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翁 唐代: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賞析 詩人柳宗元以淡逸清和的筆墨描寫了山水小詩《漁翁》,并從中透露了他深沉熱烈的內心世界。 《yúwēnɡ》 《漁翁》 zuòzhě:liǔzōnɡyuán 作者:柳宗元 yúwēnɡyèbànɡxīyánxiǔ,xiǎojíqīnɡxiānɡránchǔzhú。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yānxiāorìchūbùjiànrén,āinǎiyīshēnɡshānshuǐlǜ。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huíkàntiānjìxiàzhōnɡliú,yánshànɡwúxīnyúnxiānɡzhú。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注釋 ?、虐嚎拷?。西巖:當指永州境內的西山,可參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記》。 ?、萍?jí):取水。湘:湘江之水。楚:西山古屬楚地。 ?、卿N:消散。亦可作“消”。 ?、葰G(ǎi)乃:象聲詞,一說指槳聲,一說是人長呼之聲。唐時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見元結《欸乃曲序》)。 ?、上轮辛鳎河芍辛鞫?。 賞析 這是一首山水詩。其寫景極富“清”趣、“奇”趣,抒發(fā)了幾分孤寂情懷,略略 寓有政治失意的孤憤。此詩作于永州。 蘇東坡云:“詩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趣。熟 味此詩有奇趣?!?《全唐詩話續(xù)編》卷上引惠洪《冷齋夜話》)此詩極富“奇趣”,“反常合 道”有兩處:第二句不言汲水燃柴,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蘊意清雅,給人以超凡 絕俗之感,亦見出漁翁孤高的品格。這就是造語“反?!?,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特殊情趣, 也就是“合道”。按理“煙消日出”之后應讓人物出場,可是第三句說“不見人”,也是 “反?!?。“煙銷日出”之后,山水頓見青綠原貌,此時聽到“欸乃”之聲,雖不見人,而 人必隱于山水之中,亦甚“合道”。 三、四句寫出了山水的清麗,櫓聲的悅耳,而不見 人,則營造了一種清寂空闊而又帶幾分神秘的境界,隱約見出漁翁孤高的性情和孤寂 的心境,亦表現(xiàn)出一種奇趣。末二句言漁翁之舟,已“下中流”,回望天際,只見巖上白 云似在追逐漁舟。此詩緊扣一個“清”字:山水景物是清麗的,而水尤清碧;“煙消”而 “不見人”,江天是清空的;空闊的江面,“欸乃一聲”是清亮的;巖上白云“無心”而“相 逐”,又透露出孤寂和清閑,微微寄寓了詩人政治失意的孤憤,豈不有“清”趣哉? 蘇東 坡欣賞此詩之“奇趣”,主張刪去末二句,引發(fā)數(shù)百年之爭執(zhí)。 南宋嚴羽、明胡應麟、清 沈德潛等同意東坡的意見,以為刪去好;而南宋劉辰翁、明李東陽等以為有此二句,則 異于晚唐。兩派爭論的焦點在于對“奇趣”的看法不同。贊同東坡意見者,認為以“欸 乃”奇句作結,不僅“余情不盡”,且“奇趣”更為彰顯。晚唐詩確有獵奇太過之處,但 亦有出奇制勝而發(fā)盛唐所未發(fā)者,豈可一概抹殺? 此詩之優(yōu)點,正在于奇趣,雖合“晚 唐”,又有何妨? “詩必盛唐”,不正是明詩的病根之一么? 故東坡之就詩論詩,則較為 通達也。 柳宗元《江雪》拼音版 jiāng xuě 江雪 liǔ zōng yuán 柳宗元 qiān shān niǎo fēi jué 千 山 鳥 飛 絕 , wàn jìng rén zōng miè 萬 徑 人 蹤 滅 。 gū zhōu suō lì wēng 孤 舟 蓑 笠 翁 , dú diào hán jiāng xuě 獨 釣 寒 江 雪 。 譯文 所有的山,飛鳥全都斷絕;所有的路,不見人影蹤跡。 江上孤舟,漁翁披蓑戴笠;獨自垂釣,不怕冰雪侵襲。 賞析 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于孤獨,過于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幅幽靜寒冷的畫面: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可是,為了突出主要的描寫對象,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盡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平淡無奇,沒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墒?,詩人卻把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tài),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兩句原來是屬于靜態(tài)的描寫,由于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也可以這樣說,前兩句本來是陪襯的遠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個輪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費很大氣力去精雕細刻。可是,詩人卻恰好不這樣處理。這好像拍電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寫鏡頭,把屬于背景范圍的每一個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寫得越具體細致,就越顯得概括夸張。而后面的兩句,本來是詩人有心要突出描寫的對象,結果卻使用了遠距離的鏡頭,反而把它縮小了多少倍,給讀者一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這種遠距離感覺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個“雪”字放在全詩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連起來所產生的效果。 在這首詩里,籠罩一切、包羅一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然也都是雪??墒亲髡卟]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lián)系在一起。相反,在這個畫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會變成水。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系最遠的形象聯(lián)系到一起,這就給人以一種比較空蒙、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對象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因為連江里都仿佛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至于上面再用一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試想,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huán)境里,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后兩部分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煉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體而細致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夸張概括,錯綜地統(tǒng)一在一首詩里,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