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上一篇文章《君士坦丁堡的落成與陷落》結尾處我說要講一講君士坦丁堡建成以來極少數幾次被攻陷的歷史,其實僅僅兩次。 一次是1204年被歐洲十字軍的第四次東征中攻陷,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便是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滅亡戰(zhàn)爭——1453被奧斯曼帝國攻陷。 君士坦丁一世恢復羅馬帝國統(tǒng)一后,意識到當時的羅馬帝國首都——羅馬 無法對帝國東部邊境和軍隊實行有效控制,因此力排眾議,決定在帝國東部建造一座新都城,君士坦丁堡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于公元330年誕生。 君士坦丁堡地理位置極佳,城西居高臨下,北有金角灣這一天然貿易港灣,東扼博斯普魯斯海峽,南臨馬爾馬拉海,一山三水環(huán)抱,宛如天然要塞,易守難攻。西通亞洲大陸,自建成以來便成為歐亞大陸上最璀璨的帝國明珠。 拜占庭時期的君士坦丁堡復原圖 公元413至414年,拜占庭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二世建起高達18米的三層石頭城墻防御工事,這段城墻在火藥時代到來之前幾乎不能被攻破。 但有兩次例外。 十字軍第四次東征。第四次東征其原本目的是要攻占穆斯林所控制的埃及,作日后收復圣城的基地。但由于那次出征的十字軍主要由法國和意大利貴族組成,在沒有足夠的金錢付給威尼斯商人以便渡海到埃及的情況下,十字軍按威尼斯貴族將領的建議轉去攻打扎拉城(現克羅地亞的扎達爾),緊接著利用拜占庭國內的糾紛轉而攻打君士坦丁堡,在搶劫和破壞后血腥屠城三天。 對同教犯下如此罪行,徹底否定了十字軍東征那為收復圣城的宗教信仰動機,一切都是利益和貪欲的借口。 大戰(zhàn)過后,十字軍于1204在占領區(qū)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國。 好景不長,1261年,拜占庭帝國皇室貴族米海爾八世率領他的尼西亞帝國軍隊反攻并收復君士坦丁堡, 由此將尼西亞帝國轉化為重建的拜占庭 帝國。 時間到了15世紀中葉,此時奧斯曼帝國已經崛起,而昔日的拜占庭帝國已疲弱不堪,龜縮在君士坦丁堡內動彈不得,被奧斯曼圍得水瀉不通。 1453年拜占庭帝國疆域 1453年4月6日,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的軍隊開始圍攻君士坦丁堡。他專門請來工匠制造火炮(烏爾班大炮)和炸彈以應此次圍城戰(zhàn),還請來學者和伊瑪目鼓舞軍隊士氣。穆罕默德三次要求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投降,愿意以此換取其居民的安全,保全他們的財產,但被君士坦丁拒絕了。 君士坦丁堡攻城戰(zhàn) 一個月的圍城戰(zhàn)無果之后,奧斯曼一方有些喪氣,但穆罕默德力排眾議決定繼續(xù)進攻,圍城戰(zhàn)此后又持續(xù)了84天。城墻開始崩塌,于是君士坦丁向教皇求助,教皇亦派出五艘滿載援軍、兵器和補給的船前來幫助。君士坦丁嘗試封鎖港口以使奧斯曼海軍無法進入金角灣,但穆罕默德在陸上布上刷油的樹枝,將八十艘船通過陸路運入金角灣,送到了拜占庭海軍的后方。拜占庭海軍試圖火燒奧斯曼船只,但沒能成功。金角灣的失守使拜占庭得到海上增援的希望破滅了。 拜占庭陸軍仍在死守,穆罕默德便使用攻城塔,試圖強登君士坦丁堡的城墻。第一批進城的奧斯曼士兵幾乎立即就被屠殺殆盡,但在穆罕默德的鼓勵之下,接下來的士兵終于攻破了兩處城墻,攻入了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十一世孤注一擲親自提劍出擊,但最終兵敗身亡。 君士坦丁堡最終落入了穆斯林之手,基督教世界永遠失去了她。 在基督教世界,有兩個城市的失去成為永遠的痛,耶路撒冷和君士坦丁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