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又成為廣東話,英文名叫做Cantonese。使用粵語的人集中分布在廣東的中部、西部和北部,這些人被稱為廣府人。不同地區(qū)的廣府人粵語發(fā)音、語調、詞匯等等都有各自的特色,粵語是個混血兒是古時候中原的語言和嶺南百越民族各部落土話交融之后的產物,再經(jīng)過歷朝歷代中原人遷入融合就發(fā)展成為現(xiàn)在的粵語。 那么粵語的歷史有多長呢?我們可以參照世界通行的英語比較一下,現(xiàn)代英語是在莎士比亞所處的時期開始繁榮,一些學者將之分為早期近代英語與后期近代英語的分界線為1800年,直到十七世紀英語才正式取代拉丁語成為英國人在重要場合使用的主要語言,這樣一比,原來粵語比英語早在六百多年就出現(xiàn)了。 至于現(xiàn)在中國通行的普通話前身是大清的官話,1909年清政府設立“國語編審委員會”將當時的官話定為國語,這個國語也沿用到中華民國,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為了尊重少數(shù)民族就將“國語”改為“普通話”了。由于身世不同,普通話和粵語就有著非常大的區(qū)別,就比如說,普通話沒有入聲,北方的朋友讀岳飛的《滿江紅》就很難讀出這種抑揚頓挫的感覺了,如果用粵語來讀那就完美了。再例如普通話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語言影響就出現(xiàn)了很多聲調丟失的字,也就是輕音的現(xiàn)象,就如“兒子、桌子、凳子、碟子”用粵語就直接說“仔、枱、凳、碟”是不是簡短有力啊。 大家看書的時候看文言文里面的詞匯使用方法跟粵語非常接近,但和普通話卻差之甚遠了呢?粵語也并不是光曬歷史的,近代以來粵語就出現(xiàn)了不少新鮮詞匯就已大大豐富了普通話的詞匯量,比如什么“買單、搞掂、淡定、八卦、有型、曬單、走光、生猛”等等。 了解過的歷史的人都知道粵語和普通話其實都是爺們,沒有誰是爺爺,誰是孫子的說法。如果整個漢語語系是一棵大樹,那么普通話、粵語以及全國各地的語言就是樹上結的果。如果有人認為普通話是語言而粵語是方言所以普通話就高粵語一等那就錯得太不像話了! 不過因為種種原因還是有不少人無視歷史戴著有色的眼鏡看粵語的,認為講粵語就是一幫南蠻之地的孤獨人,要是真這么想那就要開開眼界了,在中國使用粵語的人就有六千六百萬加上在全世界的華僑那就足足有一億兩千萬了,廣府人的足跡遍布了半個地球了,怪不得企鵝和北極熊都要跟著學粵語了。 悲劇的是一些學校教導學生講粵語是不愛國、不文明的表現(xiàn)還影響學習成績。這要把那么多講粵語的偉人都往哪里擺啊。如果還有曲解國家推廣普通話的政策不斷擠壓粵語的生產空間,那么再十年八年粵語就真的只能進博物館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