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丹陽帖》,翰牘九帖之六,紙本,行草書,縱23.5厘米,橫22.8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帖所致為米芾之友人。此友人乃《適意帖》中“覷一玉格,十五年不入手”之“吾友”。
《丹陽帖》,《書法大辭典》稱為《丹陽帖》;蔡舜寧《米芾之書學思想與書法藝術研究》稱為《換玉筆架書》。
“丹陽”乃潤州古稱。秋榖未登,青黃不接,米價必至踴貴,故此帖必作于崇寧二年夏秋之間。
米芾愿以玉筆架換百斛丹陽米,寥寥二十余字,“如何”二字是商量的口氣,有點調(diào)皮;“早一報,怨他人先”,則活脫可見其幽默詼諧。從文字看來,已有《世說新語》中晉人名士風度。
米芾“翰牘九帖”之一,此尺牘的書法風格,正是在追求以二王為代表的晉人書札作風。米芾名其居為“寶晉齋”,十分仰慕的正是晉人風流。他研習二王甚勤,尤其《蜀素帖》,后半部全從右軍《蘭亭》中來。但他最為傾心的是“破體”的小王,故《海岳名言》有謂:“子敬天真超越,豈父可比也?!甭涔P痛快,氣勢開張,英俊豪邁,更契合于米芾的性格。《丹陽帖》的寫法就和獻之筆札相近。但是,既經(jīng)“重法”的唐代,提按已是普遍的筆法,兼之米芾個性強烈,字勢愈加跌宕,用筆更形起落,牽絲顯露,出鋒銳利,真是“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大膽而潑辣,尺素之間亦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這與二王的散淡就有了距離.米芾畢竟還是米芾,米字到底還是米字,他能著名書史,開宗立派,不是沒有緣由的。
此帖文字較少,雖是行書,但全帖完整,顯得凈潔可愛。
作品欣賞:
米芾簡介│中國歷代書法│中國歷代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