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作家呂坤在《呻吟語》中寫道:“愚者人笑之,聰明者人疑之。聰明而愚,其大智也。夫《詩》云‘靡哲不愚’,則知不愚非哲也?!逼湟馐钦f:愚蠢的人,別人會譏笑他;聰明的人,別人會懷疑他。只有既聰明但是看起來又愚笨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者?!对娊?jīng)》上也說“沒有哲人不犯傻的”,可見不犯傻的人并不是聰明之人。 宋代大文豪蘇軾也有相同的看法。他在《賀歐陽修致仕啟》中寫道:“大勇若怯,大智若愚?!?/span> 照字面解釋,“大智若愚”的意思就是有大智大慧大覺大悟的人不顯露才華,外表上好像很愚呆。事實上,這既是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又是人生大謀略。就前者而言,大智的人如同風(fēng)一樣自由,無牽無掛,無拘無束,俗世的一切都是身外。就后者而言,是在人前收斂自己的智慧,一種混混沌沌的樣子,在小事上常常不如一般人精明,應(yīng)變能力好像差一些。這正是城府很深的表現(xiàn)。假裝糊涂,讓人以為自己無能,讓人忽視自己的存在,而在必要時,可以不動聲色,先發(fā)制人,讓別人失敗了還不知是怎么回事。作人應(yīng)盡量避免顯山露水,不要成為別人妒嫉的目標(biāo);愚蠢而危險的虛榮心滿足之日,就是一個人失敗之時。 另外,“大智若愚”,并非故意裝瘋賣傻,并非故意裝腔作勢,也不是故作深沉,故弄玄虛,而是待人處事的一種方式,一種態(tài)度,即:心平氣和,遇亂不懼,受寵不驚,受辱不躁,含而不露,隱而不顯,自自然然,平平淡淡,普普通通,從從容容,看透而不說透,知根而不亮底,凡事心里都清清楚楚,都明鏡兒似的,而表面上卻顯得不知不懂不明不晰。 大智若愚既表現(xiàn)在人的面部表情上,也表現(xiàn)在人的行為舉止上。大智若愚的人給人是這樣的印象,即:時常笑容滿面,寬厚敦和,平易近人,虛懷若谷,不露鋒芒,有時甚至顯得有點木訥,有點遲鈍,有點迂腐。但我們需要切記:若愚者,即似愚也,而非愚也。 大智若愚指才智很高而不露鋒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出自宋蘇軾經(jīng)進(jìn)東坡文集事略二七賀歐陽少帥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同樣意思的還有大巧若拙。老子曰: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至都是一個意思,只是更能表現(xiàn)被形容者偉大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面。 ‘大智若愚’若愚,已人理悟之境;但要大徹大悟,當(dāng)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理上之悟,是一悟,已近‘愚’之境界;事上之悟,事事悟,時時醒,持守如一,乃一大智者。大智者,愚之極至也。大愚者,智之其反也。外智而內(nèi)愚,實愚也;外愚而內(nèi)智,大智也。外智者,工于計巧,慣于矯飾,常好張揚,事事計較,精明干練,吃不得半點虧。內(nèi)智者,外為糊涂之狀,上善斤斤計較,事事算大不算小,達(dá)觀,大度,不拘小節(jié)。智愚之別,實力內(nèi)外之別,虛實之分。 大智若愚在生活當(dāng)中的表現(xiàn)是不處處顯示自己的聰明,做人低調(diào),從來不向人夸耀自己抬高自己,做人原則是厚積薄發(fā)寧靜致遠(yuǎn),注重自身修為、層次和素質(zhì)的提高,對于很多事情持大度開放的態(tài)度,有著海納百川的境界和強者求己的心態(tài),從來沒有太多的抱怨,能夠真心實在的踏實做事,對于很多事情要求不高,只求自己能夠不斷得到積累。很多時候大智若愚伴隨的還有大器晚成,畢竟大智若愚要求的是不斷積累自己,就像玉坯不斷積累一樣,多年的積累所鑄就的往往是絕代珍品,出世的時候由于體積太大而需要精雕細(xì)琢,而不像外智那般的小玉一樣幾下子就可以雕琢出來馬上能夠拿到市場賣個好價錢,因而大器晚成之后往往都是無價之寶。 大愚若智巧妙的改變了原詞中四個字的順序,卻表達(dá)出了完全相反的意思。大智若愚說明了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道理,大愚若智則正好相反,就像民諺中說的半壺水響叮當(dāng)一樣,這種人未必有真才實學(xué),卻喜歡炫耀賣弄,其實只是個半吊子的水平罷了。這樣的人乍一看好像很聰明,其實是可笑的。在我們的生活中往往還有這樣一種人,好出小風(fēng)頭,愛占小便宜,無時無刻不在展示著自身智商上所謂的優(yōu)越感,見鄙者則藐之,見強者則附之,這樣的人是真正的聰明嗎?不是的,因為他們的小聰明固然可以占著一時的便宜,卻在別人心里輸了形象,他們趨炎附勢,卻不會被正真清醒的權(quán)貴看中,不過是做其爪牙也。這樣的人也是看上去很聰明,實際上卻是不明智的。 “聰明”與“愚蠢”是一對反義詞,但“聰明”與“愚蠢”其實很相近,聰明的人認(rèn)為自己不夠聰明,所以他們會繼續(xù)努力,變得更加聰明;愚蠢的人認(rèn)為自己很聰明,自負(fù)自滿,變得更加愚蠢。其實“大智若愚”才是“聰明”與“愚蠢”真正的關(guān)系,所以“聰明”與“愚蠢”不僅僅決定于智商的高低,更多取決于為人處世的方法。對于“聰明”與“愚蠢”,中國有兩句古話表明了中國人對這兩者的看法,一句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另一句是“難得糊涂”。 能夠最好證明第一句的歷史人物是楊修,他聰明嗎?當(dāng)然!但聰明如他,最終又是怎樣的下場?還不是被曹操以“擾亂軍心”的莫須有的罪名給殺了!楊修的確很聰明,可他只是智商高于常人,不懂得做人。 人的一輩子不要太精明,能夠難得糊涂未嘗不是一種福氣,精明有精明的煩惱,糊涂有糊涂的好處。其實,人只要大事不糊涂,小事糊不糊涂就不重要了!再說回“大智若愚”,真正的大智慧在那些自以為聰明的人眼中是很愚蠢,殊不知那群人才是愚蠢至極。 聰明的人懂得學(xué)習(xí)他人的智慧,努力將他人的智慧變成自己的,并以他人為目標(biāo)勇敢超越;愚蠢的人只會拒絕他人的智慧,認(rèn)為自己是最聰明的,自以為自己無人可以超越。聰明的人知道自己的不足,揚長避短;愚蠢的人永遠(yuǎn)也不知道自己的缺點,自以為是。 聰明的人會說好話,但是在適當(dāng)?shù)臅r間;愚蠢的人也會說好話,但總是在不恰當(dāng)?shù)臅r間!聰明的人會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說出正確的話;愚蠢的人會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說出錯誤的話! 真正的智慧不是在平常的時候耍些小聰明,而是在人們需要的時候貢獻(xiàn)才智!希望每個人都能“大智若愚”,希望每個人都能成為聰明人,不要聰明反被聰明誤,更切忌自以為是! 因此“若愚”只是一種表象,只是一種策略,而不是真正的愚笨。在“若愚”的背后,隱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聰明大學(xué)問。而只要是真正具有大智慧大聰明的人往往給人的印象總是顯得有點愚鈍,因此中國才有了“大智若愚”這個含有很深的哲理意義的成語,從而也豐富了中國的人生哲學(xué)。 大智若愚,這的確是中國人五千年文明智慧的一大結(jié)晶啊! 感悟:人生有一種智慧叫裝傻,有一種境界叫大智若愚。裝傻,強調(diào)的是一個“裝”字,而不是“呆癡、愚昧、傻里傻氣”。聰明和傻是人際關(guān)系范疇內(nèi)不可缺少的技巧與藝術(shù),而它本身也沒有優(yōu)劣之分。只不過太聰明的人,學(xué)點兒“裝傻”的妙處,于己大有益處。古人云:“心底無私天地寬”。只要天地一寬,對一些瑣碎小事,就不會太認(rèn)真了,苦惱也不會來了,怨恨更談不上了。裝傻也是為人處世高深的學(xué)問!聰明人挑剔,傻瓜糊涂。可是越少要求,機會越多;越少計較,收獲越多。所以,到底是誰傻瓜,誰聰明呢?看起來聰明的人,未必真的聰明;看起來傻傻的人,卻未必是真的傻!誰說傻瓜一定會吃虧;聰明一定占便宜?文/單眼老表 |
|
來自: 昵稱13479821 > 《大智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