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村長休假去了,相機行情本周暫時沒有。所以,今天老宋來跟大家聊磕。 村長本周朋友圈的狀態(tài)~ 老狼:村長,在寫稿?粉絲們感動呀 村長:稿子是啥?我在思考人生…… 老狼:…… PS:老宋可是話癆,只要話匣子一打開,猶如滔滔江水~,希望大家在聊的過程中別睡著了。今天的主題是:如何選“第一支鏡頭?” 正式開聊~ 老宋有一些愛攝影的朋友,跟他們聊起“第一支鏡頭”時,竟然分成了好幾派。當然不同的派別,不同的人,玩結(jié)果差異也是巨大的,如圖~ 定焦與變焦的大派別就不說了,因為第一支鏡頭就選擇定焦的人并不多。玩到一定程度的攝影愛好者,很有可能會入了定焦這個坑,出門要帶一頓定焦鏡頭,但這是日后的事。就相同檔次的鏡頭而言(你不能拿L專業(yè)鏡頭跟小痰盂比),定焦鏡頭的畫質(zhì)要比變焦鏡頭好,這種說法毋庸置疑。 但并非所有人都把畫質(zhì)放在選擇的首位,變焦鏡頭的機動性優(yōu)勢也不容小覷。啥叫機動性?就是你不用像定焦鏡頭那樣走來走去,前后自如。 所以大部分初學者的“第一支鏡頭”還是選擇了變焦鏡頭。 那么在變焦鏡頭里又分了大致兩派,老宋稱之為“干活派”和“玩耍派”,也叫“務(wù)實派”和“務(wù)虛派”。 用來當“萬金油”干活的第一支鏡頭: 標準變焦鏡頭(24-70mm) 首先說明,老宋本人是干活派(務(wù)實派),第一支鏡頭是“標變”——標準變焦鏡頭24-70mm。 為什么它稱之為“標準變焦鏡頭”?老宋猜測,這么稱呼的原因有幾點:1.它在50mm“標準焦距”左右;2.它是最常用的焦段,可以完成最多數(shù)的攝影任務(wù);3.它的焦段大部分屬于中焦(不包括24-35mm);4.它的光學效果和人眼看到的差不多。 PS:關(guān)于24-70mm,老狼已經(jīng)講過一期:《24-70mm是最出色的掛機頭,為何還有人不喜歡?》 這里需要解釋的是,因為人眼看到的空間透視效果就是50mm那樣的,所以50mm焦距被稱為“標準焦距”,50mm的鏡頭被稱為“標準鏡頭”。 那么問題來了:人眼看到的“空間透視效果”是什么意思?簡單地說,透視就是“近大遠小”。 如果你不希望照片上的“近大遠小”與人眼看到的有太大的出入,那么50mm鏡頭最嚴格,24-70mm也差不太多。 而且在攝影距離上,這支鏡頭拍攝會議或者新聞紀實題材時既不會離得太近,又不會離得太遠,剛好是一個舒適的距離。因此這款鏡頭也叫“記者頭”。 但是,恰恰是因為它的透視效果跟人眼看到的差不多,照片上也就沒有什么特點,因此被那些在乎“出奇的光學效果”的用戶稱為“平庸的”鏡頭。 這是一款“萬金油”鏡頭,干啥都行,但干啥也不那么出色。雖然它“平庸”,不過呢,從大數(shù)據(jù)看,第一支鏡頭買24-70的最多,而且在日本和歐美比咱國內(nèi)的比例更大。 看起來還是平淡過日子的人比尋求刺激的人多呀! 用來拍風景或大長腿的第一支鏡頭: 廣角鏡頭
而有一派是不喜歡平庸的,他們寧愿選擇“出奇”和“刺激”:第一支鏡頭要么是廣角鏡頭,要么是長焦鏡頭。 先來說說廣角鏡頭吧,真有人也這么選的。這就好比我找了個居家型的女子,而你找了個娛樂圈的,人家能歌善舞又有人氣多刺激。 為什么老宋在標題上沒寫焦距?因為這種鏡頭有好幾種,16-35mm、17-35mm、17-40mm、17-55mm……老宋也不記得有多少種,這些鏡頭跟24-70mm“標變”有一些重合,當然也有不重合的12-24mm之類,廣角鏡頭可謂種類繁多。 不同焦距的鏡頭,光學效果是不一樣的(比如視角的大小,焦距與視角成反比,焦距越小視角越大),除此之外光學效果還體現(xiàn)在透視上。 廣角鏡頭的透視特點是:近處的更大,遠處的更小。這樣的視覺效果是,照片上的空間感看上去比我們?nèi)搜鄯从车酱竽X的熟悉的空間更大。 哎呀這話太拗口了,簡單地說就是“看上去比真實空間更遠”。還是看圖吧。 下面這張圖是在泰姬陵拍的,用了20mm焦距,使得近處的水面更寬,遠處的更窄(只有廣角焦距才能把這個水面拍成三角形,當時有小伙伴問過我,怎樣把這個水面拍成三角形的),這樣顯得物理空間好遠啊,其實真的沒好遠。 16mm焦距把一只很短的小船拍得老長(湖南鳳凰) 24mm焦距讓這個并不長的走廊顯得更為悠長(拉斯維加斯某酒店門口) 如果拍風景照片,當然也會使得空間感更為遠大。當然這種“伎倆”也經(jīng)常用于拍人: 19mm焦距下的大頭像(頭部離鏡頭更近),這樣拍會比較俏皮。你們不是嫌中焦平庸么,那就來個不平庸的給你看看。 更多的是利用這個廣角鏡頭的透視特點拍大!長!腿!老宋對這種做法嗤之以鼻(因為副作用是腳丫子太大),所以老宋本人沒有原創(chuàng)圖片,網(wǎng)上搜了兩張給大家分析一下: 上面的圖片特別是右圖特別傻,傻就傻在你好歹也別在格子旁邊拍呀,一看那格子的大小不就穿幫了?那些格子都是一邊大的呀,顯然長腿是利用鏡頭的透視畸變“偽造”的!這且不說,看那大腳丫子,有兩個腦袋那么大,頭卻那么小……光看見大長腿看不見奇怪的比例,這是美女呀還是妖怪?。恐v真,就算夸張長腿也沒這么夸張的,都不是人類了!等下我去找大師兄來抓妖! 廣角鏡頭還有一個明顯的問題:邊緣像場的畸變現(xiàn)象很明顯(主要是桶形畸變)。加上透視感的夸張,所以廣角鏡頭其實并不適合拍人。如果你鐵了心非要用廣角(35mm以下)甚至超廣角(24mm以下)拍人,那么務(wù)必請不要把人放在畫面邊緣,否則畫面上會出現(xiàn)變了形的人。 關(guān)于廣角鏡頭的畸變,魚眼鏡頭(也是廣角鏡頭的一種,視角可達180°)就是個最典型的例子: 由此可見,并不是所有鏡頭都適合用來拍人。如果你是以拍人為主,還是老老實實用標準(變焦)鏡頭吧,根據(jù)拍攝距離不同,拍人的最適宜焦距范圍是35mm-135mm這個百毫米之間,最常用的是85mm。 用來拍遠景或偷拍的第一支鏡頭: 長焦鏡頭 第一支鏡頭就買長焦的人真不多,但也不是沒有,只是數(shù)量相對最少。老宋所說的長焦的是70mm起步的那種,不是18-200mm那種鏡頭,那種“旅游頭”咱后面再說。 PS:關(guān)于70-200mm,老狼也已經(jīng)講過一期:《一只接近完美的鏡頭,70-200你會怎么用?》 每個攝影人心里都有一只長焦鏡頭,原因很多,其中裝x也算一個。 關(guān)于什么是“長焦”,攝影圈并無統(tǒng)一說法,有說70mm以上的,有說100mm以上的,說什么的都有。老宋的腦子里好像師傅說過135mm以上才能叫“長焦”。但眼下大家約定俗成地都管70-200叫長焦鏡頭,也就由它去吧,反正是有長焦的部分就是了。 長焦,不是肌肉男才喜歡,妹子一樣喜歡,你看下面這妹子這專業(yè)姿勢,一看就是練過的。 重點是長焦鏡頭的光學效果,其透視感與廣角鏡頭是相反的:物理空間在畫面上被壓縮了,看上去比現(xiàn)實中距離更短。 最典型的例子是體育記者用的超長焦鏡頭,運動員與觀眾的距離看上去好近!但你去過體育場館就會知道,其實足球場與觀眾席還遠著呢。 看上圖,可不可能離那么近嘛,多危險。這照片顯然是用長焦大炮拍攝的。 下面這張照片是老宋用200mm焦距拍的,看這個壓縮感有多明顯,六節(jié)車廂被壓縮成了這么短。 為什么買長焦鏡頭?當然不是追求畫面的壓縮感,那只是長焦鏡頭的“副產(chǎn)品”,雖然它有這個光學特性,但用戶卻并不是沖著這個特征來的,主要是為了拍攝遠處不方便接近的拍攝對象: 升旗儀式你哪能走進警戒線呢?只能用長焦啦。 但如果我把這個優(yōu)勢說成“買長焦鏡頭的人主要用途是偷拍”…… ……那么你肯定不會同意,甚至要打我! 好嘛,那是玩笑話。 除了“拍攝遠處不方便接近的拍攝對象”,長焦鏡頭還有一個迷人的光學特點是淺景深,這也是很多用戶的追求。就老宋個人感受而言,長焦鏡頭淺景深(虛化背景)的迷人效果,要比廣角鏡頭的透視變形更可愛,所以70-200mm是老宋的第二款鏡頭,而廣角鏡頭老宋早就賣了,個人并不喜歡那種變形。 來看看長焦距的淺景深—— (最后一張照片不是打架,是在好萊塢環(huán)球影城的表演。我能把焦點放在演員的指尖上,而臉是虛化的。當然這也能看出壓縮感,胳膊好短啊……) 有虛化才有迷人的光斑啊,長焦鏡頭對此得心應(yīng)手。 總之,老宋個人認為,長焦鏡頭比廣角鏡頭優(yōu)點多,而缺點又比之要少。所以老宋本人的器材中大部分是中長焦,廣角最短也才24mm。簡單地說,老宋的變焦鏡頭只有24-70和70-200這兩支。定焦當然也要備一支標準鏡頭(老宋不是定焦黨,那可就多了)。 用來“一鏡走天下”的第一支鏡頭: 18-200mm
從畫質(zhì)上來說,這種鏡頭不能算是好鏡頭。什么是好鏡頭?就變焦鏡頭而言,畫質(zhì)好的鏡頭,通常變焦比都不超過3倍。16-35、24-70、70-200,經(jīng)典的鏡頭的變焦比都沒有超過3倍,而且價格還很貴。18-200這種鏡頭變焦比高達11倍,價格反而便宜了很多。 當然,那些所謂好鏡頭的貴,也并不是因為變焦比沒有超過3倍,而是因為有非球面鏡片、超低色散鏡片等比較專業(yè)的鏡片。 而這些鏡片是不會放在18-200這種鏡頭上的,那無異于大材小用了。 為什么變焦比過大就會畫質(zhì)下降,這些光學上的原理就不在這里細說了,總而言之如果18-200的成像能媲美“大三元”,價格卻低得多,天下哪有那么好的事呀,要真那樣的話,那些買“大三元”的人豈不成了大傻瓜?一分錢一分貨,這道理用腳后跟都能想明白,是吧。 但這并不意味著18-200等大變焦比的鏡頭一無是處,否則廠商和用戶也都成了大傻瓜。各種鏡頭的定位不同,用戶群不同,只要你不是很在乎畫質(zhì),便攜性是這種鏡頭的賣點,所以它也叫“旅游頭”,你不用帶很多支鏡頭出門,這一支涵蓋了從廣角到長焦。 其實老宋骨子里也是不太在乎畫質(zhì)的,但是為了顯示自己專業(yè),也只好隨波逐流用上了專業(yè)鏡頭,但大部分時間是用手機的,特別是去旅游時。 最近老宋也在面壁檢討,從來只在不超過24英寸的屏幕上看照片,偶爾打印出來也從沒超過A4紙那么大,既不拍廣告,又不出海報,只是業(yè)余愛好,買那么高級的鏡頭要干啥?特別是近幾年“發(fā)表”的照片幾乎全是在朋友圈,那還背著那么沉重的專業(yè)器材去旅游干啥呀? 機身加上幾塊電池和充電器有一公斤,兩支鏡頭約兩公斤,這還不算三腳架、閃光燈和攝影包的重量,六七斤的器材掛在脖子上?背在肩膀上?怎么著都不舒服。 要不是徠卡Q 被人炒到了搶劫價…… 最后:老宋慎重地提醒各位,器材這個東西,毒性太大。大家要燒必然的,但腎只有一個,還是看米下鍋,適可而止吧。 |
|
來自: office0228 > 《鏡頭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