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 “選擇恐懼癥”難道僅僅是因為窮? 》那篇文章中提到,網(wǎng)絡民眾調(diào)侃當下最流行的“三大病癥”:拖延癥、強迫癥、選擇困難癥。 然有一個幾乎人人都存在的病癥,幾乎蔓延整個網(wǎng)絡群眾,即“社交恐懼癥”,簡稱“社恐”: 典型的是怕生,不想跟陌生人交談,尤其是求助時,會不知所措,會莫名尷尬,會因為他人的某些反饋或無反饋而焦慮,寧愿自己待著。 延伸的還有“怕熟”,例如面對不是很熟的七大姑八大姨的親戚,會下意識地保持沉默,或避免接觸。 社交本是人類為了實現(xiàn)互相連接的行為活動,因不同動機大家從陌生變熟悉。于動機而談,社交:
然而當下社會里越來越夸大第二種關系社交的重要,使得社交越發(fā)成為獲取某些利益的場所,更多的為了社交而社交,使許多人獲取不到精神的滿足,反而局促。 那么自然會有不少不喜這類社交的人抵制,甚至說自己有“社交恐懼癥”,相信不少人第一想到的是內(nèi)向性格的人。 誠然,艾森克個性問卷中對內(nèi)向性格描述為:安靜,離群,內(nèi)省,喜歡獨處而不喜歡接觸人。直觀來看,確實很像抵制社交。 于是不少人的認知里,不愛社交的人基本上都是內(nèi)向的人,更甚者說是因為自卑,害怕在社交關系里被否認和嫌棄,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接納,做事說話顧及別人,別人哪怕對自己一點點好,都受不起還覺得給人添了麻煩。 但不喜社交就真的是內(nèi)向嗎?內(nèi)向的人就真的只是因自卑而不喜與人交往嗎?必然不是。這三者從來都不是絕對等號關系。 周國平在《風中的紙屑》里有這么一段話:
為什么有時候我們不愿意跟一些人交往,甚至交談說句寒暄的話語都不想?最主要的是 TA 對你沒有“吸引力”,也就是周國平先生說的“乏味”,于是不如獨處。 當下時代,讓獲取信息變得簡單,某些為利益而需要結(jié)交一些人也不再受地域的限制,那么無意義的社交更顯得淺薄,更何況有時還會“委屈”自己。 我閨蜜,說是內(nèi)向性格,不愛跟人搭話,最煩各種社交場所,享受獨自的時光。但她說每次看到關于分析內(nèi)向為何“社交恐懼”的文章,都跟自己對不上。 她并不會因為社交里的各種會干擾自身情緒的因素不想跟別人說話,而是認為沒有人能跟她達到同一頻率,說了也白說。換句話說,自身等級太高,低等級的人理解不了自己,于是不想搭理。 說白了,她有些自戀,但這種對自我有評判標準,而不依靠他人評價的自尊心理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獨立性自尊”。 心理學上把自尊發(fā)展分成3個階段:
依賴性自尊會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追求的是外部尊重,獨立性自尊則追求內(nèi)部尊重,這樣的人一旦遇到與自己相同層次的人,即使偶爾意見不合,也會在觀點分歧中交流,更進一步,個人也會在此次交流中獲得深層次思考,實現(xiàn)個人成長。 如若與你交往,單單只是為了能有個人交談,為了獲取認可,許多話題中思考層次都達不到相同頻次,甚至某時為了不必要的無意義爭論而沉默,那么“話不投機半句多”說的就是這種社交吧。 但一拍即合,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便真的是“確認過眼神,你是我要找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