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說到底是心靈的境界。若心亂神迷,無論你走多遠,都捕捉不到人生的本象,領略不到有韻致的風景。人生,既要淡又要有味,既要恬淡天真又要有深度。生活中充滿紛擾,唯有心靈的安靜,方能鑄就人性的優(yōu)雅。 靜,就是要做一個身置閑處,內心安靜的人。心不動,才能堅守節(jié)操,心不動,才能守護真我。靜,并不是靜止的,而存在于動的平衡狀態(tài)之中,是一種通過自我調節(jié),走向平衡、安靜的內心狀態(tài)。一顆安靜的心,即可達到蘇軾《定風波》中:“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淡然境界。 這種靜,是得失后的平和,是誘惑前的恬淡,是困苦中的從容,是笑對不公的釋然。是慢慢地去看清、看透、看穿、看淡的過程。 “書見賢學躬行,官愛民業(yè)種德”,讀書不學圣賢,就是文字的奴隸;做官不愛護人民,就是衣冠楚楚的強盜;畫家不好好畫畫,就是藝術騙子。 炎炎夏日,酷暑難耐。禪坐清凈,了悟自心。不受外物之變,而在物我兩忘之心靜,這是何等淡然的心性回歸之境界。 “靜坐觀心,真妄畢現(xiàn)”夜深人靜時,獨坐觀心,自我反省,這時候,就可以得到大機趣,得到大慚愧。反省,是一面鏡子,是一劑良藥,是把自己引向做一個有尊嚴、有人格的人的階梯。 有禪詩說:“撥開世上塵氛,胸中自無火炎冰競;消缺心中鄙夷,眼前時有月到風來。”桃源至今不可得,自種桃花在堂前。一切,從自己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門前,自有桃花絢麗開放;生命,因此充滿生機和樂趣。 “書見賢學躬行,官愛民業(yè)種德”,讀書不學圣賢,就是文字的奴隸;做官不愛護人民,就是衣冠楚楚的強盜;畫家不好好畫畫,就是藝術騙子。 范寬、石濤、齊白石等藝術巨匠,之所以在今天還能引起我們深切的瞻仰之情、由衷的崇敬之意,是因為他們給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留下了博大精深的藝術思想,讓后人享用不盡。 試想,在“以國為家”的專制、獨裁時期,如果屈原沒有留下“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精美詩歌;司馬遷沒有留下“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史書;曹雪芹沒有留下“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的煌煌巨著。時至今日,有誰能知道他們光輝的名字呢?有誰能了解他們深邃的思想呢?有誰能欣賞到他們輝煌燦爛的藝術呢? 在快餐文化的當下,人生的腳步走得太匆忙,要時刻提醒自己,保持一顆平靜的心,一個清醒的頭腦,不要隨波逐流。要學會停下腳步看風云,靜賞花開,心境平靜無瀾,萬物自然得映,心靈靜極而定剎那便是永恒。人生,既要淡,又要有味,不知滄??嗾l知其中味;不品人間酒誰知其中醉。生活的百味在于品嘗,只有經(jīng)歷了,才有真正的懂得。 平靜的人可能窮困,可能坎坷,可能被人瞧不起,可他心里是坦蕩的。而與之相反,用卑劣的手段,用污穢的伎倆,用出賣靈魂的辦法,或獲得了金錢,獲得了權力的小人之流,他并不因此而無憂無慮,稱心如意。為了保住他的錢,他的權,日思夜想,坐臥不安,提心吊膽,惶惶然不可終日。哪怕半夜從夢中醒來,也一身冷汗。所以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笨鞓泛屯纯啵袝r也只能相對而言。 人生的風景,是境也是心,佛家有云:境隨心移。靜是一種感覺,一種內心的境界和向往。一顆平靜的心,都有一道風景與之永遠關聯(lián)。心中的風景,才是自己的風景。所以,心無雜念,內心不亂才能禪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