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唐代詩人胡曾所寫的《烏江》,詩中點明了項羽失敗的原因:殺君主,去忠臣,阻塞言路,最后徹底失去軍心民心,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這也是學界比較認可的說法,但此事本來就是歷史的謎團虛虛實實,誰又能穿透時光,看到歷史的真相呢? 大家都說項羽到烏江邊,死也不愿過江東去見父老鄉(xiāng)親是愚蠢之舉。其實,他是被逼無奈,因為他發(fā)現(xiàn)了一個秘密,讓他放棄了最后的一線生機。 秦始皇之所以叫始皇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功過三皇,德過五帝”。他認為自己的帝國能千秋萬代,所以取名始皇。哪想,自己的兒子秦二世胡亥昏庸無能,任用奸臣,搞得民不聊生,最終百姓們揭竿而起,秦朝最終倒在了群眾運動中。壓倒秦朝的最后稻草,正是著名的巨鹿之戰(zhàn),它的領導者正是項羽。雖然他滅了秦國,卻失去了到達咸陽的先機,這為楚漢之爭埋下了伏筆。 后來,矛盾終于顯現(xiàn)了出來,兩人最終決戰(zhàn)與亥下。這個時候劉邦大兵壓境,反觀項羽卻是凄凄慘慘戚戚,連續(xù)的惡戰(zhàn)不僅造成了極大的減員而且糧草還嚴重不足。 為了突破劉邦的重重包圍獲得一線生機,項羽帶著身邊的800騎人馬趁著夜色突破包圍。當劉邦反應過來天已是大亮了。項羽雖然逃了出來,但身邊只剩下100騎人馬,自己還迷了路,被一個農(nóng)夫帶入了沼澤,最終還是被劉邦的軍隊趕上。經(jīng)過殊死搏斗最終楚霸王身邊只剩下數(shù)十騎人馬。 最后,項羽來到烏江碰到了勸他過河東山再起的亭長。但這個提議被悍然拒絕,最終在烏江自刎。 故事到這里除了嘆息之外,心中還有一個大大的疑問?既然都是死路一條,項羽為什么要一路逃亡而不是在亥下死戰(zhàn)到底呢? 原來就在烏江亭長提議之時,楚霸王就已經(jīng)想明白了其中的癥結(jié)。自己當初帶著這些鄉(xiāng)親父老們開創(chuàng)了一番事業(yè),但如今卻幾乎一個不剩,自己如何面對江東父老? 哪怕是自己逃到了江東,百姓也一如既往的支持自己,但已經(jīng)和劉邦結(jié)下了梁子,一山不容二虎,勢必會遭到劉邦的瘋狂打擊。自己在兵力多于劉邦之時尚不能與其抗衡,現(xiàn)在處于弱勢,回去只能給百姓帶來災難。為了自我的解脫,為了江東百姓,他最終選擇了烏江自刎的結(jié)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