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抑木扶土法 (概述] 葉天士云:“納食主胃,運化主脾,脾宜升則健,胃 宜降則和?!?《臨證指南醫(yī)案.脾胃》)然脾升胃降之機,與肝木疏 泄功能正常與否甚為密切。肝木之氣太過或不及,均可使脾胃受 制。肝氣太強,疏泄太過,可使木來乘侮,故對于肝旺脾虛證, 應(yīng)用抑木扶土法治療。臨床上常用抑肝的藥物如。白芍、柴胡, 川楝子等和扶土的黨參、黃芪、白術(shù),茯苓等組成方劑,以治肝 旺脾弱,肝木乘脾所致諸證。凡臨床上因子肝旺脾弱所致之腹痛、 腹瀉、納差、脅痛等證,皆可使用本法治療。 (常用方劑] 1.痛瀉要方({世醫(yī)得效方》弓[劉草窗方) 本方由土炒白術(shù)90克,炒白芍、防風(fēng)各60克,炒陳皮45克組 成。水煎服的用量酌定。功能泄肝補脾。主治肝旺脾虛,腸鳴腹 痛,大便稀溏,舌苔白,脈弦緩等證。 本方主要為肝旺脾虛,脾失健運所致腹痛泄瀉而設(shè)。故方用 白術(shù)健脾燥濕,白芍泄肝緩急,柔肝止痛,陳皮和中化濕,合白 術(shù)健脾,防風(fēng)散肝舒脾以助白芍、白術(shù)之功。四藥合用,補中寓 疏,泄肝補脾,調(diào)和氣機,則痛泄可愈. 2。四逆散(哎傷寒論》) 本方由柴胡、枳實各9克,芍藥12克.炙甘草6克組成。功能 和解表里,泄肝扶脾。主治熱厥,陽氣內(nèi)郁而手足厥逆,或脘腹 脹痛,肝脾不舒等證。 本方柴胡與枳實合用,可升清降濁,芍藥與甘草合用,可舒 急緩痙。故肝氣橫逆或木郁土中均可用之。 本方加陳皮、川芎,香附,為柴胡疏肝散。功能舒肝行氣, 活血止痛,而治肝旺乘脾,寒來熱往,脅助疼痛。本方去枳實, 加當(dāng)歸、白術(shù)、茯苓、生姜、薄荷,為逍遙散,功能舒肝解郁, 健脾益氣。主治肝郁血虛,兩脅作痛,頭痛眩暈,疲乏食少,往 來寒熱,月經(jīng)不調(diào),脈弦而虛等病癥。 (主治病證] 1.痞滿 痞滿,以胃脘脹滿,攻沖作痛,連及雙脅,脈弦等為主證, 緣由肝氣太過,橫逆犯脾,脾失健運,冒失和降所致。治當(dāng)抑木 扶土,疏肝和胃。常用柴胡疏肝散加減。若胃脘痛甚,加元胡止 痛,噯氣者加代赭石,旋覆花降逆止嘔,間有反酸甚者,加烏賊 骨,煅瓦楞子制酸止痛,便溏加芡實、赤石脂收澀止瀉。若氣郁 化火,痛勢急迫,則加丹皮,梔子、川楝泄熱和胃。 2.肝旺晨泄 晨泄,古有明例。觀葉氏《臨證指南醫(yī)案.泄瀉門}就有多處 提及,而以抑木扶土法治療。筆者臨證觀察,此類患者除有腹痛 即泄,泄后痛減外,常伴精神煩悶不舒,脘脅脹痛不適,氣短乏 力,食少納呆,脈弦而細(xì)等肝旺脾虛之候,且每因情志不暢而加 重。當(dāng)以葉氏“泄木安土”法,以痛瀉要方加味主之。 3.小兒厭食 厭食以小兒多見。臨床上以納呆,面黃、消瘦,煩躁不安, 易驚,多汗等為其主證。究其發(fā)病機理,乃“脾常不足,肝常有 余”所致。脾不足當(dāng)補之,扶之,肝有余當(dāng)抑之,斂之,方如五 味異功散加木瓜、炒白芍,牡蠣、黃芪,山藥、炒谷芽、麥芽, 抑肝扶脾。 4.氣厥病 小兒氣厥常常一聲哭出,良久無有氣息,面色發(fā)紫,唇青, 目腫,全身強直,甚則有短暫的意識喪失,四肢抽動。究其病機, 緣由肝氣郁滯,橫逆犯脾,元氣不足所致。治宜疏肝解郁,抑木 扶土,用生黃芪6克,香附5克,柴胡3克,白芍4克.共為細(xì)末, 平分20包,早晚各服一包,溫開水送服,年齡大于5歲或小于4歲, 則劑量隨年不同而加減,療效頗好。亦可用生黃芪加四磨飲治之。 5.肝旺脾虛帶下 肝旺脾虛帶下,乃脾虛肝乘,運化失司,以致濕流下焦而成。 治宜抑肝扶脾,燥濕止帶。筆者常以柴胡、木香、扁豆、雞冠花 各10克,炒白芍,茯苓各15克,黨參、山藥各30克,焦白術(shù)12克, 陳皮、炙甘草各3克治療,收獲較好。如治戴某,女性,28歲,產(chǎn)后 月余,白帶甚多,如涕如注,伴頭暈?zāi)垦?,脅肋脹痛,腰酸肢重, 精神不振,面色萎黃,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弦緩,投7劑而愈。 (臨證心得) 肝脾是相克關(guān)系,所謂木克土也。正常情況下 胃納脾化須肝木的條達活潑、升散疏泄之性才不會陰凝板滯,飲 食物,才能得以正常運化,脾胃升降才能如常。肝氣太過,脾土 受制,木乘脾土,致脾胃受病,則形成肝旺脾虛之候。病機如斯, 當(dāng)抑木扶土為法來治療所致之病證。 筆者認(rèn)為,木之乘土,不僅見于太過,而木之不及也可影響 脾胃發(fā)病。正如“肝氣橫逆”,可影響及脾,而“肝氣郁結(jié)”,也影 響于脾也。比如痛瀉要方證中的腹痛即泄,泄后痛減,是肝氣橫逆 乘脾的表現(xiàn),而四逆散,逍遙散之證見胸脅不舒,郁郁不樂,善 太息,納食不香等癥狀,也是肝氣乘脾克土的表現(xiàn)。橫逆者肝氣 太過也,郁結(jié)者,肝氣不及也。 臨床上對肝木乘土,必須分清主次。肝木乘土,一是由肝及 脾,一是由脾及肝。經(jīng)云:“氣有余,則乘其所勝而侮其所不勝, 其不及者則己所不勝而侮之,已所勝輕而侮之。”因此,臨床上在 辨證時要分清主次。若是因肝而及脾的,主要矛盾在肝,若是因 睥及肝的,則主要矛盾在脾,這個關(guān)系不分清楚,則立法選方就 會受到影響,而療效當(dāng)然也就不好。 為了說明上述問題,以痛瀉要方為例來分析主次問題。一般 認(rèn)為本方是扶土抑木的方劑,但據(jù)上述原則分析,則不盡然,應(yīng) 該說是抑木扶土的主要方劑。肝木乘土之證,乃肝實而發(fā)生,其 脾未必然即虛,而脾虛發(fā)生者,肝木必橫逆,所以不分析地用痛 瀉要方去治療木乘土之證,勢必收不到預(yù)期之效的。 從痛瀉要方的藥物組成得到證實,防風(fēng)和白芍一是疏肝,一 是斂肝,陳皮則是調(diào)理脾胃之氣,僅白術(shù)一味扶脾,這就看出痛 瀉要方是抑木為主,而佐以扶土的。從它的主治分析也表明,腹 痛,泄瀉,泄后痛減,右關(guān)脈弦皆肝氣橫逆乘土之象,脾土受害 尚未進入脾虛階段。因而,本方以抑木為主,佐以扶土則明。但 肝實乘脾易導(dǎo)致脾虛,故以白術(shù)扶脾,這一預(yù)防性用藥,亦《金 匱》“見肝之病,當(dāng)先實脾”之意。假令是脾虛而肝來乘的木乘 土之證,則痛瀉要方是不相適宜的。即使運用,亦應(yīng)隨證加減, 藥如黨參,茯苓之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