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集錦 解表法在腎炎中的運用 江西中醫(yī)藥大學(xué) 伍炳彩教授 (編者按:伍炳彩教授系國醫(yī)大師) 一、腎炎使用解表法的理論根椐 急性腎炎或慢性腎炎急性發(fā)作,往往以水腫為主要表現(xiàn)(化驗可能有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等變化)。本病初起先腫頭面,來勢驟急,或伴有惡寒發(fā)熱,一身關(guān)節(jié)酸痛,咽喉紅腫等癥狀?!秲?nèi)經(jīng)》云:“面腫曰風,足腫曰水,風水相搏,面目悉腫。”《金匱》云:“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jié)疼痛,惡風?!边@些記載與腎炎初起的表現(xiàn)相似,所以腎炎初起屬風水范疇。關(guān)于風水的病因,《金匱》曰:“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寸口脈沉滑是水的象征,所以下面接著說,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是水與風合,所以名曰風水。又說:“太陽病,脈浮緊,法當骨節(jié)疼痛,反不疼,身體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則愈,此為風水?!睆闹倬暗倪@些說法來看,引起風水的病因病機,正如清代王旭高所說,是“在外之風邪與在里之水濕合而為病也”。近人蒲輔周老醫(yī)生認為:“急性腎炎初起為外邪與內(nèi)濕互結(jié),太陽經(jīng)腑并病,營衛(wèi)不利,導(dǎo)致氣化和水液運行失常?!边@就更明確地為應(yīng)用解表法提供了病因和病位的根據(jù)。蓋營者血也,衛(wèi)者氣也,雖云心主血,肺主氣,而實則出于中焦。營衛(wèi)不利,中焦氣化失常,不能轉(zhuǎn)輸水液故成水腫。可見其發(fā)病與肺、脾兩臟關(guān)系至為密切。《金匱》說:“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本驼f明了這個問題。又《素問·水熱穴論》說:“諸水皆生于腎乎?岐伯曰:腎者,牝臟也。地氣上者,屬于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于風,內(nèi)不得入于臟腑,外不得越于皮膚,客于玄府,行于皮里,傳為胕腫,本之于腎,名曰風水?!彼^勇而勞甚是努力動作過于疲勞,則腎汗因之以出,腎汗出遇到外界風寒的襲擊,那離位的汗則不得入于臟腑,外為風寒所束,又不得越出于皮膚,客居于玄府,而游行皮膚之下,傳變成(左月右付?)腫病。其根基發(fā)于腎,而誘因卻是風,所以也叫風水。由此可見,腎水中也有表證發(fā)生。肺、脾、腎三臟與水腫關(guān)系最為密切,而這三者所致的水腫都可由外邪而誘發(fā),這就不難看出應(yīng)該使用解表法了。再從水腫的治法來看,《素問·湯液醪醴論》說:“平治于權(quán)衡,去苑陳莝……開鬼門,潔凈府。”明確的指出了水腫的治療有發(fā)汗、利小便、逐水三法?!督饏T》說:“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fā)汗乃愈?!边M一步指出了發(fā)汗、利小便、逐水的界限。急性腎炎或慢性腎炎急性發(fā)作的水腫,先腫頭面,腰以上腫甚,就自然應(yīng)當運用發(fā)汗的治法了。 以上從水腫的形成及治則,闡述了腎炎水腫使用解表法的根據(jù)。但臨床實踐證明,在水腫消除之后,仍有使用解表法的機會,其中脈浮乃是使用本法的重要指征?!秱摗吩疲骸懊}浮者,病在表,可發(fā)汗,宜麻黃湯?!边@就不難看出,弦浮主病在表,故可用發(fā)汗的方法治療?!督饏T》云:“病人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強不能行,必短氣而極也?!边@又說明,寸部脈浮,亦主病在表,治療亦當用解表法。一般來說,水腫初起有表證,脈必?。缓笃谀[消之后有表證的,脈亦浮。是否臨床上脈不浮的就不能使用解表的方法呢?《金匱》曰:“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边@是風水脈沉的例證;還指出“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fā)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边@是腎水為外邪所誘發(fā)、脈沉用解表法的例證??傊R床上必須根據(jù)全面情況,辨證施治,不能局限于一脈一證。 二、腎炎用解表法的適應(yīng)指征 (一)腎炎水腫,顏面先腫,腫在腰以上,頭面特別突出,及有脈浮等外感癥狀的。如脈不浮,但腫勢驟急,腰以上為甚,亦為風邪郁遏之象,當用解表法。 (二)腎炎腫消之后,若脈浮或寸口脈浮,仍為病在表,應(yīng)該繼續(xù)使用解表的方法。 三、腎炎使用解表法的臨床分型: (—)風寒束肺型:起病急,初時惡寒發(fā)熱或不發(fā)熱,咳嗽氣喘或不喘,全身水腫,以頭面頸部為甚。先腫頭面,伴一身關(guān)節(jié)酸痛,無汗,口不渴,尿少,苔白,脈浮。如表虛則可出現(xiàn)汗出惡風。治法:表實宜解表宣肺利水,方用麻黃加術(shù)湯加減;表虛宜宣肺固表除濕,方用防己黃芪湯加減。肺氣不宣加桔梗;浮腫嚴重加葫蘆殼;脈浮沉俱細緊,或沉細弦,舌淡苔白,腰背惡寒,四肢不溫,可選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或麻黃附子甘草湯溫腎散寒;脈沉弦,苔白膩,腰沉重,關(guān)節(jié)痛,兼胃腸不和者,宜用五積散溫散寒濕、和胃化痰、氣血并調(diào)。 (二)外寒內(nèi)飲:起病急,初起可有惡寒發(fā)熱、寒重熱輕的表證,浮腫,顏面先腫,腰以上為甚。無汗,喘咳不得平臥,喉中有水雞聲,咯白稀痰,口渴而不欲飲,腹脹尿少,苔白,脈浮弦。治法:解表化飲、宣肺利水,方用小青龍湯加減;兼現(xiàn)煩躁,為有郁熱,加石膏;表證減輕,可用射干麻黃湯。 (三)外寒里熱:全身浮腫,咳逆喘息,大渴或不渴,惡寒,有汗或無汗,無大熱或有大熱,苔白或黃,脈浮偏大。治法:宣肺解表、清熱利尿,方用越婢湯加減;痰多嘔吐加半夏,即越婢加半夏湯;濕多腫甚加白術(shù),即越婢加術(shù)湯。 (四)風濕在表:浮腫急劇,先腫上肢,一身骨節(jié)疼重,無汗,或無浮腫,苔白,脈浮。治法:宜肺解表、祛風除濕,方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加減,肺氣不宣加桔梗、前胡。 (五)風濕郁熱兼入血分:全身水腫,惡寒發(fā)熱,口渴,小便短赤,兼風疹搔癢,苔白,脈浮。治法:解表散濕、驅(qū)邪兼涼血,方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癢甚加紫荊皮、紫背浮萍。 (六)風熱型:發(fā)熱微惡寒或不惡寒,咽喉腫痛,口干鼻塞,咳嗽痰易出,色黃質(zhì)稠,頭面眼瞼輕度水腫,兼燥者,鼻、唇、咽喉干燥,苔白,脈浮數(shù)。治法:疏風清熱宣肺,咽喉腫痛為主,用銀翹散;咳嗽明顯,用桑菊飲;秋燥而咳者,用桑杏湯。如病前有癤毒、瘡瘍史,為熱毒內(nèi)陷,重加銀花、連翹,并加紫地丁、蒲公英等清熱解毒藥;挾食滯,加薄荷、檳榔、山楂、枳殼。 四、腎炎用解表法的臨床舉例 例一、喻××,女,33歲,1978年5月24日初診。經(jīng)常顏面輕度浮腫,未予介意,近一周浮腫明顯,伴惡風。某醫(yī)院化驗小便,蛋白(++++),白血球(+),紅血球(++),上皮細胞少許,細胞管型0-1,血壓180/90mmHg,診斷“慢性腎炎急性發(fā)作”。服雙氫克尿噻及中藥治療,療效不顯,浮腫加劇而就診。據(jù)訴:顏面先腫,眼胞腫甚難以張目,聲啞,喉痛,伴一身骨節(jié)疼痛,無汗,鼻塞流清涕,口渴欲冷飲,量不多,心中灼熱,胸悶腹脹,進食飲水即吐,飯后脹增,腰痛,小便熱感、色渾,苔白,脈兩寸浮軟。病屬風水,擬越婢加半夏湯加減:麻黃9克,生石膏9克,炙甘草4.5克,生姜三片,土茯苓12克,葫蘆殼12克,大棗五枚,法夏9克,防己9克。二劑,藥后避風。 5月26日二診:浮腫明顯消退,兩眼能睜開,不嘔,聲啞大減,喉不痛,口中吐白痰,不渴,小便深黃,仍有熱感,苔白舌紅,脈寸浮尺沉。原方再進二劑。 5月30日三診:浮腫基本消退,納差,一身骨節(jié)疼痛,前兩天腹瀉,日2-3次,無腹痛里急后重,小便稍熱,口不渴,苔白,脈弦兩寸浮。里熱已清,而風邪挾濕稽留于表,擬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加減:麻黃9克,杏仁9克,薏仁15克,生甘草6克,防己8克,土茯苓12克,魚腥草9克,葫蘆殼9克。五劑。 6月3日四診:浮腫已不明顯,一身稍感疼重,小便色黃,苔白,脈寸浮,小便化驗除紅血球減少外,余無明顯進步,原方再進五劑。以后來診三次,因病情逐漸好轉(zhuǎn),脈兩寸仍浮,所以一直堅持用上方治療,至7月7日,共服14劑,諸癥消失而停藥。小便化驗:蛋白(±),白血球3--5,紅血球0--3,上皮細胞1--4,血壓110/80mmHg。 按:本例病初屬外寒內(nèi)飲,兼有里熱,故用越婢加半夏湯化裁,浮腫迅速消退,里熱癥消失,一般情況明顯好轉(zhuǎn)。浮腫消退后,蛋白尿如初,因寸脈仍浮,堅持用解表的麻杏薏甘湯加減,共服19劑,諸癥消失,小便化驗接近正常。說明治療蛋白尿,只要有表證,就當用解表法。 例二、吳×,女,54歲,1967年3月21日初診。素有哮喘,受寒即發(fā),近因天氣變化,形寒怕冷,鼻流清涕,咳嗽痰稀,顏面浮腫,喉中水雞聲,口不渴無汗,苔白舌淡,脈浮。小便化驗:蛋白(+),RBC0--3,顆粒管型0--2。證屬外寒內(nèi)飲,擬小青龍湯加減:麻黃9克,細辛3克,干姜4.5克,五味子4.5克,法夏9克,白芍9克,桂枝4.5克,甘草4.5克,大腹皮9克。三劑。 3月24日二診:咳喘好轉(zhuǎn),浮腫畏寒減輕,原方再進二劑。 3月28日三診:畏寒消失,浮腫不明顯,咳喘繼減,入夜喉中仍作水雞聲,苔白舌淡,脈浮。改用射干麻黃湯:麻黃、射干、法夏各9克,細辛3克,五味子4.5克,生姜三片,紫苑、款冬花、大腹皮各9克,大棗五枚(剝)。服十二劑,癥除脈平。除蛋白痕跡外,余無改變。 按:痰飲與水氣同源異流?!督饏T》云:“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fā)汗則愈。”指出肺脹可發(fā)為風水。本患者素有喘咳宿痰,此次發(fā)病不但有咳喘現(xiàn)象,而且還有顏面浮腫,是肺脹轉(zhuǎn)為風水之候,屬外寒內(nèi)飲,故先用解表化飲的小青龍湯加減,次用射干麻黃湯加減,諸癥消失。 例三、廖××,男,16歲,197O年9月19日初診。顏面浮腫三天,怕冷,鼻稍塞,不咳不渴,無汗,苔白舌淡,脈沉。小便化驗:蛋白(++),RBC(+)。證屬太陽、少陰同病,擬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麻黃9克,明附片6克,細辛2.4克,陳皮8克,大腹皮6克,茯苓皮6克,生姜皮3克。二劑。 9月20日二診:浮腫明顯消退,怕冷也減,惟小便色如莧菜水,無熱感,苔白舌淡,脈沉,原方繼服三劑。 9月24日三診:浮腫全消,怕冷除,口不渴,小便肉眼血尿,化驗:蛋白(±),RBC(+++),苔白舌淡,脈沉。服黃土湯后尿血停止。 按:《金匱》云:“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fā)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北纠〕跫疵}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浮腫消退??梢娔I水可由外邪誘發(fā)。 例四、奚×,男,4歲。1978年9月30日初診:浮腫一周,小便化驗:蛋白(+),少量紅、白血球。浮腫前全身生癤腫數(shù)個,曾用青梅素治療一周,癤腫好轉(zhuǎn),顏面輕度浮腫。小便化驗無好轉(zhuǎn)??人蕴瞪伲礁杀窃?。渴飲不多,小便淡黃,苔白脈浮。證屬熱毒內(nèi)陷、感受風燥。擬桑杏湯加減:桑葉9克,杏仁6克,北沙參9克,浙貝6克,銀花、蒲公英各9克,防己、土茯苓、葫蘆殼各6克,鮮梨一個(連皮切)。四劑。 10月3日二診:浮腫減輕,咳嗽唇干均有好轉(zhuǎn),癤腫全除,小便化驗:蛋白(±),少量紅血球,苔白,脈浮,原方繼服五劑。 10月8日三診:浮腫全消,諸證大減,苔白,脈寸浮,小便化驗正常。擬下方以善后:桑葉9克,杏仁6克,浙貝6克,北沙參9克,土茯苓6克,銀花9克,蒲公英9克,防己6克,鮮梨一個。 按:患者浮腫前有癤腫,顯屬熱毒內(nèi)陷,再感時令之燥,故用桑杏湯加解毒利濕藥,浮腫漸消。由此可見,水腫而兼燥者亦有之,而醫(yī)家所謂燥濕相兼也。 校核 | 徐利亞 回復(fù)“1”查閱 創(chuàng)刊詞、征稿啟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