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在上期欄目中,我們介紹了古籍版式中的版面、大小題名、版心、行款、字數(shù)、邊欄和界行。這一期,我們書接前文,接著為大家介紹古籍版式中的其他部分~ 書口 也稱版口,就是上一期中所說的版心。就書版而言,它是版心;就印紙折疊裝訂成冊,尤其是包背裝、線裝而言,就成了書的可以翻閱的開口,所以稱為書口。 白口 指未著墨跡的書口。版心本與刻字、邊欄、界行在同一個水平面上,如果不加雕剜,刷墨之后會印成黑色條格。只有剜剔下去,涂色不著墨,刷出來的印紙才是無墨的白紙,折葉裝訂成冊之后書口才呈白色,所以稱為白口。 黑口 指已著墨跡的書口。黑口又有粗黑口(也稱大黑口)、細黑口(也稱小黑口)之分。粗黑口是由于版心平面未行雕剜,與版內(nèi)刻字、欄、線仍處在同一個水平面上,涂色時著墨,刷出來的印紙便呈粗黑色,這樣折疊印紙成為書冊之后就是粗黑口或大黑口。如果版心上魚尾之上、下魚尾之下大部分雕剜,只留下中間一道細線不剜,則刷印出來的印紙折疊裝冊之后,其書口呈細黑色,所以稱為細黑口或小黑口。 象鼻 關(guān)于象鼻的指稱似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指上魚尾上方至上欄線這一段書口上,于中縫左右各鐫一道墨線,這兩道墨線下與上魚尾相連,似是垂下的象鼻,故有象鼻之稱。另一種說法是指白口書上魚尾上方那條未著墨的空白版心與墨色的魚尾相連,整體看起來確像下垂的象鼻,所以稱為象鼻。這兩種說法好像后一種說法更符合實際。 魚尾 魚尾多在書口中出現(xiàn),且有單魚尾、雙魚尾、順魚尾、對魚尾之別。書口上的魚尾,其作用主要是以尾叉來標(biāo)示中縫線,以便折葉時取做標(biāo)準(zhǔn)。其實中縫線只刻一道線同樣能承當(dāng)折葉標(biāo)準(zhǔn),可是古人卻把它設(shè)計成魚尾形象,既實用又美觀,是美與用的成功結(jié)合。在宋遼金元的書刻中,這種魚尾也有的不用于書口,而用于文內(nèi)標(biāo)題、曲牌等的標(biāo)識。這跟書口處的魚尾作用就不同了。 花口 書口除象鼻、魚尾等鐫飾外,還常在上魚尾上方鐫印本版大小字數(shù),下魚尾下方鐫印刻工姓名,上下魚尾之間鐫印簡化了的書名、卷第、葉碼等。這樣折葉裝冊之后書口好像花樣不少,所以稱為花口。 花欄 指每版四周的邊欄不是一道粗黑線,而是離開一定距離的兩道線。兩道線中間鐫飾金剛杵、蓮花紋、光草紋、竹節(jié)紋、云龍紋、博古紋等圖案。有墨色印的,也有藍色印的。這種帶有紋飾的邊欄,就稱為花欄。 萬字欄 竹節(jié)欄 博古欄 書耳 指版框或邊欄外邊左上角鐫出一個1厘米寬、三四厘米長的空格,其形象仿佛是書長了耳朵,故稱書耳。書耳并不是畫蛇添足,而是要在這個方寸之地鐫刻簡化了的篇題,如《春秋左氏傳》中的“僖公”、“隱公”、“哀公”,《詩經(jīng)》中的“關(guān)雎”、“豳風(fēng)”、“鹿鳴”等。這種鐫印了題名的書耳,又稱為耳題、耳記。 句讀 指讀書需要停頓地方所鐫印的圜點或圓圈符號。在宋版書中已出現(xiàn)了這種鐫印的符號,顯然是為了幫人閱讀。 圈發(fā) 指書中標(biāo)識文字聲調(diào)讀法的符號。這種符號不是版面鐫刻所固有的,而是后人讀書時為了標(biāo)識聲調(diào)而加印上去的。加印方式是以剪齊的細竹筒蘸朱墨鈐蓋上去的。鈐蓋位置是從每個字的左上角標(biāo)起,然后是右上角,再者是右下角,最后是左下角。順序是平、上、去、入。 墨等 雕版印書的版面上,常有文字大小的黑墨塊出現(xiàn),這是因為雕版時文稿的某些字未定,等待考證、??敝髮懮先タ毯迷儆。苑Q為墨等。又由于其墨塊形狀有似釘帽,所以也稱為墨釘。印紙版面上出現(xiàn)墨等是不精細的表現(xiàn)。因為都已經(jīng)開印了還有的文字待定,那就過于粗糙了。清代前期文字獄大興,利用舊有版片印書常要回避時諱,這樣就在要回避的文字上覆蓋一塊厚紙,涂墨時蓋紙著墨,刷印出來的印紙也似墨等,其實與墨等的意義已完全不同了。宋版書中墨等現(xiàn)象也不稀見,這也不能就一定說明刻書家粗率。相反,有時為嚴肅起見,考不出來的文字寧可放在那兒以待來哲,自己也決不輕率妄改妄加。這到真是墨“等”了。 書牌 也稱為牌記,類乎現(xiàn)代書籍的版權(quán)頁。常是鐫印書名、作者或評者、訂者、刊刻年份、鐫版、藏版人、地等。明清兩代的坊肆刻書,常有這種書牌。而且多用彩色紙印刷,以示特色和所有。明清以前私宅和官刻,也有牌記性質(zhì)的東西,而且牌子的形狀也多種多樣,但常見的多是刻書題記。題記中談刻書緣起、所用底本、校本,甚至帶有推銷性質(zhì)的廣告宣傳。 蒙古定宗四年平陽張存惠“晦明軒”牌記 明弘治五年詹氏進德堂“三峰精舍”牌記 插圖 敦煌莫高窟唐寫本《尚書》中卷首扉插 中國古籍歷來有書有圖。其插圖形式,隨書籍裝訂形式的演變而演變。卷軸裝式的古籍,多是卷首扉插。到了冊葉式裝訂盛行以后,則出現(xiàn)了上圖下文、下圖上文、左圖右文、右圖左文、前圖后文、后圖前文等多種形式。使文借圖解,圖借文生,圖文并茂,相得益彰。 俄藏敦煌文獻殘卷中的插圖 南宋刊本中的分欄插圖 明刊本中的左右跨頁插圖 作者│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主任、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 李致忠 編輯│趙洪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