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一句話“明稱賢相,必首三楊”,這句話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明朝說起賢能的首相,三楊必定排在榜首。那么“三楊”究竟是誰?到底有厲害? “三楊”是指指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均歷仕永樂、洪熙、宣德、正統(tǒng)四朝,先后位至臺閣重臣,正統(tǒng)時加大學士銜輔政,人稱“三楊”。時人皆稱楊士奇有學行,楊榮有才識,楊溥有雅操。 我們來分別介紹介紹三楊: 楊榮(1371—1440),初名子榮,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甌)人 建文二年(1400),楊榮考中進士,被授予翰林院編修。建文四年,朱棣進入南京,楊榮和解縉、楊士奇等一同迎附。楊榮一生中最大的貢獻在于謀劃邊防,在明成祖時,朱棣在征蒙古回師途中病逝,楊榮為防止軍心渙散,應秘不發(fā)喪。在楊榮精心籌劃下,朱高熾順利地即位,國家政局未發(fā)生絲毫的騷動。 楊士奇(1365—1444),名寓,字士奇,號東里,江西泰和人。楊士奇以“學行”見長,先后擔任《明太宗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總裁。 楊溥(1372—1446),字弘濟,湖廣石首(今屬湖北)人。他在為人處事上非常謹慎,就連上朝時也總是低頭循墻而行。時人們說楊溥有高尚的品德,史稱其“安貞履節(jié),釀醴調(diào)羹”。 楊榮、楊溥、楊士奇擔任內(nèi)閣成員的洪熙、宣德以至正統(tǒng)時期的內(nèi)閣被稱為“三楊內(nèi)閣”。他們在任輔臣期間,安定邊防、整頓吏治、發(fā)展經(jīng)濟,使明朝的國力繼續(xù)沿著鼎盛的軌道發(fā)展,并使明代閣臣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由原來的皇帝辦事員轉(zhuǎn)變?yōu)榫哂胸┫嘈再|(zhì)的輔臣,在他們的輔佐下,大明王朝出現(xiàn)“仁宣之治”,他們因此被史家視為名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