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信息:內蒙古興安盟科右前旗人民醫(yī)院 初艷龍 所讀書籍:《消化系統(tǒng)CT診斷》 原著主編:林曉珠、唐磊 一、腺癌 1.臨床概述 空腸及回腸癌根據(jù)大體形態(tài)可分為息肉型、浸潤潰瘍型、縮窄型和彌漫型,其中以縮窄型最多見,空腸癌好發(fā)于近端空腸,回腸癌常發(fā)生于回腸遠端;結腸癌好發(fā)于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結腸癌主要為腺癌、黏液腺癌、未分化癌。 2.CT表現(xiàn) ①縮窄型:腸壁呈環(huán)形或不規(guī)則增厚,局部腸腔狹窄、變形,管壁僵硬,雙期增強掃描顯示腸管形態(tài)大致相同,蠕動消失,其近端腸管不同程度擴張,常伴有腸梗阻。 ②息肉腫塊型:表現(xiàn)為息肉樣或分葉狀軟組織腫塊隆起于腸腔內,腫塊較小時,密度均勻,較大時常伴壞死。 ③潰瘍浸潤型:腫塊所在腸管管壁均勻增厚,腫塊表面黏膜面不連續(xù),凹凸不平,可顯示不規(guī)則潰瘍,病變腸管常擴張。 ④黏液腺癌:平掃時腫塊實質內顯示散在點狀鈣化,腫塊邊緣可見片狀低密度黏液湖,增強后門脈期腫塊周邊明顯強化,管壁不規(guī)則增厚。 3.鑒別診斷 ①小腸淋巴瘤:淋巴瘤好發(fā)于遠端小腸,典型的小腸淋巴瘤常表現(xiàn)為受累腸壁明顯增厚,受累腸管管腔呈動脈瘤樣擴張,常伴有腸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結腫大,并融合成團,包繞腸系膜血管,病灶邊界較光滑,腸周脂肪層常存在。 ②高度風險間質瘤:病灶密度不均勻,中央多見壞死囊變,且以向腔外生長為多,增強后腫瘤實質部分明顯強化,病變常侵犯周圍臟器及組織,但淋巴結轉移罕見。 ③腺癌及息肉:常呈向腔內生長的軟組織腫塊,體積較小,邊界清楚,密度均勻,周圍黏膜正常,無鄰近腸壁增厚。 二、胃腸道間質瘤 1.臨床概述 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來源腫瘤,免疫組化檢測通常為CD117或DOG-1表達陽性,間質瘤最好發(fā)生于胃,其次是小腸。 2.CT表現(xiàn) ①腫瘤多呈圓形或橢圓形,多呈腔外生長,腫塊內可出現(xiàn)鈣化,多呈斑點狀或環(huán)形、弧形。 ②增強掃描腫塊動脈期顯著均勻強化,門脈期延遲強化,腫塊中央可發(fā)生潰瘍,當壞死區(qū)與胃腸道相通時,顯示明顯氣液平面改變,表面凹凸不平。 ③間質瘤通常由腸系膜動脈供血,可清晰地顯示腫瘤的供血動脈和引流靜脈均為腸系膜血管。 3.鑒別診斷 ①小腸淋巴瘤:典型的表現(xiàn)為腸腔呈動脈瘤樣擴張或呈息肉狀突向腸腔,CT增強顯示病灶強化程度較低,多伴有腹腔、肝門、后腹膜淋巴結腫大并融合成團,包繞腸系膜血管。 ②胃腸道平滑肌類腫瘤及神經源性腫瘤:影像學表現(xiàn)與間質瘤類似,需要依賴免疫組化或電鏡檢查,平滑肌類腫瘤通常表達平滑肌肌動蛋白和結蛋白,而神經源性腫瘤通常表達S100。 三、淋巴瘤 1.臨床概述 原發(fā)性小腸淋巴瘤系原發(fā)于小腸壁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病變部位以回腸和空腸多見,病理診斷絕大多數(shù)為非霍奇金淋巴瘤,以B細胞來源為主,組織學類型以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最常見。 2.CT表現(xiàn) ①腸腔動脈瘤樣擴張型:受累腸管有明顯的腸壁增厚,但管腔不出現(xiàn)狹窄,反而明顯擴張,呈動脈瘤樣特征性改變,增強掃描腸黏膜中斷、不連續(xù),輕中度強化,顯示寬大氣液平。 ②腸系膜型:表現(xiàn)為夾心面包征或三明治征,即腸系膜腫塊呈輕到中度不均勻強化,中間包埋著顯著強化的腸系膜血管和無強化的腸系膜脂肪,即腸管包埋征。 |
|
來自: zskyteacher > 《消化(包括腹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