磧(qi)口位于山西省呂梁山區(qū)晉陜大峽谷,黃河岸邊,因下游的大同磧而得名?!按儭本褪撬凶匀恍纬傻膩y石險灘,大同磧又名二磧,黃河第一磧就是聞名遐邇的壺口。黃河至此,四五百米寬的河道因磧的阻攔驟然收縮到不足百米,狹窄的河道與十余米的落差使得方才還平靜婉約的黃河奔騰怒吼濁浪滔滔,成為黃河水運的天塹。
自古西北地區(qū)與內陸通商運載貨物多通過黃河水路運輸,大批西北出產的糧油、皮毛、鹽堿、藥材等貨物沿黃河而下,源源不斷運至磧口,僅麻油一項,每天就卸載幾萬斤,然后,再用騾馬、駱駝運到太原、晉中、北京、天津、漢口等地。
貨船行至磧口,遇到河道天險,載貨的重船和筏子不能安然無恙的通過,人、貨必須從這里改走陸路,因此兩百多年前的磧口就成為遠近聞名的水路大碼頭。在繁華時期,每日有幾百只船、筏往來停泊在磧口碼頭,數(shù)以千計的駱駝、騾馬駐足磧口鎮(zhèn),這樣繁榮的景象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30年代,京包、京蒲鐵路建成后,磧口完成了它物流集散中心的歷史使命,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如今的磧口,九曲黃河第一鎮(zhèn)的富庶和持續(xù)幾百年的繁榮雖然已成為過眼煙云,但卻為后人留下了一座充滿古樸風情的小鎮(zhèn)及李家山、西灣、孫家溝等一大批古村落。我們近年看到影視劇中黃河船夫激流勇進的畫面和纖夫拉船的攝影作品,大都在這里拍成。2004年,山西省政府命名磧口古鎮(zhèn)為首批“山西省歷史文化名鎮(zhèn)”,2005年,磧口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公布的“2006年世界百大頻危文化遺址守護名單”。 這個門面是過去“湫水布莊”的舊址。1920年,附近李家山的一戶人家種植棉花成功,此后當?shù)卮竺娣e推廣棉花種植,因此棉花、棉線、土布的收購應運而生,其中晉綏三分區(qū)的“恒信昌”、“湫水布莊”實力最為雄厚。“湫水布莊”將每年收購的幾十萬斤皮面和婦女們手紡棉線,小機織“標準布”用駱駝運往各地,供應邊去無棉區(qū)和部隊所需。
萬益成,李家山大戶的祖宅。李氏家族在此經營過載貨棧,幫助廣網商客寄放和出售貨物。李氏家族早在清中葉就查收磧口商業(yè),日進斗銀,成為磧口巨商大賈。
磧口客棧旁邊不遠處的“復和店”,在這里居然有航運公司! 墻上赫然顯現(xiàn)的“西灣村”幾個大字依然是羅哲文的手筆。據磧口客棧的女主人說,大同磧是當年商賈們的工作區(qū),西灣才是他們的生活區(qū)。
門匾上的字跡剝落的幾乎不可辨認了,“明經第”說明當年的房主大概是飽讀經書之人吧!
古鎮(zhèn)內一位正對著黃河寫生的女士,問她可是學生,答曰:美院的,老師。問:哪個美院?答:中央美院。
和順店舊址。這塊匾額刻于清同治年間(1861--1874年),有一百好幾十年的歷史了。(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清朝入關后第八位皇帝。5歲即帝位,終身成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傀儡。)
“萬盛店”院內的一位老者,她說是這里的老居民了,還說這里從前是賣年畫的。 畫市巷盡頭的門洞,上方仍懸掛著當年的門匾,上面“萬盛店”的字跡已經非常模糊,但仍能辨認。
別看現(xiàn)在這個院門殘破不堪,當年這樣的門臉可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用得起的喲! 這是現(xiàn)實今日磧口榮耀的最好的證明:幾十個大學把磧口當作他們的教學、實習和創(chuàng)作的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