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熱愛寫作的人 都關(guān)注了隨書課堂 ↑ 你有多久沒和自己獨處了。 ——江晚舟 這是江晚舟在隨書的第123篇原創(chuàng)文章 我有個同學(xué)豆豆,每個周末都要發(fā)朋友圈約別人出去玩。有一次她約了我,但我們沒有出去,就在她家里玩了一下午手機。
我表示很不能理解,她解釋說:“其實我只是不想一個人呆著,太孤獨了,所以才喊你來的,也沒啥別的事。”
我去,一個人呆著要多爽有多爽好嗎?我心里想。
然而很多人都不愿意自己獨處,覺得獨處很寂寞,很孤獨。
于是就想盡辦法找樂子打發(fā)時間,最后就算身邊多了一個人也還是不能排解內(nèi)心的孤獨。
周國平在《內(nèi)在的從容》中說:
或許說連他們自己也感覺到了自己的貧乏,和這樣貧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頂沒有意思的,再無聊的消遣也比這有趣得多。
而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他們變得越來越貧乏,越來越?jīng)]有了自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
所以,有時候比起尷尬的人際交往,還不如獨處。
寂寞的人才會不停的去尋找朋友,尋找樂趣。
真實的人總是更愿意獨處,與自己交朋友,自己創(chuàng)造生活的樂趣。 才女徐靜蕾便是個喜歡獨處的人,在獨處時光,她喜歡做手工活,一年多的時間里,自己一針一線做了一百七十多個包,幾百件小飾品。
她說手工是最好的休息,專下心去做,就什么事都忘了。她的目標(biāo)是,一年能做365 個包。
偶爾也會在朋友圈顯擺她的'作品'照片,布包、鏈子包、錢包、軟陶、項鏈、手串……
有朋友會笑她做的東西有些'廉價',她卻只是自我調(diào)侃說:'你可以否定我的‘才華’,但是不能否定我的辛苦嘛!'
懂得獨處的人,往往不會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因為更多的時候,他們只是為了追求內(nèi)心所需要的安定和從容。
原來有個關(guān)系很好的同事,辭職之后將近一年,都沒看到過她的動態(tài),也沒有聽過關(guān)于她的任何消息。
我開玩笑說:“你怎么這么久都沒消息,是不是躲到哪里悶聲發(fā)大財去了?”
她說“原來的一切都讓我身心疲憊,我只是想自己呆一段時間?!?/span>
我問她:你一個人不會覺得孤獨嗎?
她笑著說:“我考了雅思,學(xué)了烘焙,還在網(wǎng)上寫文章有了自己的粉絲。每天都沉浸在這些事中,早就忘了孤獨。”
《夏目友人帳》有一句臺詞:
獨處,或許是孤獨的歲月,卻是放下一切、自我成長的最好時光。
沒有必要因為孤獨而耐不住寂寞,因為這是你人生中最好的增值期。 劉若英寫過一本書,叫《我敢在你懷里孤獨》,在她看來,真正成熟美好的關(guān)系是“窩在愛人懷里孤獨,也樂于在你的懷里獨處”。
劉若英和先生的家里設(shè)置兩個書房,而且分別是房子對角線最長距離上的兩端,常常是進(jìn)家門后,一個往右走一個往左走,共同的空間是中間的廚房和餐廳。
他在他的空間做事、講話,她不受影響;而她也擁有屬于自己的空間,用來寫稿,看書,他們分別在自己的小空間里獨立,在共同的大房子里愛著彼此。
擁有各自獨處的空間,可以讓彼此相處的更長久。
正如現(xiàn)在的很多女性,就算結(jié)了婚,也會買一套自己的房子,定期去自己的房子里,關(guān)掉手機,獨處一段時間,或者去酒店開房,只與自己相處。
這種獨處并不是逃避責(zé)任、與世隔絕,而是為了更好的認(rèn)識自己,接納自己。
正如叔本華所說:
一個人只有在能夠生活的很好之后,才知道該怎么樣跟別人生活在一起,不用靠別人來知道自己的狀態(tài),自己就可以成為自己的全世界。 有人說:“獨處是種特別的能力,有這種能力的人并不多見。”
我們每天都被各種新鮮刺激的信息圍繞著,且不說與世隔絕的獨處,能拋下喧囂靜下心來做一件事情,就已經(jīng)是難能可貴的了。
然而,真正高質(zhì)量的獨處,重要在于內(nèi)心的堅定和獨立,這是一種高貴的品質(zhì),但它并非遙不可及。
它不會被某種性格所限定,而屬于所有渴望變得更好的人。
就好比愛好獨處的人同樣可能是一個性格活潑、喜歡朋友的人,只是無論他怎么樂于與別人交往,獨處始終是他生活中的必需。
因為他知道,缺乏交往的生活當(dāng)然是一種缺陷,但缺乏獨處的生活更是一種災(zāi)難。
那么你呢?
有多久沒有和自己獨處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