過林山村,直通福安市穆陽鎮(zhèn),成為內(nèi)陸與沿海經(jīng)貿(mào)聯(lián)結(jié)的紐帶。明清時期,政和的茶葉、煙草、魚貝、食鹽等,源源不斷經(jīng)此進出,此處因而得名“茶鹽古道”。每天,都有上百名挑夫跋涉路上,曉行夜伏,風餐露宿。他們手持一根駐杖,駐杖頂端挖凹口,末端以鐵環(huán)鑲嵌,便于歇擔休息,起挑穩(wěn)當。起挑、落擔時,手中駐杖情不自禁撞擊青石板,后方聽到聲響依次撞擊石板,以此傳遞休息、起挑的信號。 沿青石板小路探入古道,可見駐杖磨撞出的無數(shù)凹槽,雖經(jīng)數(shù)百年風吹雨打,深深痕跡仍然烙印在青石板上,耳邊仿佛傳來挑夫們“嘿喲嘿喲”的應和聲。半山腰上還有一座供路人休息、避雨的石亭,在這里,不知有多少挑夫故事被永遠埋藏,無法注釋。 離開石亭,來到占地面積1200多畝的言午生態(tài)茶園。園內(nèi)種植著金觀音、梅占、奇蘭、烏龍和龍井茶樹,并套種有紅豆杉、桂花樹等。我們走進綠草依依的茶樹行間,意外發(fā)現(xiàn)原本生長于春天的蕨菜,正肥肥壯壯地從茶樹下鉆出。陪同的朋友說,茶園實行人工鋤草,只將長高的雜草鋤掉,留下低矮豐茂的青草,便于涵養(yǎng)水分。茶樹從不噴灑農(nóng)藥,采摘的茶葉制成優(yōu)質(zhì)高山有機茶,供不應求。 伴著清涼山風,感受著茶園的盎然生機,不知不覺已登上觀景臺。站在臺上,近看,茶山如襟如帶,錯落有致;遠眺,青山連綿,溝壑縱橫;俯望,山腳一彎水庫,碧玉般鑲嵌在綠林中。置身這綠色生態(tài)茶園,吸一口濕潤微涼的空氣,頓覺神清氣爽。 Tips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澄源鄉(xiāng)美食:南煎豬肝、文公菜周邊景點:佛子山、云根書院、鳳頭楠木林 信息來源;http://www./zhenghe/p/1.html |
|
來自: 昵稱58986230 > 《政和縣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