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書友會第1182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yī)人成長 I導(dǎo)讀:讀薛生白能想到雷少逸,還能舉一反三,作者是善讀書的人~(編輯/張亞娟) 肺之清宣金臟法加味≈胃之連蘇飲 作者/李津梁 對于連蘇飲大家一定不陌生,它出自于薛生白《濕熱病篇》,癥狀看起來很嚴(yán)重的樣子:“嘔惡不止,晝夜不差,欲死者”,這么厲害的一個嘔吐,用藥卻只是:川連三四分,蘇葉二三分,兩味煎湯。對于效果的描述是——“呷下即止”,完全是拔刺雪污般的奇效。其實這種看起來非常嚴(yán)重的嘔吐并不是什么嚴(yán)重的疾病,只不過是一點點濕熱氤氳之氣彌漫在胃上口,人體想把這點濕熱排除,卻又排不了,于是就形成了這般劇烈的嘔吐。只需要用非常少量的黃連與蘇葉,使其作用于上中焦,黃連的苦,蘇葉的辛形成了辛開苦降的格局以調(diào)暢氣機,氣機一通如風(fēng)吹煙霧,這點點濕熱之氣自然就消除了,嘔吐當(dāng)然就痊愈了。 那么,雷少逸《時病論》中的清宣金臟法加滑石甘草治療暑咳的奇效就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了。 記得七月份的時候來了一個五歲的小男孩,咳嗽得非常厲害,一秒都不得停歇,干咳無痰,咳得嚴(yán)重時伴有干嘔,聽著讓人揪心。家長說一周多前就發(fā)熱頭暈伴咳嗽,西醫(yī)診斷為支氣管炎,輸液后熱倒是退了,可咳嗽卻越來越厲害,目前還腹痛厭食,大便不成形夾不消化的食物,已看過別的中醫(yī),給予清熱燥濕、肅肺止咳的方劑卻無效。左脈浮滑澀,舌尖紅苔薄白膩。我一看,這簡直就是雷氏清宣金臟法加味治療暑咳的典型病例嘛! 七月正是酷暑,四川盆地終年潮濕,熱蒸濕動,濕熱之氣彌漫。初病發(fā)熱頭暈咳嗽,正是外受暑邪的表現(xiàn),輸液讓大熱得退,濕卻未散,余熱未盡故舌尖紅,濕邪在表并不深重故舌苔薄白膩。就因為這點點濕熱之氣熏蒸在肺系,肺想通過其宣發(fā)的功能去消除之卻不能,故頻頻咳嗽而不止。腹痛是因為肺與大腸相表里,肺金之氣不得宣發(fā)之故,大便不成形夾不消化食物是因為輸液和清熱藥傷了脾胃陽氣的緣故,這是唯一一點不同于原方證的地方。 雷氏清宣金臟法作為一個方劑的名字顯得特別直截了當(dāng),把治法說得清清楚楚,即清肺并宣肺。因為僅僅是濕熱之氣,并未形成有形的痰熱蓄積于肺胃,故無須用苦寒辛燥的藥物,以致藥過病所傷及無辜。古人云:“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故原方選用桔梗,貝母,瓜蔞皮,桑葉,杏仁,牛蒡子,馬兜鈴,枇杷葉等辛涼輕清之品達到既清且宣的目的,針對濕熱之氣造成的暑咳,加入了滑石甘草以清利暑濕,于是微苦微辛以開上焦,辛開苦降的格局亦成矣! 于是我按照其方義,處方如下:桔梗9克,浙貝母9克,瓜蔞皮9克,桑葉9克,苦杏仁9克,牛蒡子9克,炙枇杷葉9克,滑石9克(包煎),炙甘草6克,藿香9克(后下),白蔻仁3克(后下),川木通6克。即去掉了苦寒的馬兜鈴,加入了川木通以增強清利濕熱的作用;針對藥傷脾胃陽氣的變證,加入藿香,白蔻仁以芳香化濁,恢復(fù)脾胃的正常功能。對于效果的描述是這樣的——家長略含哽咽地說:“小朋友慢慢地喝著剛熬好的藥,藥還沒喝完,就停下來了,有些奇怪地看著她說:媽媽,我不咳了?!绷私膺B蘇飲臨床療效的各位一定清楚,我的描述絕對沒有夸張!因為這種暑咳其實真的不是什么嚴(yán)重的咳嗽。 I I 版權(quán)聲明 精選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