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期書論的生成對中國歷代書法理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在漢代至六朝時期的書論篇目中,即產(chǎn)生了中國書論的基本原理、審美范疇和常用品評術語,這些書論和歷史上的文論、畫論一起,共同構成了中國早期古典文藝學的重要內(nèi)容。本文為筆者《漢魏六朝書論要義》一書的前言,對漢魏六朝早期書論中較為可靠的篇目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和描述,對其基本內(nèi)容作了精要評騭,著力對這些書論形成的書法研究門類、基本品評術語及文獻價值進行詳細考訂和解析,并指出這一時期書論在中國古典文藝學中的重要意義。 漢魏六朝:中國早期古典書論的生成及其價值 朱天曙 一 弁言 中國古典書論肇始于漢魏之際,經(jīng)過兩晉時期的發(fā)展,到六朝時期,形成了成熟的書法論著,奠定了中國古典書論的基本框架。漢魏六朝時期是中國書法文人化的自覺期,書法理論是這一時期書法文人化自覺的標幟,越來越受到學術界重視。 漢晉之際,文人思想十分活躍,三國時期曹丕《典論》作為古典文學批評史上較早的一篇專說,提出“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夫文本同而末異”等思想,品評“建安七子”在文學上的成就,提出文學的價值、作家的個性與風格、文體、批評態(tài)度等問題,對后代影響甚大。西晉時期,陸機《文賦》作為文學史批評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統(tǒng)的文論,用“賦”的形式,對各種文體與風格進行闡發(fā),比較細致地分析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過程,提出了文學理論史上的很多重要問題。魏晉時期形成的“玄學”,與文學藝術有著密切的關系。南朝時期,文學創(chuàng)作極盛,文學批評也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梁劉勰集大成的代表著作《文心雕龍》,其體例周詳,論旨精深,系統(tǒng)地討論了文學的基本原則和各體的淵源與流變,尤其是關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討論,揭示了藝術的基本規(guī)律和方法。漢晉南朝時期的文學批評,受《七略》《漢志》“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思想影響很大,不僅使文體辨析更趨細致周密,而且各文體源流有自,對糾正當時寫作體例混亂、文體不明等弊病,起到了良好的指導作用。漢晉南朝的書論就在這一時期的文學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士族書家憑借書寫技藝顯示個人情性,以各種書體之美表情達性。實用的書體書寫與寄情雅興漸漸分離,人們運用各種文學手段表達對書體的贊頌和對書家的評騭鑒賞,如用“賦”“表”“啟”“狀”等體裁描述書體特征和書法之美。書法漸而成為文人寄懷托興的一種藝術,超越一般的技藝,有著獨特的審美價值。文人在書法賞鑒活動中不斷吸收文學藝術和傳統(tǒng)哲學的品評語言,逐漸形成了一套品評書風、論述書體、討論書藝的術語和相應觀念,到兩晉南北朝時期,形成了中國書學的原始概念和品評書法的基本內(nèi)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這一時期書論文獻的現(xiàn)存基本篇目及其主要內(nèi)容作扼要的介紹,指出中國早期古典書論的主要價值和對后代的影響。 鍾繇 墓田丙舍帖 二 漢魏六朝書論文獻的基本篇目 現(xiàn)存漢魏六朝時期的書法文獻,根據(jù)歷代文獻記載和著錄,主要篇目包括: 東漢時期四篇:許慎《說文解字·敘》、趙壹《非草書》、西晉衛(wèi)恒《四體書勢》中著錄的崔瑗《草勢》及蔡邕《篆勢》。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一收錄有《非草書》《草勢》《篆勢》三篇。 三國時期一篇:東吳皇象《與友人論草書》,《廣川書跋》卷七有著錄。 西晉時期四篇:《書苑菁華》卷三著錄成公綏《隸書體》一卷,《晉書·索靖傳》著錄的索靖《草書狀》一卷,《晉書·衛(wèi)恒傳》著錄《四體書勢》全文,《舊唐書·經(jīng)籍志》卷四十六和《新唐書·藝文志》卷五十七著錄衛(wèi)恒《四體書勢》一卷書目,《藝文類聚》卷七十四著錄楊泉《草書賦》一卷。 東晉時期四篇:《藝文類聚》卷七十四著錄劉劭《飛白書勢》一卷,《法書要錄》卷一著錄王羲之《自論書》、虞龢《論書表》,《晉書·王羲之傳》著錄庾翼《與王羲之書》,張懷瓘《書斷·上》和《書苑菁華》卷三著錄王珉《行書狀》。 南朝時期書論十七篇。其中宋三篇:《法書要錄》卷一著錄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卷二著錄虞龢《論書表》,《書苑菁華》卷十八著錄鮑照《飛白書勢銘》;齊三篇:《法書要錄》卷一著錄王僧虔《論書》、王愔《文字志目》,《南齊書·王僧虔傳》《藝文類聚》卷七十四著錄王僧虔《書賦》一卷;梁十一篇:《法書要錄》著錄有七篇,即蕭子云《論書啟》、蕭衍《觀鍾繇書法十二意》《答陶隱居書》、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庾元威《論書》、庾肩吾《書品》、袁昂《古今書評》,《藝文類聚》卷七十四著錄三篇,即庾肩吾《謝東宮古跡啟》、蕭綱《答湘東王上王羲之書》、蕭繹《上東宮書跡啟》,《書苑菁華》卷十五著錄顧野王《上玉篇啟》一篇;陳一篇:《法書要錄》卷二著錄智永《題右軍〈樂毅論〉后》。北朝時期的書論兩篇:北魏江式的《論書表》和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雜藝》。 除了這些現(xiàn)在可以看到的篇目外,歷代著錄漢魏六朝的佚書也有不少。如《書斷》中著錄東吳張弘《飛白書勢》一卷,虞龢《論書表》著錄西晉衛(wèi)恒《古來能書人錄》一卷,王僧虔《論書》著錄東晉康昕《右軍書贊》,《南齊書·劉繪傳》著錄南齊劉繪《能書人名》,《初學記》著錄南齊蕭子良《古今篆隸文體》,庾元威《論書》著錄南齊王融圖《古今雜體六十四書》,《南史·紀僧真?zhèn)鳌分浤淆R紀僧猛《飛白賦》,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著錄《逸少正書目錄》,南朝虞龢《論書表》著錄其還寫有《雜勢》一卷、《鍾張等書目》一卷、《二王鎮(zhèn)書定目》六卷、《羊欣書目》六卷,蕭子云《論書啟》言及其所著《論飛白》,《舊唐書·經(jīng)籍志》錄有蕭子云《五十二體書》,庾元威《論書》著錄梁阮孝緒《古今文字》三卷,《述書賦》著錄梁蕭綸所撰《書評》等。 故宮藏宋拓《汝帖》中的崔瑗書法 三 漢魏六朝書論的主要內(nèi)容 秦漢以來,篆、隸、草、行、真等書體不斷衍變,文字數(shù)量不斷增加,書寫力趨簡速,到了東漢末期,書體逐漸走向成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這一時期文字學的代表著作,敘中論文字起源、“六書”原理、先秦至新莽文字與書法的發(fā)展。書法以文字為素材,習字為書法的初階,習字必先識字,識字而能溯其本源,自能觸類旁通。許慎創(chuàng)立五百四十個部首,對其形、音、義作了詳細解說,試圖說明每個字為什么要這樣寫,找出字形與本意的關系,闡述其構形的原理。他以為,包括古文、籀文的篆體為漢字的本源。殷墟甲骨文發(fā)現(xiàn)后,打破這種傳統(tǒng)認識,通過甲骨、金文與《說文》部首互證,可對其篆形和說解作補正,有助于更好地利用《說文》。許慎在《敘》中揭示中國文字的象形意義,所謂“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并由突出“象形”引申出“書者,如也”的理論,開啟書法藝術由“形”至“意”討論的先河?!墩f文》流傳以后,戰(zhàn)國至秦漢文字形體混雜的現(xiàn)象逐漸得以克服和糾正。全書搜集了9353個小篆及1363個重文,是最豐富最有系統(tǒng)的秦系文字資料,對隸楷的演化起到了指導作用。 東漢時期書法名家輩出,對文字的發(fā)展、筆畫的運轉(zhuǎn)和書寫之美,均有自覺的認識和精深的造詣為世所尊崇。他們在筆法上或相互珍秘,或不肯輕易示人,但對書跡的頌贊、描述和欣賞,可見于這一時期的著述,如東漢崔瑗(77—142)《草勢》、蔡邕(133—192)《篆勢》《筆賦》、趙壹《非草書》等。 《晉書·衛(wèi)恒傳》全文收錄衛(wèi)恒《四體書勢》,于敘草書源流后引錄“崔瑗作《草書勢》”,這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一篇純粹談論書法藝術的文章,《草書勢》因衛(wèi)恒引用而流傳于世。他指出文字的產(chǎn)生,也就有了書法,形象描述了草書的產(chǎn)生、結體、用筆、勢態(tài)、呼應以及章法上的特色。如“方不中矩,圓不副規(guī)”“抑左揚右,望之若欹”“旁點邪附,似蜩螗挶技”等;又提出“志在飛移”“放逸生奇”的書法觀念,將書法從再現(xiàn)形象的造形特征上升為由形到意的抒情藝術,標志了古典書論對藝術審美的認識逐漸走向自覺?!恫輹鴦荨分小芭R時從宜”語,為漢末趙壹《非草書》一文所征引。崔瑗論書重“勢”,故名《草書勢》,后蔡邕《篆勢》、衛(wèi)恒《字勢》《隸勢》皆仿其法。其對“勢”的重視來源于哲學中的“自然”“形勢”的思想,進而轉(zhuǎn)到書學上的“體勢”“筆勢”中,后又發(fā)展為魏晉文論中的“氣勢”和“風格”。其效仿《周易》中“觀物取象”的方法,借助自然物象抒發(fā)感受,把書法鑒賞時的個人情感具體地表達出來,這種意象式的批評被廣泛運用到書法批評中,或狀書體,或論用筆,或言書勢,或贊風格,讓鑒賞者通過描述,來尋求書家的意趣和創(chuàng)作風格。蔡邕是東漢通才的代表人物,天文、歷算、音律、經(jīng)學、書法無不精通,著述甚豐,據(jù)《后漢書·蔡邕傳》其作品有一百零四篇,包括詩、賦、碑、誄、銘、頌、箴、表等。劉勰《文心雕龍·誄碑篇》云:“后漢以來,碑碣云起?!睎|漢以來流傳的碑銘多為墓志銘,其文體包括散文體序和結尾的韻體詩,蔡邕傳世有碑文多篇。衛(wèi)恒《四體書勢》謂“蔡邕作《篆勢》”也是相類的著述,《篆勢》也因衛(wèi)恒引用而被流傳。其說明篆書從象形文字而來,描述篆書字形,指出其審美價值。如“字畫之始,因于鳥跡,倉頡循圣作則,制斯文體有六篆,巧妙入神”“縱者如懸,衡者如編,杳杪斜趨,不方不圓,若行若飛,跂跂翾翾”等表達了蔡邕對篆書美的理解和認識。其強調(diào)掌握篆書是理解經(jīng)籍的先決條件,雖然其立足點是以弘揚經(jīng)義為要,但這些認識比許慎更深入地討論到書法的體勢、運筆和情性,有重要的價值。 除《篆勢》外,清人嚴可均輯校《全后漢文》卷六十九載蔡邕撰《筆賦》。此文描述毛筆制作、性能、功用及其表現(xiàn)教化的作用?!豆P賦》描述早期毛筆制作工藝,是書法史上關于書寫工具較早完整的記載。傳世的《九勢》被宋人陳思所輯《書苑菁華》第十九收錄,近人沈尹默有《漢蔡邕〈九勢〉釋義》等詳加詮解,但此篇實非蔡邕所作。 《非草書》的作者趙壹(約130—約185),著有賦、頌、誄、書、論及雜文十六篇,傳見《后漢書·文苑傳》。趙壹《刺世疾邪賦》是東漢諷刺文學杰出典范,他以率直鋒利的語言進行直率大膽的表達,這一風格,幾乎是賦體藻飾風格的對立面,其語言樸質(zhì)無華,到了東漢末年,這一風格變得普遍。《非草書》為趙壹雜文,繼承其寫賦的這一特點,收入唐代張彥遠所輯《法書要錄》卷一中,列為首篇,為存世完整的早期論書之作,也是書法批評史上第一篇重要文獻。他從儒家立場來看待新興的草書和學習草書的風氣,堅持文字為“經(jīng)藝之本,王政之始”,指出了漢末草書已經(jīng)走向非實用的藝術,全文結構嚴密,論述形象,證明書法在東漢后期有了自覺的表現(xiàn)。如果說崔瑗《草書勢》是從書法鑒賞角度來討論書法的審美本質(zhì),趙壹《非草書》則從文化和社會的角度對書法的文化屬性和社會價值進行解析。 漢末西州風行草書,世人學草書如癡如狂,趙壹見此流風愈下,“反難而遲”的現(xiàn)象,大聲疾呼要扭轉(zhuǎn)這種風氣。在《非草書》中,他認為各人氣質(zhì)、個性、才能、學問皆有特點,強調(diào)書法中天資和學問的重要,“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丑,在心與手,可強為哉?”此論比曹丕的“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的看法還要早數(shù)十年。秦漢以后草書興起,應時趨捷,“務取易為易知”。杜度、崔瑗、張芝皆有超俗絕世的才華,博學余暇,游手于斯,造詣精深,時人效顰,“蓋伎藝之細者耳”。他稱贊這些書家的自然流露,認為其與當時矯揉造作的書寫是完全不同的。 皇象是東吳極負盛名的書家,工章草。他論草書講究筆、紙、墨的選擇,認為欲見“漫漫落落”之草書,需用“精毫筆”,“滑密不沾污”之紙與“多膠紺黝”之墨,同一時期曹魏書家韋誕強調(diào)“張芝筆、佐伯紙及臣墨”是書法創(chuàng)作的“利器”,漢代以來以筆、墨、紙、硯為代表的書寫工具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因此較之于前代這一時期的書家對書寫工具更為重視。運用好的工具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自然“手調(diào)適而心歡娛”,從而收到“正可以小展”藝術效果。 晉代書論繼承漢代用華美辭藻描述書法形體的表達形式,以書體為篇名和題材贊書法之美,出現(xiàn)了如“用筆”“流美”“書勢”等概念。他們以“書體”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對象,表明這一時期書法已經(jīng)成為文人達情寄興的技藝,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西晉衛(wèi)恒《四體書勢》、成公綏《隸書體》、索靖《草書狀》、楊泉《草書賦》,東晉劉劭《飛白書勢》、王珉《行書狀》等這一時期的書論,注重對各體書法特征的形象描述和創(chuàng)作活動的討論,各種書法批評范疇也在其中得以出現(xiàn)和發(fā)展。 衛(wèi)恒(?—291)是西晉時期著名書家,官至黃門侍郎,其父瓘,弟宣、庭,子璪、玠皆有書名。《晉書·衛(wèi)恒傳》全文收錄了衛(wèi)恒《四體書勢》,分別敘述古文、篆、隸、草書的概況。全文分成四段,每段結束用韻語加以贊頌某種字體的形勢。有的是他自己的撰述,有的是引前人對這一字體形勢的贊頌。第一段贊頌表揚文字之“美”,如“其曲如弓,其直如弦。矯然特出,若龍騰于川,森爾下頹,若雨墜于天”。此段稱為《字勢》,應是衛(wèi)恒所撰。第二段自周宣王史籀作大篆,敘述到漢末蔡邕歷代書家承傳的統(tǒng)緒,后錄蔡邕《篆勢》。第三段敘述漢魏間字體演變與書家傳承,指出書體避繁趨簡的現(xiàn)象,如“鳥跡之變,乃惟佐隸,蠲彼繁文,崇此簡易”,此段為《隸勢》,亦應為其自撰。第四段討論自漢興至章帝時期草書盛行一時的景象,文末收錄崔瑗所作《草勢》。 衛(wèi)恒在《四體書勢》中把書家的情性同自然進行有機地結合,突出“表意”在書法中的重要性。如“蓋睹鳥跡以興思也”“觀其措筆綴墨,用心精專,勢和體均,發(fā)止無間”“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辭之所宣”等,都體現(xiàn)中國書法由“象”而轉(zhuǎn)“意”的審美特征。 《隸書體》的作者成公綏(231—273)為西晉文學家,口吃而好音律,所作辭賦,為人推重。《晉書·文苑傳》中有傳。成公綏原有集,后散佚。明人輯有《成公子安集》,《隸書體》選自此中,《書苑菁華》卷三著錄。近人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卷五評其“文甚美,真晉人吐屬”?!峨`書體》盛贊“隸書”一體“適之中庸,莫尚于隸”,又云“規(guī)矩有則,用之簡易”“隨便適宜,亦有弛張”,描述了隸書書法的壯觀之美,文采華麗。文中還提到了“工巧難傳,善之者少,應心隱手,必由意曉”的看法,可見“心”“意”已成為這一時期重要的論書范疇,是 “象”之上更高一層的審美標準。 西晉書家索靖(239—303),以其自身在書法上的實踐體察草書,較崔瑗時代更為深透?!稌x書·索靖傳》錄有《草書狀》,《佩文齋書畫譜》亦錄?!恫輹鵂睢窞橘x體,類似衛(wèi)恒引崔瑗《草書勢》,多以動物的矯健生動喻字的形和勢,如用“婉若銀鉤”“漂若驚鸞”“蟲蛇虬蟉,或往或還”來形容草書的技法和變化。唐代歐陽詢《藝文類聚》卷七十四著錄此篇。 西晉楊泉的《草書賦》用華麗的語詞對草書加以描述,認為“惟六書之為體,美草法之最奇”,并對杜度和皇象兩位草書家加以表彰。其中如“字要妙而有好,勢奇綺而分馳”“解隸體之細微,散委曲而得宜”“乍楊柳而奮發(fā),似龍鳳之騰儀”等句文采優(yōu)美,形象生動。歐陽詢《藝文類聚》卷七十四也著錄有此篇。 東晉劉劭博識好學,多藝能,善草隸。《世說新語·言語》“庾稚恭”條注引《文字志》有傳。歐陽詢《藝文類聚》卷七十四著錄其《飛白書勢》一篇,唐張懷瓘《書斷》亦有引?!讹w白書勢》贊頌飛白書體,“飛白之麗,貌艷勢珍”,韻文優(yōu)美。其中如“直準箭馳,屈擬蠖勢”“繁節(jié)參譚,綺靡循殺”等描述飛白一體的形態(tài),辭藻華美。 東晉王珉(351—388)是王導之孫、王洽之子,唐張懷瓘《書斷》中稱“三世善書”?!端鍟そ?jīng)籍志》著錄《王珉集》十卷,《行書狀》或來源于此?!稌份既A》卷三著錄此篇?!缎袝鵂睢焚濏炐袝惑w的形態(tài)特征和藝術魅力,所謂“綺靡婉娩,縱橫流離”。 又評論名家,賞鑒筆跡。此文為東晉時期專門贊賞行書之作,表明此時行書自覺的審美觀念已經(jīng)確立,和古文、篆書、隸書、草書、飛白等書體共同構成豐富的書體審美內(nèi)容。 值得一提的是,傳為東晉衛(wèi)鑠所撰《筆陣圖》一卷也為歷代所重視。衛(wèi)鑠(272—349),世稱衛(wèi)夫人,東晉女書法家。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北宋朱長文《墨池編》、南宋陳思輯《書苑菁華》卷一及明刊《說郛》均錄載,但作者說法不同?!斗〞洝肪硪活}作“衛(wèi)夫人”,唐孫過庭《書譜序》“疑是右軍所制”?!赌鼐帯奉}為“王羲之”,《書苑菁華》卷一題為“衛(wèi)夫人”。明楊慎《書品》以為“《筆陣圖》羊欣作,李后主續(xù)之。”近人余紹宋作《書畫書錄解題》列入偽托,很可能為南朝人所作。 《筆陣圖》是最早論執(zhí)筆、筆法、結字以及書法藝術實踐的論著。所列七條筆陣,又稱筆勢,是在真、行、草書盛行以后,書寫實踐經(jīng)驗累積而產(chǎn)生的書論。其中,對筆墨紙硯書寫工具的選擇,執(zhí)筆運轉(zhuǎn)要領的提示,均有具體明確的闡釋。對于書法,美、丑的鑒別標準,與謝赫注重骨法用筆的精神互通,所謂“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鑒。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這給后來品評南朝時期各家法書提供了品鑒的原則。 書圣王羲之(303—361)書論散見于南朝、唐朝書論文獻及其尺牘中。如南朝宋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虞龢《論書表》、南齊王僧虔《論書》等都有其論書文字。《法書要錄》卷一著錄的《自論書》輯錄其論書言論,在唐代已經(jīng)流行,是流傳至今較為可靠的王羲之論書文字,或為齊梁間人從王羲之遺墨中輯出,如“吾書比之鍾張當抗行”“張草猶當雁行”,又“尋諸舊書,惟鍾、張故為絕倫,其余惟是小佳”句在宋虞龢《論書表》中曾經(jīng)引及,《晉書·王羲之傳》中亦存此類論書語。 王羲之書論,極重“精作”與“書意”的結合,《自論書》中既有“吾盡心精作亦久”,又指出“須得書意轉(zhuǎn)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得其妙者”,這和《蘭亭序》中所說的“因寄所托”“取諸懷抱”的思想是一致的,能體現(xiàn)其論書要旨。傳為王羲之《題衛(wèi)夫人〈筆陣圖〉后》《書論》《筆勢論十二章》《用筆賦》《記白云先生書訣》等流傳頗廣,雖多不可靠,仍有文獻價值。 南朝士大夫承“二王”遺緒,對書法有特殊愛好,書學論著漸而盛行,尤其對前代書家的成就高下,厘定品級,藻鑒精審,成一代風尚。此時文學如鍾嶸《詩品》、繪畫如謝赫“六法論”也有共同趨向。南朝皇帝亦多篤好書法,內(nèi)府收藏既豐,君臣隨時相與觀賞討論,或從整理內(nèi)府收藏編目而后上表說明各家書法成就,或應詔旨陳述自己對前代書法的觀感,漸漸建立起書法品評的標準。這一時期書學論著很多,著名的如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虞龢《論書表》、王愔《文字志》三卷、王僧虔《論書》、蕭衍《觀鍾繇筆法十二意》、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庾肩吾《書品》、袁昂《古今書評》等。 南朝宋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篇目最早見于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王僧虔傳》,稱王僧虔“又上羊欣所撰《能書人名》一卷”,據(jù)宋虞龢《論書表》最后有“臣見衛(wèi)恒《古來能書人錄》一卷,時有不通,今隨事改正,并寫諸雜勢一卷”。是書或經(jīng)衛(wèi)恒、羊欣、王僧虔諸人先后輯錄加工而成。虞龢《論書表》、庾肩吾《書品》、張懷瓘《書斷》中有羊欣論書佚文?!恫晒艁砟軙嗣芬痪頌槭穫?,卷首有王僧虔奉敕進呈一啟,采錄自秦丞相李斯、趙高至東晉后期王獻之、王珉能書者凡六十九人,條列書家籍貫、朝代、師承、擅長何種書體、書事等,敘事簡練,為書家小傳之最早者。此書的價值還在于:他繼承了漢魏以來人物品藻的風氣,開啟了書家品評之風,對后代影響深遠。如論師宜官“嘗詣酒家,先書其壁,觀其云集,酒因大售。俟其飲足,削書而退”,論張芝“高尚不仕,善草書,精勁絕倫。家之衣帛,必先書而后練;臨池學書,池水盡墨”,把書家的個性品格與書風相結合。又提出“骨勢”“媚趣”“肥瘦”“精熟”等具有審美內(nèi)涵的范疇,體現(xiàn)中國書法“書如其人”的深刻內(nèi)涵。 《論書表》作者虞龢為南朝宋余姚人,官中書侍郎。劉宋明帝時,奉詔與巢尚之、徐希秀、孫奉伯共同搜訪“二王”書跡。事成后于泰始六年(470)上《論書表》。表中敘述東晉、劉宋時期的書法事跡,如“二王”的書法事跡,謝安與王獻之關于“二王”父子書法的對話,“二王”書法流傳真?zhèn)危敃r搜訪名跡情形,“二王”書法的收藏、劉宋內(nèi)府所藏前代法書的情況以及書家講究的紙墨筆硯等。表內(nèi)對當時書法狀況作全面記錄,有書史的性質(zhì)。其中如論鍾、張、“二王”“同為終古之獨絕,百代之楷式”,“二王”“父子之間又為今古”,“子敬窮其妍妙,固其宜也”等具有史家眼光,評騭精當。 南朝宋齊時王愔善草書,著有《文字志目》,《法書要錄》卷一收錄此目,原書未見。現(xiàn)存《文字志目》除《法書要錄》本外,還有《墨池編》本、《書苑菁華》本等?!段淖种灸俊贩秩恚暇砟繛楣艜N,后標注古今字學名家數(shù)量;中卷目標秦、漢、吳書家人數(shù),列舉人名;下卷目標魏、晉書家人數(shù),列舉人名。涉及書家有張芝、鍾繇、王導、謝安、王羲之、王獻之等人?!段淖种灸俊匪洉w包括草書、古文篆、行書、楷書、繆篆、隸書、小篆、署書、殳書等,是現(xiàn)存較早的書體著作,后有“古今小學三十七家,一百四十七人”與“書勢五家”,極見其重文字之學與書體的關聯(lián),并注意到魏晉書勢論的傳統(tǒng)。因此,《文字志目》是了解南朝之前書體和書家的重要目錄文獻。 南朝齊王僧虔(426—485)善書,其《論書》一篇為王僧虔答竟陵王子良書啟,敘古今善書人,加以評議。此篇最早見于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王僧虔傳》,《法書要錄》卷一、《書苑菁華》卷十一均有著錄,但文字略異。《論書》上自漢魏張芝、鍾繇,下及南朝劉宋孔琳之等,共評論書家三十八人,凡三十條。王僧虔在《論書》中重筆力,強調(diào)“字體”與“筆勢”兩者的統(tǒng)一。如論王珉“筆力過于子敬”,張芝、索靖、韋誕、鍾會、“二衛(wèi)”“惟見筆力驚異”,評杜度“殺字甚安而筆體微瘦”,評崔瑗“筆勢甚快,而結字小疏”。書中還常提到“能”“妙”兩字,稱謝安、謝靈運“能流”,謝靜、謝敷“能境”,鍾繇之書“謂之盡妙”,孔琳之“未得盡其妙”,體現(xiàn)王僧虔論書家之獨到品格。 王僧虔還有《書賦》一篇,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王僧虔傳》記錄篇名,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卷七十四著錄。《書賦》受晉代陸機《文賦》的影響,既有“情憑虛而測有,思沿想而圖空”創(chuàng)作準備的討論,又有“心經(jīng)于則,目像其容,手以心麾,毫以手從”創(chuàng)作過程的描述。作品要做到“風搖挺氣,妍孊深功”,體現(xiàn)“跡乘規(guī)而騁勢,志循檢而懷放”的統(tǒng)一。此書闡發(fā)了書家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和特點,明確“情”“思”的主導作用,總結了書法創(chuàng)作的若干特征,開孫過庭《書譜》之先導。 正如文學史學者研究指出的那樣:“蕭梁王朝代表了南朝文化成就的最高點。它的特點是一種異常健旺蓬勃的文化精神,強烈的文學史意識,對整理和詮釋傳統(tǒng)并進行創(chuàng)新的自覺的渴望?!绷何涞凼捬埽?64—549)開啟了南朝時期論書的新風氣。蕭衍善書,工草、隸、蟲篆諸體,所撰《觀鍾繇筆法十二意》為論書專文,見于《法書要錄》卷二,前一部分論筆法十二意,即“平,謂橫也;直,謂縱也;均,謂間也;密,謂際也;鋒,謂端也;力,謂體也;輕,謂屈也;決,謂牽掣也;補,謂不足也;損,謂有余也;巧,謂布置也;稱,謂大小也?!焙笠徊糠终搹堉?、鍾繇、“二王”書法,提出“字外之奇,文所不書”的主張,即書法之趣,常在筆墨蹊徑之外。又以鍾繇和王獻之為例,以“古肥”與“今瘦”論之,指出“古今既殊,肥瘦頗反”,這是從書法發(fā)展規(guī)律的角度進行討論。六朝人學書多宗法王獻之,梁武帝以為王羲之學鍾繇,而不提鍾繇,王獻之學王羲之,亦未提王羲之,特以鍾繇書法十二意來討論,愿學書者多取法乎上。所論“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痹诋敃r推重王獻之的風氣中有矯正之功,他提倡鍾、張古法與王羲之書風,為唐人尊羲抑獻之先河,有重要的書史意義。 梁武帝又有《答陶隱居書》一篇,論法書真?zhèn)蔚蔫b定和運筆結字的原理。主張書法要合乎規(guī)矩,“適眼合心”“肥瘦相和,骨力相稱”。以為骨肉氣勢諸端,終歸于“習”。他說:“程邈所以能變體,為之舊也。張芝所以能善書,工之積也?!绷何涞壅摃毓し颉⒅匾?guī)矩,一方面體現(xiàn)了梁代重形式完美和人工雕飾,另一方面也是矯正魏晉玄學、弘揚儒道的體現(xiàn)。 南朝梁時陶弘景(約456—536)是一位著名的道教隱士,與梁朝皇室關系密切?!杜c梁武帝論書啟》共五篇,為陶弘景寫給梁武帝的書信,涉及法書鑒定和創(chuàng)作心得等內(nèi)容,唐人統(tǒng)稱為《論書啟》,是最早關于書法鑒定的專文。文中對“二王”書法的鑒定,和對張芝、鍾繇、“二王”書法的比較,均有個人見解。如論《樂毅論》云“書乃極勁利,而非甚用意,故頗有壞字”,又論“元常老骨,更蒙榮造;子敬懦肌,不沉泉夜。逸少得進退其間,則玉科顯然可觀”,這些書論均有見地。 書法品藻最早、最系統(tǒng)嚴密的規(guī)范著作,當數(shù)南朝的梁庾肩吾(487—551)的《書品》。它與鍾嶸《詩品》、謝赫《畫品》一起成為南朝詩書畫品評的重要作品?!稌贰酚置稌氛摗?,以善真、草二體者,舉漢至南朝齊梁128人(實為123人),分為三等九品類例而評論其優(yōu)劣。前有總論,各品有分論,末尾總結數(shù)語。其篇首引言敘述字體沿革,后以“天然”“工夫”分“上之上”三人,張芝(伯英)、鍾繇(元常)、王羲之(逸少);“上之中”五人,崔瑗(子玉)、師宜官、王獻之(子敬)、杜度(伯度)、張昶(文舒);“上之下”九人:索靖(幼安)、皇象(休明)、衛(wèi)瓘(伯玉)、梁鵠(孟皇)、胡昭(孔明)、荀輿(長胤)、韋誕(仲將)、鍾會(士季)、阮研(文幾)。每一品級,先列書家名字,再品藻論書。如記張、鍾、王三家最有代表性:“張工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書,稱為草圣;鍾天然第一,功夫次之,妙盡許昌之碑,窮極鄴下之牘;王工夫不及張,天然過之。天然不及鍾,工夫過之。”庾肩吾以“工夫”和“天然”為論書標準,以上、中、下分品評等級,開后代神、妙、能品評的先河,也是漢魏以來人物品藻之風在書論上的反映。也為唐代李嗣真《書后品》、張懷瓘《書斷》、宋代朱長文《續(xù)書斷》、清代包世臣《國朝書品》等后來的品藻類書論專著樹立了典范。 南朝梁袁昂于普通四年(523)奉敕所著《古今書評》一卷,品評古今能書者從秦漢到兩晉時期二十五人,用魏晉人物品藻的方式比擬,加以評論,以才士、佳人、仙人、舞女、貴胄、寒乞、龍、虎、鵬、鷙、鳳、飛鴻種種動靜儀態(tài),來描述各人書法的風神,使書法具有生命活力的動勢,進而尋繹出美惡的標準。如論王右軍書,“如謝家子弟,縱復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種風氣”;王子敬書,“如河洛間少年,雖有充悅,而舉體沓拖,殊不可耐”。二十五人中,以張芝、鍾繇、王羲之、王獻之,稱為“四賢”。末附普通四年書啟為品評書家文字。這種直觀、具體、形象的評論方法,對于揭示書法審美和書家的個性有重要意義。 南朝陳至隋代的僧人智永為王羲之七世孫,其《題右軍〈樂毅論〉后》一篇《法書要錄》卷二著錄,此篇為其論王羲之正書之心得。智永于南朝陳天嘉年間(560—566)始見《樂毅論》,隋初藏于己手,遂得以詳覽王羲之正書精妙處以為此書“留意運工,特盡神妙”。智永曾有多種真草《千字文》傳世,秀潤圓勁,發(fā)其旨趣,對于傳承王羲之書風,貢獻極大。 除上述重要書論外,南朝時期的書論還有如南朝宋鮑照《飛白書勢銘》、梁顧野王《上玉篇啟》論書體;梁庾元威《論書》論書史;南朝梁蕭子云《論書啟》、蕭綱《答湘東王上王羲之書》、蕭繹《上東宮古跡啟》品評書藝等。北魏江式《論書表》論字體演變,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雜藝》論當時字法使用情況,均為現(xiàn)存早期書論文獻中的重要內(nèi)容。 蔡邕 熹平石經(jīng)拓本(局部) 四 漢魏六朝書論的主要價值 漢魏六朝書論是中國書學史的開創(chuàng)時期,奠定了后代書論的基礎,其主要價值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古代書論著述的門類基本形成 書法史上的第一部書法叢書為唐代張彥遠的《法書要錄》,輯錄了漢代以來至唐代的書論著作,大體以時間為序,未作專門分類。宋代朱長文《墨池編》根據(jù)書論的內(nèi)容分成八類,包括字學、筆法、雜議、品藻、贊述、寶藏、碑刻、器用。宋陳思《書苑菁華》把書論按文體分為三十二類,分別為書法、書勢、書狀、書體、書旨、書品、書評、書議、書估、書斷、書錄、書譜、書名、書賦、書論、書記、書表、書啟、書箋、書判、書書、書序、書歌、書詩、書銘、書贊、書敘、書傳、書訣、書意、書志、雜著。漢晉六朝時期的書論,每一篇的內(nèi)容或長或短,或單一或綜合,總體來看,這一時期的書論文獻可包括文字書體、書法歷史、書法批評、書法理論、書寫技法、書法鑒定、書法著錄等內(nèi)容,奠定了后代書論著述的基礎。 前面提到,我國最早的字典東漢時期許慎《說文解字》在《敘》中對“六書”作了解釋,指出其是構成漢字的基本原理,揭示了漢字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還敘述了先秦至新莽時文字和書法的發(fā)展史,批評了當時人不懂古文,穿鑿附會,解釋經(jīng)義。這篇敘文是研究先秦兩漢文字學和書體的珍貴文獻。東漢還出現(xiàn)了歌頌毛筆的《筆賦》和以“書體”為題的《非草書》。到了魏晉南朝時期,賞鑒書體的文章則更為流行。如西晉成公綏《隸書體》、楊泉《草書賦》、索靖《草書狀》、東晉劉劭《飛白書勢》、王珉《行書狀》、南朝鮑照《飛白書勢銘》等。這類書論,把“書體”作為審美的內(nèi)容,贊美不同書體的形態(tài),還通過對書體的贊美肯定書法家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的創(chuàng)造力。在中國古代文論中,不重視描寫人物,而重視描繪自然景物,以期在抒情寫景時達到情景交融。古代詩論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大抵都是從抒情或情景交融的角度來討論的,這一現(xiàn)象是我國古代前中期文論的一個特點,在早期“書體”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也是如此。 一部書法史,是書法家創(chuàng)造書風的歷史,兩晉南朝時期的書論有一類即是討論書法歷史和書家書風的。西晉衛(wèi)恒《四體書勢》中的四篇序敘述“四體”的源流,記敘書法的傳承、流派和書家書風,以書體為內(nèi)容,討論各體發(fā)展的歷史。衛(wèi)恒討論的古文、篆書、隸書、草書大體體現(xiàn)了這一時期書家對書體演變的認識。虞龢《論書表》保存了東晉、南朝時期的諸多史料,為研究早期書法提供了珍貴的文獻。此外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記敘了從秦代李斯到東晉王珉69人,對他們的取法、師承、書體、逸事作了記錄,是一部從秦至東晉的書法簡史。 漢晉南朝時期,不僅出現(xiàn)了如西晉衛(wèi)恒《四體書勢》這樣贊美書體而有書法批評性質(zhì)的文獻,還出現(xiàn)了較為完整的書法批評著作,主要集中在南朝時期。如王僧虔《論書》、蕭子良《答王僧虔書》、梁武帝《觀鍾繇書法十二意》、袁昂《古今書評》、蕭子云《論書啟》、庾肩吾《書品》、蕭綱《答湘東王上王羲之書》、蕭繹《上東宮古跡啟》等,這些批評,或重鑒賞,或重書風比較,或重個人體驗識斷,方法不盡一致。最值得提的是,南朝梁庾肩吾的《書品》自成系統(tǒng),借用“九品官人法”的品評方法來確定歷代書家的等級,品藻書家的優(yōu)劣,在書法批評著作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如梁庾肩吾《書品》中就有“敏思藏于胸中,巧意發(fā)于毫铦”提到書法創(chuàng)作中“敏思”和“巧意”,“胸中”和“毫铦”的辯證關系,對書法藝術進行理論概括。南齊王僧虔《書賦》提出的“跡乘規(guī)而騁勢,志循檢而懷放”重點強調(diào)了書法創(chuàng)作與個性的關系,總結書法形態(tài)與風格的特征,認為書家要達到“沉若云郁,輕若蟬揚;稠必昂萃,約實箕張,垂端整曲,裁邪制方”的理想境界。他把“心”“氣”“形”“情”“思”“跡”“志”等概念運用到書法理論中,大大豐富了書法理論的內(nèi)涵。 書寫技法是書法獨立成為藝術的核心內(nèi)容,是人們在長期的書寫實踐中逐漸形成和總結出來的書寫方法和規(guī)則。南朝梁武帝《觀鍾繇書法十二意》中,總結出鍾繇書法的技法內(nèi)容,其中包括:“平,謂橫也;直,謂縱也:均,謂間也;密,謂際也;鋒,謂端也;力,謂體也;輕,謂屈也;決,謂牽掣也;補,謂不足也;損,謂有余也;巧,謂布置也;稱,謂大小也。”這些技法要領,包括用筆、字形、結構、章法等內(nèi)容,涉及到書寫技法的基本原理。在《答陶弘景書》中,他還提到:“運筆邪則無芒角,執(zhí)手寬則書緩弱”討論執(zhí)筆問題,“點掣短則法臃腫,點掣長則法離澌。畫促則字勢橫,畫疏則字形慢”討論用筆和筆勢問題。“拘則乏勢,放又少則。純骨無媚,純?nèi)鉄o力”討論筆力問題。“少墨浮澀,多墨笨鈍”討論用墨問題?!耙謸P得所,趣舍無違;值筆廉斷,觸勢峰郁;揚波折節(jié),中規(guī)合矩;分間下注,濃纖有方,肥瘦相和,骨力相稱”討論書法技法之美。這些書寫技法原則的概括和提煉,在這一時期的書論中已有體現(xiàn)。 南朝時期,著錄書法藏品的著述也開始出現(xiàn)。虞龢《論書表》詳細記載了南朝宋內(nèi)府法書藏品的數(shù)量、裝裱和流傳情況,還分類抄錄《二王鎮(zhèn)書定目》六卷、《羊欣書目》六卷、《鍾張等書目》一卷,是文獻中所見早期的書法目錄。智永《題右軍〈樂毅論〉后》也是這一時期重要的書法著錄。 南朝時期,梁武帝與陶弘景關于法書的討論還涉及書法鑒定的內(nèi)容。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梁武帝《答陶隱居書》用書信的方式討論內(nèi)府的法書藏品,他們依據(jù)書跡的時代特征、書家風格等對法書交換意見,為后代鑒定法書提供了重要文獻。 漢魏六朝時期的書論文獻,內(nèi)容復雜,有些書論如虞龢《論書表》,既有書史的內(nèi)容,也有鑒定和著錄法書的內(nèi)容,蕭衍《觀鍾繇書法十二意》既是書法批評,又討論技法,很難歸類,我們只能根據(jù)文獻的主體內(nèi)容進行大體歸類,凸現(xiàn)其學術價值。 2.古代書學重要概念術語的出現(xiàn)和運用 兩晉以來,隨著書法創(chuàng)作活動的活躍和文學、哲學的發(fā)展,書論具備了一套基本而穩(wěn)定的術語和概念系統(tǒng),或抽象加以概括,或以自然物象加以描述,或以感性經(jīng)驗進行描述,這類詞匯運用到書法中時,賦予了新的內(nèi)涵,象征和概括了書法藝術的某種特征?,F(xiàn)列舉這一時期出現(xiàn)的較有代表性的品評語匯加以分析。 東漢崔瑗《草勢》、蔡邕《篆勢》都以“勢”來論書。晉衛(wèi)恒《四體書勢序》亦用“書勢”一詞。古人論“法”之前,先討論“勢”。所謂“勢”,指字體與用筆的順勢,自然而然形成的貫通,是字體形成的開始,也是用筆之法的內(nèi)在必然。不同書體有不同的書勢,也有各自特定的內(nèi)涵。書寫者按筆順寫出字形,筆畫的結構、形態(tài)顯示其特有的“勢”,“筆”有用筆之“勢”,“字”有結構之“勢”,整篇相互生發(fā),形成整體之氣象、氣勢。書家作書,點畫皆求筆勢。西晉書論中已經(jīng)開始討論“勢”:“(梁)鵠謂(邯鄲)淳得(王)次仲法,然鵠之用筆,盡其勢也?!薄按奘希ㄨィ┥醯霉P勢?!薄白忠疃泻茫瑒萜婢_而分馳。”南朝書論中,關于“勢”的描述更多:“字勢發(fā)于倉、史……若探妙測深,盡形得勢?!薄笆捤荚挄吣B綿,字勢倔強……(薄紹之書)揮毫振紙,有疾閃飛動之勢?!薄熬袆t乏勢?!?/p> 書家作書,重在有“勢”。從上述書論看出,“勢”是和字形、速度、連貫、性格等因素相關聯(lián)的最初的力量,也是中國書法藝術筆法生成與表現(xiàn)的意象所在。 《周易》中提出“立象以盡意”后,經(jīng)過文人的發(fā)揮,“意”成為哲學和文學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西晉時期的書論中出現(xiàn)了以“意”來論書的概念,和“象”相對應:“工巧難傳,善之者少,應心隱手,必由意曉?!薄翱贫辐B篆,類物象形。睿哲變通,意巧茲生?!蹦铣瘯r期,以“意”論書,超越了對“象”的關注:“鍾會書字,十二種意,意外殊妙,實亦多奇?!薄笆蛛S意運,筆與手會,故益得諧稱?!薄耙萆賹W鍾繇書,勢巧形拙,及其獨運,意疏字緩?!薄皬埑螘?,當時亦呼有意?!?/p> “意”與“法”,“心”與“手”,是中國古代書論中的重要范疇。點畫之間除了技法上的表現(xiàn),而能傳達言所不盡的“意”,這是西晉至南朝時期書論對書法由技入道,由手及心的認識,注重內(nèi)心感受和人性的陶冶。 “骨相”一詞,早在漢代王充《論衡》中就有《骨相篇》,指出“非徒命有骨法,性亦有骨法”。漢魏南朝時期,品藻人物亦多以“骨氣”而論,后引入到書畫品評中。東漢趙壹把人的“氣血”“筋骨”和“巧拙”“好丑”的書法聯(lián)系在一起討論:“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丑,在心與手,可強為哉?”西晉時期的衛(wèi)瓘,以“骨”與“筋”直接論書法風格:“我得(張)伯英之筋,(衛(wèi))恒得其骨。”南朝時期以“骨”論書的文獻更為豐富:
書論上的“骨”一詞,與“筋”“肉”“力”“氣”“體”等詞并用,既指其筆力、形態(tài)之美,又賦予其精神內(nèi)質(zhì),是古代早期書論中重要的品評用語。羊欣、王僧虔把“骨”和“媚”來對舉,其內(nèi)涵涉及“文”與“質(zhì)”的范疇?!百|(zhì)”指的是“骨力”,“文”指的是“妍媚”。傳王羲之《用筆賦》所說“藏骨抱筋,含文包質(zhì)”,強調(diào)“骨”和“筋”、“文”和“質(zhì)”的統(tǒng)一。在文論上,鍾嶸《詩品》評曹植“骨氣奇高,辭采華茂”,把“骨”的內(nèi)涵擴展到風格與內(nèi)容上。南朝齊謝赫《古畫品錄》中有“六法”之論,其中第二“骨法用筆”亦有同樣的含義,是用筆上的力感和壯氣。徐復觀認為《世說新語》卷中之下《賞譽》論“羲之風骨清舉也”,《品藻》第九論“阮思曠骨氣不及右軍”等,是形容某一人由一種清剛的性格而形成清剛而有力感的形相之美,當時把用在人倫鑒識上面的語匯轉(zhuǎn)用到文學、藝術上面?!段男牡颀垺わL骨》篇之“骨”也是由此而生,所謂“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文學、書畫上的“骨”和其人都是密切相關的。 “力”是和“勢”“骨”相連的一個詞匯,書法品評中多強調(diào)在筆畫中體現(xiàn)力度,南朝時期,“筆力”一詞多用來討論書法優(yōu)劣:
這些關于筆力的討論,強調(diào)筆畫內(nèi)在之力,也是書法風格差異之所在?!傲Α币辉~,在南朝時期,常常和“骨”“勢”合在一起,體現(xiàn)書法之美。如梁武帝論書用“骨力相稱”,庾元威《論書》“骨力婉媚”,陶弘景論書“勢力驚絕”,這些都是由書法形態(tài)之力美產(chǎn)生的詞義,豐富了品評語匯的內(nèi)涵。 西晉時期,衛(wèi)恒《四體書勢·草書序》中論杜度草書時有“書體微瘦”一語,“瘦”字已經(jīng)用來品評書法。南朝時期,“肥”“瘦”“古”“今”多用于品評書法:“胡(昭)肥而鍾(繇)瘦?!薄霸V^之古肥,子敬謂之今瘦。今古既殊,肥瘦頗反,如自省覽,有異眾說。張芝、鍾繇,巧趣精細,殆同機神。肥瘦古今,豈易致意?”“肥”和“瘦”本是身體外形的表述,用于書法上,突出了字形之異處,又和“古”“今”結合在一起,形成“古肥”“今瘦”的說法,用于比較書風的變化,賦予了“同體異形”和審美上的意義。虞龢《論書表》中的“古質(zhì)而今妍,數(shù)之常也;愛妍而薄質(zhì),人之情也”,這種“緣情”而求妍美,不重字內(nèi)含蓄筆力,是南朝宋、齊時王獻之書法地位超越王羲之的時代風氣使然。到了梁武帝時期這種風氣才有所變化,由妍而復質(zhì),返古而歸真。其中的“質(zhì)”和“妍”和上面提到的“質(zhì)”和“文”一樣也是討論書風之變的重要語匯,在古代書論中一直被沿用,唐孫過庭《書譜》中曾以“質(zhì)以代興,妍因俗易”語論之。 南朝人物品藻風氣反映在文藝上,文學以“初發(fā)芙蓉”比“錯彩鏤金”,書論上則以“天然”與“工夫”作為評鑒標準,出現(xiàn)專門詞匯?!疤烊弧笔俏簳x名士阮籍所說的“自然”,是先天的融天地萬物之美,超脫俗世之美,非人力之所能成?!肮し颉笔呛筇斓?,是書家必備的基本能力和技能的積累。王僧虔《論書》載:“宋文帝書,自謂不減王子敬。時議者云:“天然勝羊欣,功夫不及欣。” “孔琳之書,天然絕逸,極有筆力。”王僧虔論書是首重天然之美的。虞龢《論書表》載羊欣評張芝書云“張字形不及右軍,自然不如小王”,亦強調(diào)天然在書法中的重要性。庾肩吾《書品》曾比較張芝、鍾繇、王羲之三人的書風:“張工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書,稱為草圣;鍾天然第一,功夫次之,妙盡許昌之碑,窮極鄴下之牘;王工夫不及張,天然過之,天然不及鍾,工夫過之?!?/p> 庾肩吾運用“天然”和“工夫”一對論書品評語匯,把這列為“上之上”品的三位書家作了比較,張芝以工夫勝,鍾繇以天然勝,王羲之在“工夫”與“天然”之間,求得中和之美。 除上述重要品評詞匯外,漢魏南朝時期還出現(xiàn)許多有價值的品評用語,如東漢時期的“神”“妙”“善”“好丑”“工拙”,西晉時期的“方圓”“規(guī)矩”“絕勢”“工妙”“磥硌”“勢和體均”“異體同勢”,東晉時期的“壯杰”“精熟”“精密”,南朝時期的“筋”“骨”“妍妙”“楷式”“體勢”“驚覺”“盡妙”“綿靡”“凌厲”“勁媚”“鮮媚”“精新”“精巧”“委曲”“臃腫”“濃纖”“沓拖”“體用”“綿密”“雄贍”“遒越”“意疏字緩”“勢巧形密”“宛轉(zhuǎn)妍媚”。此外,這一時期也產(chǎn)生的學用類術語在后代書法理論中也時有出現(xiàn),如東漢時期的“振波揚撇”“輕筆內(nèi)投”“抑左揚右”“絕筆收勢”,西晉時期的“抵”“押”“拂”“振”“按”“挑”“橫”“縱”“牽”“繞”“抑揚”“結體”“作文”“毫芒”“點??折撥”“掣挫安按”,南朝時期的“平”“直”“均”“密”“鋒”“力”“輕”“決”“補”“損”“巧”“稱”“摹”“拘”“放”“字形”“字勢”“筆力”“運筆”“執(zhí)手”“點掣”“值筆”“觸勢”“點畫”“波撇”“書法”“筆道”“下筆”“筆體”“筆勢”“結字”“殺字”“弱毫”“陋墨”“毫铦”“橫牽豎掣”“濃點輕拂”“流紈體素”“揚波折節(jié)”等。這些品評和學用類的術語是構建中國古代書法理論體系的重要內(nèi)容,通過發(fā)掘這些術語的內(nèi)涵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書法藝術在不同時代的審美特征。 3.早期書論和文論、畫論等一起,構成中國早期古典藝術審美的基本內(nèi)容 漢晉南朝時期的書論,和這一時期的文論、畫論、樂論等一起,逐漸概括了中國民族的藝術經(jīng)驗,自成體系,運用了一套獨特的范疇,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構成早期古典藝術審美的基本內(nèi)容。關于審美體驗到美的形式的轉(zhuǎn)化,胡經(jīng)之先生認為,審美體驗產(chǎn)生在內(nèi)心,看不見,摸不著,而要形之于外,就要使審美體驗轉(zhuǎn)化為意象,使意和象相融,甚至還要在內(nèi)心展開意象活動,各種意象相互作用,連結為一個復雜的意象世界。這是意象在內(nèi)心的創(chuàng)造。這種意象的創(chuàng)造,同時又轉(zhuǎn)化為形式的創(chuàng)造,藝術家必須使用一定的物質(zhì)材料作為符號(語言的或非語言的),以一定的方式構筑成美的形式,以體現(xiàn)那個內(nèi)心營構的內(nèi)心意象,意象世界。而這種美的形式的創(chuàng)造,需要有高超的技藝。書法正是這種審美活動中的一門重要藝術形式,它的發(fā)展,使早期古典藝術的審美范疇豐富起來,如美、丑、肥、瘦、動、靜、形、神等,這種藝術美具有特殊的內(nèi)涵,這種內(nèi)涵在東漢趙壹《非草書》、東晉王羲之《自論書》、南朝齊王僧虔《論書》《書賦》、梁袁昂《古今書評》等早期書論中得到體現(xiàn)。 早期書論中,蔡邕《篆勢》、王僧虔《論書》、袁昂《古今書評》等品評以“意象”設喻的手法很可能影響鍾嶸的《詩品》,繼而其后的庾肩吾《書品》又有多方面仿效《詩品》的撰寫模式,可見這一時期書論、文論是互為滲透、互相影響的。在“品賞”書法的過程中,直接體悟到藝術的意味和內(nèi)蘊,有感而發(fā),乘興評說。這種品評運用的范疇,從審美中產(chǎn)生,又和書寫的感性密切聯(lián)系。其“體悟”中又蘊含了理性,并非離開了書寫活動而形成的孤立的抽象。這種具體書寫和感受中獲得的品評、理論和鑒賞的論述,和中國古典文藝學的整體趨向是一致的,與感性、具體的創(chuàng)作活動相結合,又超越感性具體,把握藝術的內(nèi)蘊,發(fā)展形象思辨的多種方式,如藉象論義、比擬喻示、整體感悟、象征意會等內(nèi)容。 從感性具體出發(fā),上升為藝術抽象,又返回到具體,經(jīng)過概念、判斷、推理的演繹分析,綜合了藝術的多樣性,呈現(xiàn)出對藝術的整體認識,這是中國古典文藝學的基本思維路數(shù)。南朝劉勰《文心雕龍》對“文”作系統(tǒng)的理論概括,東晉顧愷之“傳神”論,南朝宗炳《畫山水序》“暢神”論,王徽《敘畫》“明神降之”論以及謝赫的《古畫品錄》提出“六法”的品評原則等,和中國古代書論一樣都體現(xiàn)了這樣的特點。 漢晉以來的人物品藻的盛行,把人物分成三級九品,延至魏晉,設有“九品中正制”,朝廷以此為選拔人才的標準。這種人倫品鑒理論的產(chǎn)生,影響到文藝領域,南朝時文藝品評風行一時,產(chǎn)生了多門藝術的專門品評著作,如齊梁間鍾嶸的《詩品》、梁庾肩吾《書品》、謝赫《古畫品錄》、沈約《棋品》(已佚)。這一時期文藝品評的特點,一是分品評論。如謝赫分“六品”,鍾嶸《詩品》、庾肩吾《書品》均以三大品、九小品品詩論書。一是審美評介的擬人化。受到人物品藻的影響,文藝品評中出現(xiàn)了借用人物品藻的方式和術語,延續(xù)人物品藻的審美取向。謝赫《古畫品錄》中的“氣韻”“骨法”,袁昂《古今書評》中對各家書法的討論,都是書法品評擬人化的表現(xiàn)。 皇象 章草急就章(部分) |
|
來自: 岐黃堂中醫(yī) > 《魏晉風韻-書法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