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蕩蕩的瀾滄江把西雙版納一分為二。在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下,西雙版納境內的瀾滄江兩岸自古就遍布著茶山、茶園。 景邁茶山 據2004年一項普查數據顯示,西雙版納州共擁有100年以上古茶園13萬畝,其中明、清兩代以前的古茶園有5萬多畝。倚邦、易武、攸樂、革登、莽枝、蠻磚是著名的瀾滄江東岸古六大茶山。這些茶山歷史悠久,為明清時期云南地區(qū)民族融合、邊疆經濟發(fā)展起到過巨大推動作用。但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戰(zhàn)亂和匪患,加上西雙版納通向內陸主干道的改向,阻斷了古六大茶山的發(fā)展,這些地區(qū)的茶葉產量逐漸減少,古茶園大批傾頹。云南普洱茶主要產區(qū)逐步轉移到以勐海為代表的瀾滄江西岸地區(qū),這也催生了新六大茶山的聲名鵲起。 新六大茶山分別為:南糯、南嶠、勐宋、布朗、巴達和景邁茶山。其中前五座全部集中在勐??h境內,位于瀾滄縣的景邁茶山也與勐海緊緊相連。 南糯山 新六大茶山其實并不“新”,它們同樣有著漫長的產茶歷史,山上也遍布著古茶樹。例如,布朗茶山的主要居民——布朗族,是最早種植茶、飲用茶的“濮人”的后裔。布朗山最大的“濮人茶園”在老曼峨寨,這里的布朗族有上千年的居住史,房前屋后隨處可見古茶樹。而位于勐??h西部的巴達茶山樹齡達1700多年的野生大茶樹更是馳名中外。 布朗山 新六大茶山的興起并非偶然,除了歷史悠久,它和古六大茶山一樣具備出產優(yōu)質茶葉的自然優(yōu)勢。從地理環(huán)境來說,這里位于北回歸線以南,各大茶山處在北亞熱帶與南亞熱帶混交的位置上。北面橫斷山脈成為天然屏障,阻擋了干冷氣流的南下,南邊又受惠于印度洋暖濕的熱帶季風,使新六大茶山年均氣溫在18℃左右,降水量在1200-1400毫米之間,年霧日達到128天,茶園分布在海拔1200-1800米的山坡丘陵地帶。正是其典型的“山高霧大”的特征,造就了大葉種茶樹最佳的生長環(huán)境,所產茶葉品質自然絕佳。 巴達茶山 此外,新六大茶山地位的穩(wěn)固還在于取材于斯的企業(yè)能夠順應歷史潮流,建立現代化的生產銷售方式,滿足現實市場需求,為其帶來高速的發(fā)展。如果說江內(瀾滄江東)茶區(qū)曾經代表了手工作坊入山做茶的生產方式,江外(瀾滄江西)茶區(qū)更得益于抓住茶莊大量興起、新式茶園涌現,乃至機械化辦廠制茶的一個個重要機遇。從1908年恒春茶莊的成立,到1938年至1940年間思普局南糯山實驗茶廠(后歸并到勐海茶廠,其舊址現為云南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及至佛海(勐海)茶廠的涌現,古今六大茶山在此期間已悄然完成普洱茶重要產地和技術中心的角色轉換。 勐宋茶山 新六大茶山產區(qū)茶葉,以味濃、香高、質優(yōu)而聞名。在這片青山秀水中孕育的茶園,吸天地精華,含云霧韻味,今天更在現代普洱茶企業(yè)科技手段的管理下,源源不斷地為廣大愛茶人奉獻出品質優(yōu)異的鮮葉原料。行業(yè)龍頭勐海茶廠兩萬畝綠色生態(tài)茶葉種植基地就分別位于在巴達茶山和布朗茶山,完全利用當地的生態(tài)和環(huán)境優(yōu)勢,實現真正的“好山出好茶”。其中布朗山茶場建于勐海最大的用材林場——布朗山林場內,茶園周圍數十公里均為材林以及闊葉林區(qū),屬典型的生態(tài)茶園。場內林茶交錯,溪流競語,可與桃源相媲美?,F有豐產茶園萬余畝,所產之茶毫多體壯且無污染。巴達基地比鄰1700齡野生茶樹王——巴達大茶樹,平均海拔皆在1700米以上,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茶樹生長季節(jié)終日云霧繚繞,所產之茶皆具高山品質,“色、香、味”均屬上乘。上述兩個基地所產原料,今天已成為“大益”普洱茶最有力的品質保證。 勐遮茶山 古今六大茶山共同構成了一段承前啟后、輝映云南茶業(yè)的歷史,也引得無數茶人悠然神往、感慨萬千。如果說對前者昔日盛況的追憶中多了幾分悵然,那么后者今日生機勃勃的發(fā)展面貌更讓人們滿懷憧憬 作者:張 林 來源:中華合作時報238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