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很多經典語句,經常被人斷章取義,就像這句: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一般認為:不孝的事情很多,沒有后代為最。但是,這根本不是本義。 1.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原意。語出《孟子離婁章句上》: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這一句后面是解釋,非常重要,意思是:舜沒有稟告、請求,就娶妻了,這就是“無后”。很明顯,“無后”不是沒有后代的意思。按照孟子的原文,“無后”的意思是“不告”,“后”的意思與“前”相對應,也就是說舜娶了妻子,事后也沒有稟告父母,沒有盡到孝道。 2.不孝不止有三,而是有五?!睹献与x婁章句下》: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四肢),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不孝有五,但沒有一條是指“沒有后代”。而把“無后”解釋成“沒有后代”的,是東漢趙岐《十三經注疏》的批注,由此訛傳了近2000年。 3.“無后為大”到底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孟子前面說“不孝有三”,后面又說“不孝者五”呢?孟子說的“五不孝”,其中前三條:懶惰、賭博喝酒、好財,最終的結果都是“不顧父母之養(yǎng)”,后兩條分別是“以為父母戮”和“以危父母”。戮是指羞辱。因此這五不孝,其實也是三不孝:不顧父母之養(yǎng)、讓父母受到羞辱、連累危及父母。其中第一條:不顧父母之養(yǎng),又包含了三條原因。因此,不顧父母之養(yǎng),是“三不孝”中最大的。結合《孟子離婁章句》的上下文可知:無后為大,無后也是指的“不顧父母之養(yǎng)”。 4.無后為大,是專門用來評價舜的。最大的不孝是不顧父母之養(yǎng),理由有三條。但是,對于舜來說,舜沒有偷懶,沒有嗜酒,沒有好財,但也造成了“不顧父母之養(yǎng)”的后果,就是娶媳婦沒有稟告父母,這不是不拿父母當回事兒嗎?這不也是不顧父母之養(yǎng)嗎?另外,孟子特別愛拿舜說事兒。據說《孟子》有三萬多字,其中,舜出現(xiàn)過上百次。絕大多數都是贊美舜的。同時,孟子也指出,舜也有不孝之處,其中,以娶妻沒有后來稟告為最。舜當時的處境很微妙,是一個悖論。舜很孝順,即使父親和弟弟想殺他,他也一如既往的孝敬父母,這使得父親后來感到羞愧。而舜如果真的被父親和弟弟殺死了,他的死也會連累到父親。這兩條就是“五不孝”或“三不孝”的后兩條。但這兩條,都沒有舜娶了堯的女兒而沒有告訴父親更甚。 綜上所述,作為普通人,不孝有五。對舜來說,不孝有三。但是不管怎樣,不贍養(yǎng)父母就是最大的不孝。至于有沒有后代,其實不是不孝的表現(xià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