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主情,宋詩主理。我在年輕時喜歡讀唐詩,中年后漸入宋調。自以為,宋詩非人到中年不能讀懂其中三味。 下面我們來賞析一首宋詩的經(jīng)典之作,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領略下宋詩的理性之美: 人生到處知何似? 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君記否? 路長人困蹇驢嘶。 北宋嘉佑六年,蘇軾被任為鳳翔府簽判,弟弟蘇轍送兄長至鄭州分手。不久,蘇軾經(jīng)過澠池,便收到蘇轍歸京后寄來的一首詩,名字為《懷澠池寄子瞻兄》: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游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 蘇轍寄來的這首詩主要表達了兄弟之間深厚的情誼。自鄭州一別,弟兄各奔前程,都在仕途之中奔波沉浮?;潞kU惡,人生難料,不知兄弟何日再能相聚。蘇轍的詩中還表現(xiàn)了一種虛無的情感:百姓們還記得我這位縣吏嗎?那些題在僧房壁上的詩文,是否還留在那里?回想起往日與兄長共同走過的艱苦歲月,蘇轍的心中充滿對兄長的牽掛。 宋仁宗嘉佑元年,蘇軾與弟弟蘇轍赴汴京應舉,經(jīng)過澠池,寄宿于老僧奉閑之舍,受到奉閑的熱情接待,兄弟二人曾題詩于墻壁,這次蘇軾再次經(jīng)過澠池,又收到弟弟的詩作,感慨萬千,便依照蘇轍詩的韻腳寫了這首《和子由澠池懷舊》回寄。 蘇軾的回詩沒有回應兄弟之間的情誼,開篇兩句直接進入對人生的終極追問。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比松?jīng)歷過的種種,不過像飛鴻踏過雪泥,即使雪泥上偶然留下點印跡,也不過似有若無。“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而在旁觀者眼里,飛鴻的身影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印跡也好,飛鴻也罷,全淹沒在時間的長河中。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短短五年,再經(jīng)過寺廟時,奉閑已經(jīng)亡故,昔日題詩的墻壁已經(jīng)壞掉,舊日的墨跡已遠處尋覓。老僧那慈眉善目的鮮活笑容仿佛就在眼前,可眼前看到的卻是安放其骨灰的新建佛塔。這是多么讓人惆悵的事實,怎能不勾起人的無盡緬懷。人生短暫,偶然駐足,倏忽而已,真如“雪泥鴻爪”。 蘇軾寫此詩時虛歲才二十六,但已經(jīng)進人仕途。恩師歐陽修非常欣賞他的才華,對他大力提攜,眾人也以青年才俊視之,可謂前途無量。但年少得志的蘇軾在思想上卻是少年老成,對人生,有著異于同齡人的深刻認識。 此詩最后詩歌一聯(lián)筆鋒一轉:“往日崎嶇君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碧K軾問弟弟,那些在崎嶇山路上跋涉的日子還應該記得吧?指此前兄弟倆為讀書求仕而作出的努力,受到的各種艱辛。其實不用回答,蘇氏兄弟都不會忘記人生中這一段艱辛歷程,是“不思量自難忘”。 詩中最精彩的兩句是“人生到處知何似? 應似飛鴻踏雪泥”。理性看待人生,在永無止境的時間長河里,人生就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不管是碌碌無為,還是出將入相,最終所有的一切都被雨打風吹去。 這兩句詩還有一層意思,即透露出把人生看作悠悠長途,所有的所歷不過是鴻飛千里行程中的暫時歇腳。即“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之意。 中國古典詩歌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鴻”意象。如“歸鴻”“驚鴻”“等。陸游《沈園》 中“傷心橋下春波綠,疑是驚鴻照影來”;隋代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歐陽修《戲答元珍》詩中的“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等句。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過去的回憶再美好,時光也不會倒流,人總是要向前看,向前走,更好的風景永遠在前方! |
|
來自: 昵稱41082923 > 《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