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曹雪芹對秦可卿的判詞可知,秦可卿絕不可能是病死這么簡單。判詞云:情天情?;们樯?,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榮出,造釁開端實(shí)在寧。在判詞之前,還有一副意思再明白不過的畫,畫上有一座高樓大廈,有一美人懸梁自縊。無庸置疑,這個(gè)懸梁自縊的美人就是秦可卿。
這就有些奇怪了,在一部書里,一個(gè)人物居然有兩種死因和死法。曹雪芹這不是前言不搭后語嗎?對,這根本就是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嘛。這也就是曹公,換了當(dāng)代的任何作家,犯了如此低級錯(cuò)誤,早就被批得體無完膚了。其實(shí),以曹雪芹的才情,是絕不可能犯這樣的低級錯(cuò)誤的。更何況,《紅樓夢》還是他嘔心瀝血之作,增刪十載,批閱五次,書中有如此硬傷,曹公豈會不知?思來想去,似乎只剩下一種解釋比較合情合理,即對于秦可卿一明一暗兩種死法,曹雪芹是故意為之的。
我們知道,曹雪芹《紅樓夢》初稿的第十三回目是“秦可卿淫喪天香樓”,而不是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秦可卿死封龍禁尉”,這兩者之間是做了很大的刪減改動的,據(jù)專家考證,主要是刪減了天香樓上很大的一部分情節(jié),刪減的文字大約有兩千字左右,以曹公字字珠璣的行文,兩千字的刪減,應(yīng)該是會缺失很豐富的一段內(nèi)容的。
那么,曹雪芹為什么要做這樣的改動呢?前面已經(jīng)說過了,曹雪芹是聽了一個(gè)叫脂硯齋的人的吩咐,為了不致使秦可卿的形象過于淫蕩而改動的,說白了,是脂硯齋憐惜秦可卿的才干見識,顧念她臨死托夢給鳳姐,對家族榮衰的一片赤誠牽掛,所以不愿看見秦可卿太過淫蕩的樣子,于是,他便吩咐曹雪芹把“秦可卿淫喪天香樓”這一回目和內(nèi)容做了大量的刪減,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個(gè)版本。從脂硯齋對文本的批注,居然用了“命刪之”的句子,可見此人大概是曹公的長輩。有人說此神秘人物其實(shí)就是曹雪芹的父親。
總之,曹雪芹是聽從了脂硯齋的吩咐,把“秦可卿淫喪天香樓”這一回目去掉了,又自圓其說地把秦可卿的死說成是莫名其妙的病死的。可是,前面有關(guān)秦可卿的判詞卻沒有改動,連那一副懸梁自縊的畫也沒去掉,于是在書中秦可卿就有兩種死法,一是病死,一是上吊自縊。這兩種死法,一明一暗,值得玩味。
既然如此,曹雪芹為什么不直接把這短短的判詞和所配的畫刪掉呢?刪掉之后,至少秦可卿的形象看上去不至于像現(xiàn)在這樣人格分裂,比較的統(tǒng)一,讀者也不至于胡亂地猜疑。其實(shí),曹雪芹何嘗沒有這樣想過,但這句判詞是書中的根本,后面賈府的衰敗就是從這根本上來的,是萬萬刪不得的。判詞最后一句“造釁開端實(shí)在寧”,什么意思,就是指賈家的衰敗就是從寧國府開始的,而寧國府的衰敗禍根就是在于賈珍與秦可卿為人所不齒的亂倫。如果完全刪掉了秦可卿的死因,《紅樓夢》便沒有行文鋪墊的基石,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但不能刪,還要在以后的回目里強(qiáng)化這一概念,即秦可卿之死絕非病死,而是由于牽涉了一場風(fēng)月亂倫公案。這種欲蓋彌彰的寫法在秦可卿病中,病死,以及葬禮中隨處可見,我們在前面也作了詳細(xì)的分析,此處就不一一贅述。正是脂硯齋所說的“未寫之寫”。
曹雪芹雖然要掩蓋秦可卿在天香樓上的丑事,但又不可能完全屏蔽這段公案,所以,秦可卿的死便看上去有些“納罕”。
秦可卿的自縊,干系重大,直接決定《紅樓夢》的情節(jié)推進(jìn),所以曹雪芹才又要照顧脂硯齋的感受,又要兼顧書的前后結(jié)構(gòu),于是,這樣一個(gè)迷一樣的人物便出現(xiàn)了。
選自本人《探秘秦可卿》有關(guān)章節(ji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