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崔飚 李慶豐 引言 桂枝苓澤湯,是清代乾隆御醫(yī)黃元御《四圣心源淋瀝根原》篇中用于治療小便淋瀝的一張方子。方藥組成:桂枝、茯苓、白芍、甘草、澤瀉。筆者經多年臨床運用此方加味,治療前列腺炎數(shù)百余例觀察,療效卓著。黃元御在論述淋瀝根源一篇中說道:淋瀝者,乙木之陷于壬水也。膀胱為太陽寒水之府,少陽相火隨太陽而下行,絡于膀胱而約下焦,實則閉隆而虛則遺溺。所以認為,尿液排瀉失常是由于乙木下陷于膀胱導致,五運之氣,環(huán)周不息,乙木隨己土而左升,甲木隨戊土而右降。三焦之相火,隨戊土而下植根于癸水,而生乙木,于是癸水溫暖而能藏。癸水蟄藏,癸水溫則壬水寒,常也。故黃氏又說:腎與膀胱相表里,水內溫而外清,內熱外寒。內溫能生發(fā)肝木,外清則收斂下潛。陽根在水,癸水非壬水也。臟腑之氣如此之正常運行,權在于戊己二土之升降,土燥水暖,木氣則暢達。升降正常,一經出現(xiàn)水寒土濕,升降反作,肝隨脾陷,膽隨胃逆,則乙木三焦之相火拔根,而移陷于膀胱,則生濕熱,木為生火之母,內藏溫氣,手少陽以相火主令,在天為暑,在人為三焦。故三焦與乙木之火同陷于壬水,病也。導致膀胱氣化不利,乙木疏泄瘀滯,經絡盤結,尿路熱郁腫脹,小便艱澀不利,若三焦之火衰,氣不斂水,則小便遺溺。 1.病案例舉 (1)張某,男,56 歲,鄭州人。患小便淋瀝不暢 5 年余,西醫(yī)化驗、彩超,診斷慢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曾去過多家醫(yī)院中西醫(yī)治療,病情時輕時重,最后無效,于 2013 年 12 月5 日前來就診于余。望舌質淡嫩舌體胖大有齒痕,脈象沉弱。自述有尿等待,尿不禁,伴有小腹酸脹,會陰及睪丸麻木感。診斷:小便淋瀝(相火陷于膀胱)。處方:桂枝苓澤湯加丹皮、敗醬、干姜、附子、三七。七劑水煎服。二診自述,尿艱澀、淋瀝不禁感覺明顯好轉,加減化裁 30余劑服完,癥狀悉除,彩超檢驗:提示前列腺大小正常范圍,回聲未見異常。 (2)謝某某,男,48 歲,于 2011 年 9 月,以前列腺炎、前列腺腫大來診,主訴:嚴重尿等待,尿余滴不禁,伴有早泄、陽痿,腰酸膝軟 4 年余。面及眼瞼略有浮腫。舌質淡嫩,舌苔白膩,根部黃膩,脈尺弦滑。診斷:小便淋瀝(水寒土濕,壬水郁熱)。治療:暖水燥土,疏木達郁。方藥:桂枝苓澤湯加附子、干姜、丹皮、王不留行、敗醬草、海金沙。水煎服。二診自述,病情明顯好轉,加減 30 余劑,諸癥消失,隨訪至今未再復發(fā)。 (3)林氏,職業(yè)教師。一個月前出現(xiàn)尿頻、尿急、尿等待,近 3 天癥狀加重,尿色黃,小腹脹痛,于 2014 年 11 月 2 日來診,舌質正常,舌苔薄而黃膩,自述 10 天前,市醫(yī)院中醫(yī)以淋證投八正散七劑服后大便泄瀉,早泄陽痿嚴重,尿等待、澀痛癥狀明顯增加。診斷:小便淋瀝 ( 水寒土濕,膀胱濕熱 )。方藥:黃芽湯合桂枝苓澤湯加海金沙、王不留行、敗醬草、肉桂、干姜。水煎服,七天服完。二診自述,藥后大便正常,小便排瀉較比服藥前順暢很多,小腹酸痛感明顯改善,陽痿早泄未有改善。守此方增損20 余劑,尿頻、尿急、等待、小腹會陰脹痛癥狀消失,陽痿早泄均有改善,繼續(xù)加減服用 20 余劑,諸癥悉除。 2.按語 前列腺炎癥、水腫引起的癥狀屬于中醫(yī)的小便淋瀝范疇。除具備泌尿系癥狀外,往往還伴有陽痿、早泄、遺精,不育等并發(fā)癥。世醫(yī)治療此病,多認為是膀胱濕熱,單純投以寒涼之品,往往重傷中土之陽氣,使中土陷敗更加嚴重,乙木三焦之火,沉淪郁迫,腹脹、腹瀉、便溏,膀胱濕熱無有出期,可使病情纏綿不愈,甚至導致淋瀝變成癃閉的嚴重后果。筆者認為本病之因,多是脾腎寒濕為本,膀胱濕熱為標,故治療上要培中土,暖腎水,使肝脾左升,膽胃右降,相火藏于癸水,乙木升達,疏泄不郁,切不宜一味苦寒瀉熱,根據(jù)情況,酌加清熱利濕之品,方不誤事。桂枝苓澤湯升達乙木之郁,燥土利濕,加減應用,使土燥水暖,肝木條達,壬水清涼,癸水溫暖,恢復內溫外清之職,水府清通,淋瀝癥狀消除,病必治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