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9-09 09:22 天津地方風味菜系(簡稱津菜)起源于民間,得勢于地利,借肋津門豐饒的物產(chǎn)和”喜嘗鮮,好美食”的民俗民風,隨著天津的政治、經(jīng)濟(尤其是漕運、鹽業(yè))和文化的發(fā)展及其逐步城市化,而在明末清初逐漸形成,經(jīng)過二百余年的兼收并蓄發(fā)展完善,到清末同治光緒年間達到鼎盛階段,這時的飯館已”五百有奇”。而津菜形成的標志便是為慶??滴醯腔?1662)年而開設的聚慶成飯莊。
聚慶成飯莊坐落在估衣街寶宴樓胡同。它和后來陸續(xù)開業(yè)、位于估衣街通往南運河碼頭的歸賈胡同中的義和在成、義升成,位于通往侯家后中街寬僅5米,長百余米的江叉胡同中的福聚成、聚升成、聚源成、以及侯家后中街上的聚合成、聚樂成兩大飯莊,在方圓數(shù)百米的地區(qū)形成了最初天津風味”八大成”飯莊。 在估衣街地區(qū)聚集著高級大飯莊如此之多,確實前所未有、令人嘆為觀止,而且后來這種局面也未能再出現(xiàn)過,這種狀況在全國也是罕見。這是因為以估衣街為中心的北門外大街、針市街、竹竿巷、侯家后中街、鍋店街地區(qū),是天津最大的綢緞布匹、皮貨、藥材、顏料、干鮮貨、干海味和豬肉批發(fā)市場,侯家后中街地區(qū)為全市最大的娛樂消費區(qū)。這里”商號麝集,歌舞樓臺相望,琵琶門巷,叢集如藪。其開辟之早為津門各地之始;繁華景象又非今日之所有”。加之漕運總督衙門、漕運稅收鈔關也先后移至于此,南來北往的商賈、游客無不落帆駐足,留連忘返。津菜高級飯莊如此密集,與其消費者層次高有著直接關系。清代中葉天津詩人周楚良《津門竹枝詞》中就有”估衣街內(nèi)趙洪遠,一飯尋常費萬錢”和”山珍海錯佐香醅,飯館尋常日兩回,釀餡豆莛難下咽,要他冰核炸焦來。”等詩句,食客們之窮奢極欲,由此可見一斑。所以,當時人以”富貴貧賤”形容天津四門,北門因有估衣街商業(yè)區(qū)而得一富字,的確恰如其分。 天津風味菜的八大成莊裝修豪華典雅,家具用具高檔精美,承辦宴會檔次分明,美饌佳肴豐富多樣,堂柜管理細致有方,廚房內(nèi)部工種齊全分工明確,具備了大菜系高級飯莊應有的條件。津菜廚師掌握的烹調(diào)技法完備,尤以清炒、油爆、軟溜和勺扒見長,其中勺扒技術,大勺在廚師的手中左右開弓上下翻飛,宛如高難度的雜技動作。津菜口味以咸鮮清淡為主,酸甜口為輔,兼有小辣微麻,符合北方人的口味,也適應四方賓客的需要。津菜廚師利用天津臨海跨河盛產(chǎn)的咸淡兩水蝦蟹,烹制出季節(jié)時令性很強的河海兩鮮菜肴。如吃魚講究春吃花魚、夏吃目魚、秋吃鯉魚、冬吃銀魚,代表菜品有軟溜魚扇、官燒目魚條、罾蹦鯉魚、高麗銀魚;吃蝦講究春吃晃蝦、夏吃大蝦,代表菜品有炸晃蝦、煎烹大蝦、炒青蝦仁;吃蟹講究春吃海蟹、秋吃河蟹、冬吃紫蟹,代表菜品有芙蓉蟹黃、溜河蟹黃、酸沙紫蟹等。這些美味佳肴為津菜所獨有,而且軟溜、官燒、罾蹦、酸沙等烹調(diào)技法也為津菜廚師所獨創(chuàng)。 除八大成高級飯莊外,估衣街西邊還有天一坊、什錦齋、會仙居、明慶館,東邊還有慧羅春、燕春坊等津菜大飯莊、因其不只接待成桌酒宴,也接待散座小吃,所以天津飲食行業(yè)內(nèi)稱之為二葷館,他們有著強大的競爭力。后來有的在南市開了分號,有的升格為高級飯莊。估衣街還是津門素菜的發(fā)軔之處,其東面大胡同南口的真素樓,為清光緒年間開業(yè),金字匾額為嚴范孫所題主,兩側(cè)有津門書法家華世奎所題內(nèi)藏”真素”二字的楹聯(lián)。其西面落壺洞的素珍樓素菜館開設更早,在周楚良的《津門竹枝詞》中曾有詩提及。 估衣街還是津門小吃的發(fā)源地,號稱津門三絕的狗不理包子(侯家后中街)、耳朵眼炸糕、(北門外大街),均距估衣街僅一箭之地。其他如清真的白記餃子、慶發(fā)德羊肉蒸餃、陸記燙面炸糕、明順昌醬肉、祥德齋津味小八件等名品店鋪相隔也不過百米之遙。 飲食文化受到社會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制約,以估衣街地區(qū)八大飯莊為代表的天津地方風味菜系,隨著估衣街地區(qū)商業(yè)繁榮在清末達到鼎盛時期。久居津門的河北慶云詩人崔旭(1767—1845年)在《津門百詠》中稱贊:”烹調(diào)最說天津好,邀客且登通慶樓”。天津著名文學家華長卿(1805—1881年)在評點乾隆年間天津美食家于揚獻寫的《津門食品詩序》中寫道:”北方食品之多,以津門為最,吳越閩楚來游者,皆以為津門烹飪之法甲天下,京師弗若也”。南社名士胡樸安在《中華風俗志》中也稱:在晚清之際,天津飲食文化”遠勝京師”,以至于食客們驅(qū)車騎馬奔赴津門來滿足其口腹之欲。 民國初年,北洋軍閥袁世凱不愿離開京津老巢而去南京就任民國大總統(tǒng),于農(nóng)歷壬子(1912)年正月十四縱兵在京、津、保嘩變(史稱壬子兵變,津門俗稱”搶當鋪”),將繁華的估衣街地區(qū)洗劫一空。此后,天津的商業(yè)中心向南市轉(zhuǎn)移;抗戰(zhàn)后商業(yè)中心又向南轉(zhuǎn)移到英法租界的濱江道、小白樓一帶。估衣街的商業(yè)繁華遂成為明日黃花。 解放后,政府不但重修了天津風味的中和樓飯莊,還于1958年將北馬路上與估衣街有挹翠里小胡同相連的魯西南小館同聚樓,改建成紅旗飯莊,津菜四大名師中的三位:楊再鑫、史俊生、賈景奎曾在此主持廚政。 改革開放以來,天津又重修了估衣街,并在此北面修建了天津最大的小商品批發(fā)市場,恢復衣街地區(qū)往日商賈云集游人如織的繁榮景象。在歷屆市領導的關懷支持下,津菜得到恢復與發(fā)展,在全國飲食業(yè)中贏得了自己應有的地位。為落實市政府”發(fā)展津菜,振興飲食業(yè)”的指示,在津菜研究發(fā)展基地—紅施飯莊幾次召開津菜研討會,為發(fā)揚光大津菜做出了貢獻。 作者簡介: 高碧仁,男(1945---1999)曾任天津市菜獎勵基金會副秘書長,市津菜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市烹飪協(xié)會理事,紅橋區(qū)烹飪協(xié)會秘書長,《天津烹飪》雜志主編。 1963年畢業(yè),先后在紅旗飯莊、紅橋飯店、天一坊飯莊工作。 1987年以來先后在《中國烹飪》《中國商報》等全國和市級報刊上發(fā)表津菜論文80余篇,對津菜的形成與發(fā)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討,在挖掘、整理津菜典故和津菜烹調(diào)理論上獨辟蹊徑,填補了長期以來津菜研究上的空白。 他參與《中國烹飪大全》《中國北方風味菜譜》等六部書的編寫和為《津菜飄香》等三部電視片撰寫解說詞;1990年2月他被任命為《天津烹飪》主編。1993年他還擔任《天津地方志·商業(yè)卷·飲食篇》編纂工作,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史料。 稿源: 北方網(wǎng) 編輯: 劉輝 |
|
來自: 網(wǎng)羅天津衛(wèi) >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