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篇原創(chuàng) 文 | 明玥 圖 |父母愛情 要說這幾年百看不厭的國產(chǎn)下飯劇,我首推《父母愛情》。 雖然這是一部講述父母輩(甚至是爺爺奶奶輩)的生活故事,主要取景于一座偏遠海島的電視劇,但它勝在真實、有溫度,充滿煙火氣,每個觀眾都能從中看到自己與家庭的牽絆,品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并回味無窮。 除了農(nóng)村大老粗軍官與傲嬌資本家大小姐之間,那段始于驚艷終于人品的愛情故事,這部劇里最出彩的人物,非那位強悍姑姑江德華莫屬。 劉琳老師用出神入化的演技,跟人物合二為一,仿佛真有這么一位村婦出身、大字不識、大大咧咧又善良執(zhí)著的鮮活女性,用一生回答了下面這個問題:
小城房還是大城床 姑姑原名叫江德花,是全劇所有女性角色里起點最低的一個。 跟女主安杰、漁霸的女兒葛老師不同,她沒有機會接受教育,一出生被設(shè)定了一條“長大、干活、嫁人、去夫家干活”的道路,妥妥的舊時代女子圖鑒。 跟老丁前妻王秀娥、王政委夫人張桂英不同,雖然都是農(nóng)婦出身,但德花沒有足夠的好運氣嫁到一個軍官丈夫。
所以姑姑在劇中的出場,是借著嫂子生完孩子、被哥哥接到城里帶娃的機會。 換句話說,就是當半個保姆。 但那是她此生最幸運的事,無論她是否意識到。 如果一直留在農(nóng)村,她的命運會是一條持續(xù)的下坡路。 除了父母和長兄早就不在,江德花的娘家還有如下“丑事”:二哥啞巴,娶不上媳婦,三哥到部隊后,三嫂出軌啞巴二哥,被回家探親的三哥撞見,離婚收場。二哥自覺難堪,去了煤礦打工后出事,三哥背負拋妻棄子之名,從此不愿回老家。 娘家人全部離散,再加上她早就被看作“克夫的掃把星”,農(nóng)村自帶的惡意,遲早會把這個年輕姑娘吞沒。 談起農(nóng)村,很多人總是想到淳樸、安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那也同時意味著閉塞、評價標準單一、沒有隱私和空間。 《奇葩說》第一季里的經(jīng)典辯題,到底要大城床還是小城房。 當時所有正方辯手都集中在論述大城市能給予的機會,而蔡康永卻在結(jié)辯時,說出了被忽略的看法: 大城市比較能容忍失敗,你的失敗不會被人近距離觀賞,長期指指點點。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在第一次被哥哥帶到城里后,雖然有兩次暫時離開,但江德花女士都很快自主歸隊。 要知道,連她嫂子在丈夫被調(diào)去守偏遠小島后,都有一年時間不肯隨軍,甚至考慮過離婚。 姑姑可是一招手就跟著走,干脆利落,絲毫不留戀過往的人生。 她在農(nóng)村也許有祖上留下的屋子,也許有塊可耕種的土地,到了哥嫂家則是寄人籬下,亦無法賺得報酬。 可對于在哪里能過更好的日子,能跟更好的人一起生活,她有著天然的直覺。 家就是她的職場 姑姑沒讀過書,更別提一技之長,又生長在并不重視文化的家庭與時代中,這決定了她不會有外出工作的可能。 一個成年人要活得有尊嚴,非得交付價值不可,沒有憑血緣就能大聲說活這回事兒。 別說是哥嫂家,就算在父母家,你若混吃等死,也沒資格怪別人不尊重你。 姑姑的主要任務,就是打理好家中的一切內(nèi)務。她把看似容易實則瑣碎繁雜的一份工,干得極為出色。 初到新環(huán)境,嫂子嫌她名字土氣,改口叫她“德華”。 要知道命名權(quán)可是大事,那是父母的專屬,可她也就欣然接受了,主動融入的脾性可見一斑。 剛剛開播的《上海女子圖鑒》里,到外企當實習生的年輕女孩,不但沒有英文名字,還在被主管要求之后,搬出民族驕傲來說事,結(jié)果外國大客戶幾次叫不準確她名字后,也就不愿意跟她聊天了。 這份不合時宜的堅持,還不如初來乍到的德華姑姑。 但姑嫂倆畢竟來自兩種不同圈層,都是高自尊性格,一個是“成分不好”且驕傲敏感的大小姐,一個是出生貧農(nóng)且強悍粗糙的村婦。 倆人一開始互相看不上,而德華可能是其中更加難受的那個——她得管比自己年紀小的女主叫嫂子,需要適應新環(huán)境,給三觀不合的人“打工”,又沒有動不動就能回的娘家…… 好就好在,她的天性里,沒有拿自己當外人的想法,沒有“我不過是來干活”的矯情。 以她的傳統(tǒng)觀念,“俺哥家就是俺家”、“俺不是客人”、“俺想干嘛就干嘛”。 這種主人翁的心態(tài),讓她愿意把整個身心投入進去。 短暫的同伴關(guān)系親疏沒那么重要,只要大家都是一條心,為了一個集體,坐在同一條船上,遲早你們會穿同一條褲子。 在這個家里,哥哥外務繁忙,嫂子亦有教師工作,于是姑姑實際上承擔了大部分妻性和母性角色。 她包攬家務,搞定鄰里關(guān)系,還親自帶大幾個孩子,讓哥嫂得以“成為他們自己”。 江司令和安老師,是那個艱苦歲月里極為少見的,生了五個孩子之后,還一直擁有戀愛般親密關(guān)系的夫妻。 而那份閑時可以牽手漫步在海邊的浪漫,也有德華姑姑的一份功勞。 如果大小姐需要天天挑水燒水做飯,估計這日子也沒法過了,天天吵架抱怨吧。 主動去愛的人最帥氣 早就沒了丈夫的姑姑,在哥哥家生活十多年,卻也從來沒有放棄“為自己打算”。 雖然頂著個司令哥哥,但德華很有主見,對自我也有客觀評估——從來沒有自卑于寡婦身份,只要有人娶就謝天謝地草草改嫁;也沒有憤世嫉俗,不肯主動出擊。 所有人里面,她一眼瞄準了跟她最為合適的老丁。 老丁是哥哥在炮兵學校的同學,老婆難產(chǎn)死后,帶著孩子到島上生活。 作為老相識,兩家人知根知底。作為同齡人,他們擁有類似的經(jīng)歷。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兩人適合一起生活。但老丁畢竟是個軍官,第一任是包辦婚姻,好不容易有了自己選擇的機會,總想找個知書達理的伴侶。 德華并不知道,老丁一上島就拒絕了她哥嫂的“提親”,于是她開始自己出招了。 她找到她的閨蜜——王政委妻子,委婉表達想法,借外人之口傳達意思,結(jié)果一時間所有人都知道了她的心思。 但,那又如何? 喜歡別人不犯法,大大方方不丟臉。 準備再娶的老丁,在婚配資源有限的海島上,很快成了香餑餑。 德華至少遇上了兩個情敵——軍醫(yī)吳醫(yī)助和漁霸女兒葛老師,個個都比她漂亮,比她有文化。 意識到自己連個備胎都算不上,德華坐在屋頂上,面朝大海,問天問大地:你說他到底為什么不喜歡我??? 她早就發(fā)自內(nèi)心地把對方當家人,天天上門洗洗刷刷,包了餃子先給老丁家送去,連家里的狗屁褥子也拿去給老丁孩子用。 面對勁敵,德華姑姑失落過,不平過。 但她的關(guān)心和善意,從始至終沒有因為不能兌換婚姻而減少過。 被問到為什么喜歡他,姑姑說不出什么愛情金句,只有一片真誠,“我就是覺得我應該嫁給他”。 這份對未來的直覺,和對直覺的堅持,才會成為關(guān)于命運的暗示。 比瓊瑤劇更接近現(xiàn)實的是,一個急需老婆、接連失去結(jié)婚機會的男人,終究會被那個長期在他家院子里勞作的背影打動,“要不我們結(jié)婚吧,我們一起過得了。” 姑姑商定婚姻大事后,從老丁家出來,一路邊哭邊笑走回家的那段長鏡頭,是全劇最催淚的畫面。 看到這里,誰還會覺得倒追丟人,被愛比去愛更幸運? 我只看到一個忠于自我,認真付出的人,在守得云開見月明那一天的快樂。 事實上,姑姑所代表的,是傳統(tǒng)女性中那種最善良勇敢的那一種——她早早遭受命運的不公,卻始終不卑不亢不抱怨;她沒讀過書,但在可能的范圍內(nèi)努力掌握生活的主動權(quán);她知道自己的不足,愿意用最多的付出彌補;她懂得自己要什么,用最大的善意和誠意堅守。 負隅堅守的樂趣,就在于終有一天,能以自己的雙手,撥開過往的愁苦,看見觸手可得的希望和幸福?!跣?/p> 【the end】 轉(zhuǎn)發(fā)朋友圈就是最好的贊賞 請明玥吃雞▲ |
|
來自: 昵稱32963897 > 《康復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