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悌,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p> 原壤是人名,據(jù)推測應該是孔子的老相識,夷是踞坐的意思,也就是春秋時期的“京癱”,但這種坐法是很不禮貌的,孔子看到后就說,年輕時沒大沒小,長大后也不干正經(jīng)事,現(xiàn)在還跟個二混子似的活著,這是禍害?。。ㄙ\在這里解釋為禍害) 這段描述到?jīng)]看出孔子罵人,反而看到一個老學究真性情的一面。 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春運期間不得不擠火車辦事,由于他是中途上車,只買得一張站票,他上車后看到一個空位,便忍不住先坐下來休息,心想若主人來了再讓不遲。列車快開了,一個姑娘拎著幾大件行李擠到他面前,朝他看了一眼,想說什么,又默默地縮回了頭,將行李放好,和甬道上別的站票客待在一起。 列車開動了,沒人來向大爺討回座位,大爺以為自己白撿了座位,心里放松下來,開始向周圍的人推銷他的得座經(jīng)驗,他看到姑娘被來往的人擠得東倒西歪,便同情地說:等我下了車,你就坐這里吧,站著太難受!姑娘說:好的,謝謝您! 檢票了,列車員很奇怪:姑娘,你不是有座嗎?他指了指睡著的大爺…… 原來大爺坐的正是姑娘的座位,善良的姑娘成全了大爺?shù)膿熳瑢幵缸约赫局?,一聲不吭,就為讓他坐得心安理得?/p> 古人言: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尊老愛幼就是這么來的。社會是個大家庭,民族、國家是個大家庭,再由宇宙而言,地球是個村,每個人都是村里鄉(xiāng)鄰。佛說,無緣不聚,成一家人是最大最深的緣,成一國人也是莫大的緣。孝敬愛戴自家的老人,關心保護自家的孩子,這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本份,也是生命延續(xù)的必須;推而廣之,對待別人的老人和小孩,就像對待自家的一樣,雖然沒有法律要求這么做,但這么做自有莫大的功德,社會必因此和諧,生活必因此溫馨。 然而有人把老而不死謂之賊進行斷章取義,結合個別丑惡現(xiàn)像,為自己不愿敬老、孝親的自私行為辯解,讓許多人心里疑惑。 生老病死是每個生命避免不了的,每個人一出生就在向著終點而去,在終點到達之前他們未曾停止過努力,現(xiàn)在的一切成果都是已故和健在的老人們辛勤奮斗的結果,可以說那些嫌棄老人的人都是會提前退休、只知享受的,他們不過是過河拆橋的功利主義者。 倘若人人都以為老而不死謂之賊,社會文明不會再向前,而是停滯、甚至倒退;因為老人已經(jīng)盡了自己的職責,他該得到休養(yǎng)和尊重;社會責任的擔子該由后輩人挑起,只有腰太軟、腿太細,心眼太小的人,才會以為老而不死謂之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