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之門人問交于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 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論語·子張》19.3)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各自招收弟子,分別授課,儒門分成多派?!俄n非子·顯學》言: 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 雖是同一個老師,所學所理解的也必然有所不同,況且孔子還是因材施教。本章是子夏的弟子向子張請教如何與人交往。子張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他子夏是怎么教的。子夏的弟子就回答說:可以的就交往,不可以的就拒絕。 子夏所言,即無友不如己者。論語日課008:孔子的告誡:不要與不如己者交友周公旦說得更直白: 不如吾者,吾不與處,累我者也。與我齊者,吾不與處,無益我者也。唯賢者必與賢于己者處。 子張聽了以后,就說自己聽到的可不是這樣。君子尊敬賢人,也接納普通人。鼓勵好人,也同情無能的人。如果我自己好,對別人有什么容不下的呢?如果我自己不好,別人就會拒絕跟我交往,又怎么拒絕別人呢?《朱子語類》: 泛交而不擇,取禍之道。故子張之言泛交,亦未嘗不擇。蓋初無拒人之心,但其間自有親疏厚薄爾。 泛愛眾而親仁。兩個人似乎是矛盾的,在此不要忘了孔子的教學特點:因材施教。蔡邕《正義論》言: 子夏之門人問交于子張,而二子各有聞乎夫子。商也寬,故告之以拒人;師也褊,故訓之以容眾。各從其行而矯之。 讀書最忌斷章取義,讀《論語》尤其如此。每個人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性格而各取所需,學習之。 圖源:本文圖片均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溫故知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