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沙河縣東戶村。碑高4.2米,寬1.5米,系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為宋璟撰寫的神道碑。宋璟(603—737)邢州南和人,唐政治家。曾任尚書、右丞相、太尉,封廣平公,謚文貞。開元二十五年卒于洛陽,次年歸葬沙河祖塋。唐大歷五年(公元770年)顏真卿據(jù)吏部員外郎盧僎行狀撰寫碑文,于大歷七年刻成,立于宋璟墓地。碑文字體端重,氣勢豪宕,為顏真卿晚年(六十五歲)書法藝術(shù)日臻成熟時(shí)期的代表作。《金石萃編》、《金薤琳瑯》等書皆有著錄。 【普利寺塔】 又名萬佛塔。在河北臨城縣城關(guān)東北部。始建于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方形實(shí)心,九層八檐,檐下有大型斗洪,通高30米,頂有鐵制塔剎。第一層較高,四壁刻有佛像九百七十四尊,形態(tài)各異。正南面有券門,可以入內(nèi),但不能登臨。塔糖四角每層掛有鐵制風(fēng)鐸。舊普利寺有鐘,傍晚風(fēng)起鐘鳴,故有“普利晚鐘”之稱。 【扁鵲廟】 在河北內(nèi)丘縣城西30公里神頭山麓。創(chuàng)立于漢,擴(kuò)建于唐,宋代加封扁鵲為伸應(yīng)王,再次增修主殿和廂房?,F(xiàn)存的三座大殿和兩廊,為元代建筑,宏偉壯觀。廟內(nèi)古樹參天,并有宋、元、明、清各代碑刻三十余通。其中元初太保劉秉忠所書《神應(yīng)扁鵲王廟記》碑,文精字美,堪稱佳品。廟后有扁鵲墓,還有傳為扁鵲與虢國太子采藥、治病的太子巖和洗腸溝。 【澧水石橋碑】 在河北南和縣城北2公里東韓村。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刻立,原在東岳祠內(nèi)。碑高2米,寬0.92米,龜?shù)?,碑額為半圓形,上刻四龍圖案,中為篆書陽文“大隋洺州南和縣渲水石橋碑記”。正面碑記為隸書陰文,內(nèi)容概述隋代澧水河泛濫變遷和民眾修橋以濟(jì)交通的事實(shí),考證甚詳,筆法工整,遒勁厚樸。碑陰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南和縣縣令易宗周題隋碑詩一首,碑額有易宗周之子篆書附識,稱此碑“文字雄壯而隸書精妙,尤可師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