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地處中國東南部,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名,又因古為干越之地和省內最大河流為贛江而簡稱“贛”。全省總面積16.69萬平方公里,轄11個地級市,包括24個市轄區(qū)、11個縣級市、65個縣,全省總人口4592余萬人。 吉水縣,隸屬于江西省吉安市,位于江西省中部,贛江中游,東接永豐縣,南連青原區(qū),西鄰吉州區(qū)、吉安縣,北靠峽江縣。 吉水縣境,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周朝時屬吳國地,戰(zhàn)國時期屬楚國地,秦朝屬九江郡廬陵縣轄地。西漢時,仍屬廬陵縣轄地,廬陵縣先后隸屬于九江王國、淮南王國、豫章郡。新莽始建國元年(9年),改豫章郡為九江郡,改廬陵縣為桓亭縣,今縣境屬九江郡桓亭縣轄地。 東漢建武元年(25年),九江郡復名豫章郡,桓亭縣復名廬陵縣,今縣境仍屬之;永元八年(96年),析新淦、廬陵兩縣地置石陽縣(治今吉水縣醪橋鎮(zhèn)固洲村),此為吉水縣建縣之始;建安四年(199年),析豫章郡置廬陵郡,吉水縣改隸廬陵郡。 三國吳寶鼎二年(267年),析廬陵郡之石陽、陽城兩縣地置吉陽縣。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廬陵郡徙治石陽縣(治今吉水縣醪橋鎮(zhèn)固洲村);此時,今縣境分屬廬陵郡石陽、吉陽兩縣。東晉咸康八年(342年),廬陵郡治從石陽縣城徙于今吉安市區(qū)孔家灣。 隋朝開皇十年(590年),廢廬陵郡,置吉州,石陽、吉陽二縣并入廬陵縣;大業(yè)三年(607年),改吉州為廬陵郡,廬陵郡徙治原石陽縣治舊址(今吉水縣醪橋鎮(zhèn)固洲村);大業(yè)末(615~617年),析廬陵縣十一鄉(xiāng)地置吉水縣(治今吉水縣文峰鎮(zhèn)),隸屬于廬陵郡。 唐朝武德五年(622年),廬陵郡復改吉州;永淳元年(682年),徙吉州治于廬陵縣治;天寶元年(742年),改吉州為廬陵郡;天寶十四年(755年),吉水縣改為吉水鎮(zhèn)(鎮(zhèn)治今城南);乾元元年(758年),廬陵郡復改吉州。 五代十國時期,天祐七年(910),吳國得吉州后,吉水鎮(zhèn)改為吉水縣;南唐昇元二年(938年),吉水縣改為吉水場;南唐保大八年(950年),吉水場改為吉水縣,隸屬于吉州。 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析吉水縣之興平、明德、永豐、龍云(含報恩鎮(zhèn))、云蓋五鄉(xiāng)置永豐縣。元朝元貞元年(1295年),吉水縣升為吉水州。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吉水州降為吉水縣,延續(xù)至今。 建國后,吉水縣先后隸屬于吉安分區(qū)、吉安區(qū)、吉安專區(qū)、井岡山專區(qū)、井岡山地區(qū)、吉安地區(qū);2000年,地級吉安市成立后,吉水縣隸屬吉安市至今。 吉水縣總面積2509平方公里,因贛江與恩江合行洲渚間,形若“吉”字,故名“吉水”,全縣下轄18個鄉(xiāng)鎮(zhèn),總人口556845人。 吉水縣自永元八年(96年)置石陽縣,迄今已有1900多年歷史,自隋朝末年置吉水縣,已有1400年歷史,歷史上文風鼎盛,人才輩出。從唐朝至清朝,吉水縣中舉者1435人,進士556人,其中狀元6人、榜眼3人、探花4人,古稱“一門三進士,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 吉水縣歷史名人:楊萬里(南宋著名文學家、愛國詩人)、楊邦乂(南宋愛國名臣)、楊再興(南宋抗金名將)、解縉(《永樂大典》總纂)、胡廣(明朝狀元、文學家、內閣首輔)、周忱(明朝初理財名臣)、陳誠(明朝使臣)、鄒元標(明朝東林黨領袖)、李邦華(明末東林黨領袖)、毛伯溫(明朝兵部尚書)、羅洪先(明朝狀元,學者、杰出的地理制圖學家)、曾同亨(明朝著名文學家、詩人、書法家)等。 |
|
來自: 昵稱VChmUhmv > 《漢風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