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行間穴對治療中風、癲癇、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青盲、口喎等肝經(jīng)風熱所致病證,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崩漏帶下等婦科病證,遺尿、癃閉等泌尿系病證,疝氣,胸脅脹痛效果好,與期門穴被稱為拯救肝臟的義士。行間穴位于足背側,當?shù)谝?、二趾間,趾蹼緣的后方赤白肉際處。本文圖解行間穴位位置圖和具體按摩手法。 【行間穴名解】 行間穴,出《靈樞。本輸》。又名:滎(火)穴。 1、行間。行,行走、流動、離開也。間,二者當中也。該穴名意指肝經(jīng)的水濕風氣由此順傳而上。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濕重水氣,至本穴后吸熱并循肝經(jīng)向上傳輸,氣血物質遵循其應有的道路而行,故名。 2、肝經(jīng)滎穴。滎,極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滯重水氣,至本穴后,水濕冷降而成為地部經(jīng)水,水量極小,故為肝經(jīng)滎穴。 3、本穴屬火。屬火,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xiàn)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滯重水氣,至本穴后,大部分滯重水濕冷降歸地而不能成為肝經(jīng)的上行氣血,只有小部分水濕吸熱脹散而上行,此部分氣血表現(xiàn)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屬火。 【行間穴位位置圖】 第1、2趾間,趾蹼緣的后方赤白肉際處。 行間穴的準確位置圖 在足背側,當?shù)?、2趾間,趾蹼緣的后方赤白肉際處。布有來自腓深神經(jīng)的趾背神經(jīng),足背靜脈網(wǎng)及第一趾背動、靜脈。 【按摩行間穴位的手法】 用大拇指指尖掐。 【按摩行間穴位的作用】 行間穴位,屬足厥陰肝經(jīng)。主治頭痛眩暈,青盲,雀目、目赤腫痛,失眠,癲癇,瘈疭,小兒驚風,胸脅痛,口眼歪斜,遺尿,癃閉,疝氣,遺精,月經(jīng)過多,干濕腳氣,以及高血壓,神經(jīng)衰弱,精神分裂癥等。 【行間穴的功效】 行間穴的主治疾病為:宿醉不適、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癥、肝臟疾病、腹氣上逆、肋間神經(jīng)痛、月經(jīng)過多、粘膜炎等。此穴位為人體足厥陰肝經(jīng)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月經(jīng)過多,閉經(jīng),痛經(jīng),白帶,陰中痛,遺尿,淋疾,疝氣,胸脅滿痛,呃逆,咳嗽,洞瀉,頭痛,眩暈,目赤痛,青盲,中風,癲癇,瘛疭,失眠,口喎,膝腫,下肢內(nèi)側痛,足跗腫痛。 【行間穴主治】 1、中風、癲癇、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青盲、口喎等肝經(jīng)風熱所致病證。 2、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崩漏帶下等婦科病證。 3、遺尿、癃閉等泌尿系病證。 4、疝氣。 5、胸脅脹痛。 【行間穴臨床運用】 1、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高血壓、青光眼、結膜炎、睪丸炎、功能性子宮出血、肋間神經(jīng)痛等。配耳尖、太陽主治目赤腫痛。 2、治療因肝氣郁結引起的疾病:配合太沖穴,由太沖穴向行間穴方向掐揉。 【行間穴穴位配伍】 1、配睛明穴治青光眼、降眼壓; 2、配太沖穴、合谷穴、風池穴、百會穴治肝火上炎、頭痛、眩暈、衄血; 3、配中脘穴、肝俞穴、胃俞穴治肝氣犯胃之胃痛; 4、配中府穴、孔最穴治肝火犯肺干咳或咯血。 【行間穴的針灸】 直刺0.5~0.8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行間穴的備注】 滎穴。 【行間穴去肝火】 “行間穴”位于大腳趾和二腳趾縫上。它是一個火穴,肝屬木,木生火,如果您肝火太旺,就瀉其心火。而“行間穴”就是一個瀉心火的穴位。春天肝火盛,多揉“行間穴”,就可以把心火從這里散出去了。 每天免費分享華林酸堿平最新資訊,健康養(yǎng)生知識,最震撼心靈的感人故事,最勵志人生的經(jīng)典美文… 幫助您打造成功的智慧人生,健康人生!讓您終生受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