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不止我一個人有這樣的疑問,所以翻閱了很多資料,清朝之所以把刀柄向后是有原因的,羽評覺得說的挺有道理,這里不妨寫給大家看看。 一:先看看佩刀方式的演變一般漢傳統(tǒng)佩戴是橫掛,也就是清朝以前,他們在背部腰上的掛繩大概能移動左半屁股的距離,刀柄刀刃接口剛好在手垂直位置。這時候刀柄都是朝前,刀鞘朝后的,但是到了清朝就相反了,清朝就有本書叫侍衛(wèi)瑣言,就對侍衛(wèi)佩刀有描述,由原來的左側(cè)佩刀且刀柄朝前,改為左側(cè)佩刀且刀柄朝后。 有人說清朝之所以這樣改,完全是故意而為之,就是為了不方便拔刀,因為傳統(tǒng)評書中解釋道,這樣佩戴叫做太平腰刀,是一種禮儀,反著佩戴刀不好拔刀,說明自己沒有敵意,尤其是見上官用這種方式。我只能說這就是扯犢子,要知道乾隆也把刀柄向后的,難道他也要見上官?所以這種說法明顯不可信。 二:現(xiàn)在來看看清朝為什么要這樣掛刀?大家都知道滿漢有別,清朝主要以騎兵發(fā)家,佩刀最先考慮的應該就是要適合馬戰(zhàn),他們認為這樣掛刀更能迅速拔出,拔刀時,把刀推到身后,用右手拔刀,這樣方便快捷,還不會因為慌亂傷到戰(zhàn)馬。 而且清刀并不是長刀,背后拔刀速度自然更快。這其實是很先進的騎馬拔刀傳統(tǒng)。日本人就學習了清朝這種掛刀方式。一般右配左拔,左配右拔,半弧是少不了的,尤其是緊急情況,(左配為例)騎馬的時候左手要握韁繩控制,那么右手拔刀的半弧度就會更大,如果刀柄向前,拔出來時很有可能傷到自己左手和馬的脖子,所以就向后拔,而且向后拔可以增加殺傷力,拔出之后可以直接揮刀砍敵人,力量更大,不過清刀一般都不長。 還有個原因就是刀柄處的銅護手撞擊弓片的清脆聲音,走路況且這樣,如果騎馬顛簸起來,弓片受損就會更嚴重。所以這樣掛刀是為了避免刀和弓方向一致導致弓刀互相碰撞損壞弓片而已。再說這樣放置的話對于弓刀切換非常快,拔刀的時候還能控制馬的方向。 最后就是武器的演變,導致佩刀的使用并不是很多,滿清軍隊尤其是八旗入關(guān)后很快就轉(zhuǎn)變?yōu)橐曰鹌魃鋼魹橹饕獞?zhàn)斗,康熙后期到雍正清軍騎兵已經(jīng)主要依靠蒙古和索倫野女真騎兵,肉搏全靠綠營,八旗將領(lǐng)只在后面開炮放槍。所有佩刀對他們來說就是裝飾品,裝飾品當然需要但不能礙事。 其實肯定會有人問那么怎么收刀?收刀的時候是用不到刀了,也就緊急情況結(jié)束或者交戰(zhàn)距離拉長,這個時候放開韁繩那只手,腳夾馬鞍,把刀鞘口前按,就是正面收刀,反面拔刀。 以上是我對清朝刀柄放后的理解,如果大家有不同的見解歡迎評論區(qū)留言。 【羽評歷史,歡迎右上角關(guān)注評論點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