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國地處亞洲中部的蒙古高原,東、南、西三面與中國接壤,北面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為鄰,邊境線總長8219公里,其中中蒙邊境線長4676.8公里,蒙俄邊境線長3543公里。蒙古國東西最長處2368公里,南北最寬處1260公里,幅員面積156.65萬平方公里。 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蒙古國五分之三的土地已遭受不同程度荒漠化,而且荒漠化仍以較快的速度向該國包括東方省、肯特省等優(yōu)良草原地帶在內的地區(qū)蔓延。蒙古國土地荒漠化不僅是環(huán)境問題,更是涉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問題,已引起蒙古國政府高度重視。 與此同時,蒙古國北部地區(qū)卻未收荒漠化的影響,主要原因就是來自北冰洋的大量水汽,遇到蒙古國北部一系列高山的阻擋,形成山地降水,來自北冰洋的降水自北向南減少。北部的色楞格河流域年降水量為300~400mm,由于氣溫低,蒸發(fā)量較少,氣候濕潤,植被茂密;中部的杭愛山 —肯特山區(qū)北部降水多在200~300mm,杭愛山一肯特山以南是廣闊的地區(qū)為荒漠草原和沙漠相間分布的地區(qū)。從水系上來說 ,,蒙古高原中部的杭愛 —肯特山地是一個巨大的世界性的分水嶺 : 杭愛山以北和肯特山以西、以北屬北冰洋水系 , 杭愛山以南和中國內蒙古陰山以北屬內陸水系 。 蒙古國境內有河流3800條,總長度達6.7萬公里,有3500個湖泊,7000多處泉眼。主要河流有色楞格河、鄂爾渾河、克魯倫河和科布多河等50多條河流,大部分分布在中部、北部地區(qū)。湖泊大多分布在西北地區(qū),主要湖泊有烏布蘇湖、庫蘇古爾湖、吉爾吉斯湖和哈拉烏蘇湖。南部則河流、湖泊很少。 蒙古國北部地區(qū)與北冰洋相距3000多公里,如此遙遠的距離,北冰洋的大量水汽之所以能夠到達并影響該地區(qū),主要原因就是西伯利亞大平原對一路南下的氣流沒有阻擋,并且氣流所經過地區(qū)緯度高,氣溫低,蒸發(fā)量少,水汽沿途折損少,到達蒙古國北部之后,面對海拔幾千米高的群山,不斷聚集,最后形成大量降水。所以地區(qū)內陸的蒙古國卻擁有大量的河流湖泊,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內蒙古西部,除了黃河從沙漠邊緣經過,大型河流相當稀少,湖泊更是罕見,只有零星地下水形成的小綠洲,而沙漠卻綿延幾千里,要不是祁連山的冰水融水,內陸和新疆地區(qū)將徹底被沙漠阻隔,在古代交通工具落后的情況下,穿越幾千里的沙漠,非人力所能為。 大西洋水汽不但深刻的影響的蒙古國,對俄羅斯也有極大的作用,貝加爾湖作為世界第一深湖、歐亞大陸最大的淡水湖其主要源頭就是色楞格河,色楞格河源于蒙古杭愛山北坡,稱為伊德爾河,流經蒙古北部,注入俄羅斯貝加爾湖,是葉尼塞河—安加拉河的源頭之一。色楞格河補給了貝加爾湖水量的50%以上,全長1024千米,流域面積945480平方千米。而從湖中流出的葉尼塞河是俄羅斯水量最大的河流,世界大河之一,是流入北冰洋的三大西伯利亞河流之一(其他兩個是鄂畢河和勒拿河),是西伯利亞河流中水量最豐盈的河流以及流入北冰洋的最大的河流。流程比密西西比河稍短,但流量是前者的1.0783倍。 色楞格河在入湖口處形成了面積近700平方千米的世界最大湖泊三角洲,三角洲有大量的水生植被生長,一直被人們稱為“貝加爾湖的過濾器”,因此貝加爾湖湖水透明度深達40.5in,被譽為“西伯利亞的藍眼睛”。長期以來,由于色楞格河泥沙的不斷淤積,這片濕地也在不斷地增大。 貝加爾湖湖總容積23.6萬億立方米,最深處達1637米,湖長636千米,平均寬48千米,面積為3.15萬平方千米,總蓄水量約占世界地表淡水總量的1/5,水質上乘,可以直接飲用。貝加爾湖中國古稱北海,曾為中國北方部族主要活動地區(qū),清朝曾控制該地,貝加爾湖地區(qū)是伊爾庫次克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其中以蒙古族的支系布力亞特人口居多。 |
|
來自: 昵稱VChmUhmv > 《蒲公英社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