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星堆文化最具標識特征的器物之一——商代縱目青銅面像局部(圖/范立) 【展覽信息】 古蜀華章——四川古代文物菁華 展期 2018/7/19 - 9/19 地點 中國國家博物館 北9展廳 主辦單位 中國國家博物館 四川省文化廳 四川省文物局 參展單位 (排名不分先后) 四川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雅安市博物館、彭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青川縣文物管理所、茂縣羌族博物館、四川大學博物館 一段小視頻,感受下古蜀國的神秘 ↓ (視頻/川博出品) 兩段文字,述說“古蜀文明” 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是由發(fā)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及其支流等數(shù)個沖積扇重疊連綴而形成的沖積扇平原。這里群山環(huán)抱,四季分明,氣候溫潤,降雨充沛,土壤肥沃,河渠縱橫,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孕育了我國古代文明中重要且瑰異的一支——古蜀文明。 古蜀文明,是以族屬命名的古代文明。它的源頭目前在岷江上游已發(fā)現(xiàn)端倪,可能即反映了蠶叢氏源于岷山的傳說。至新石器時期,成都平原上繁榮的寶墩文化已初現(xiàn)文明的曙光。進入文明時期后,古蜀文明歷經三星堆文化、十二橋文化、青羊宮文化三個主要發(fā)展階段,在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這一歷史事件后正式終結,并隨著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等一系列開發(fā)項目的推行,全面融入華夏文明的版圖。 本次展覽展什么? 本次展覽名為”古蜀華章“,主要通過三星堆文化、十二橋文化、青羊宮文化的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勾勒出古蜀文明華美的篇章,揭示其在華夏文明生成過程中的重要貢獻。 展覽架構 序章 自然造物 第一章 伴月三星:三星堆文化時期
第二章 金沙光芒:十二橋文化時期
第三章 馬家風尚:青羊宮文化時期
尾章 水潤天府 看點展品劇透 商代·縱目青銅面像 高66厘米,寬138厘米,厚85厘米 1986年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坑出土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藏 方臉、寬頤、臣字形眼,雙耳巨大、瞳孔縱出,這件碩大的青銅面像是三星堆文化最具標識特征的器物之一。 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蜀人的先王蠶叢“其目縱,始稱王”。三星堆的這件縱目面像,應當是古蜀人對先王傳說的朦朧記憶,是古蜀人用以祭拜或供奉的神像。 晚商至西周·金面具 高3.6厘米,寬4.9厘米,厚0.03厘米 2001 年成都金沙遺址出土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藏 這件黃金面具體量微小,大體上與金沙發(fā)現(xiàn)的青銅小立人、青銅頭像可以匹配。十二橋文化時期,盡管古蜀人鑄制的青銅人像或頭像體量大不如前,但以金箔覆面的傳統(tǒng)有很深的文化傳承。與三星堆金面具菱形眼廓不同,這件面具的眼廓呈橢圓形,事實上也暗示了權力中心族群的變化。 戰(zhàn)國·虎紋青銅戈 長25.3厘米,胡長8厘米,闌長13.6厘米 郫縣紅光公社獨柏村出土 四川博物院藏 這件青銅戈帶有中原地區(qū)青銅戈的造型特征,裝飾紋樣卻以虎紋為主,胡部與援脊下部也鑄有巴蜀符號,是巴蜀式戈的代表裝飾。其精絕之處在于正面的援脊上部有一行巴蜀符號的刻銘,帶有很強烈的文字意味。《蜀王本紀》稱蜀人“不曉文字”,但從這行巴蜀符號來看,應不同于胡部的浮雕象形符號,也不同于援脊下部的浮雕抽象符號,可能是未能破解的文字。 布展劇透 (攝影 / 范立) (攝影 / 楊曼) (圖文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作者及出處) |
|
來自: 昵稱2530266 > 《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