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蹤凡 摘要:漢賦評點在明末萬歷崇禎年間迅速興起,它們存在于《文選》評點、史書評點或者專門的辭賦評點著作中。這些評點文字或交代作賦背景和緣由,或進行文字??迸c語詞考釋,或品賞佳句雋語,或挖掘賦意賦境,或分析藝術(shù)結(jié)構(gòu),或揭示賦作風格并給予文學史定位??傮w上看,這些評點內(nèi)容豐富,形式靈活,語言精練,意味雋永,有效地促進了漢賦在明末文人中的普及與傳播,對清代的詩文評點和文學研究有很大影響。 中國論文網(wǎng) http://www./4/view-4071117.htm 關(guān)鍵詞:漢賦;評點;明代;孫鑛;影響 中圖分類號:I207.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3)03—0158—08 文學評點也叫評點文學,是一種文學批評與文學作品同時出現(xiàn)、互相配合的文學形態(tài)。成功的文學評點能夠?qū)ψx者的閱讀接受進行有效的提示和引導,從而提高閱讀者的閱讀效果和文學品位。中國古代的文學評點源于唐朝,形成于宋代,降至明朝末年而臻于全盛,出現(xiàn)了李贄、湯顯祖、馮夢龍、孫鑛、袁宏道、陳仁錫等一系列評點大家?!皬娜f歷中期到明末這一段時期,幾乎所有的一些有知名度的作家都有評點文學方面的著作,即使是一些不知名的作家或身居高位的顯赫人物,也熱衷此道。”①受此風影響,漢賦評點也在明末迅速興起,并取得了突出成績,為漢賦研究史增添了一朵奇葩。 一 明代末年的漢賦評點,主要有以下三種存在方式:第一種是依賴《文選》評點而存在,如孫鑛評點、閔齊華注釋《文選》30卷,鄒思明刪評《文選尤》14卷,郭正域《選賦》6卷等,在評注《文選》詩文時對所收錄的漢賦名篇也進行深入研究并精心批注,價值較高;第二種則依附史書評點而產(chǎn)生,如凌稚隆《史記評林》130卷、《漢書評林》100卷就評點了兩部史書所載錄的漢賦作品;第三種是專門的辭賦評點,如俞王言《辭賦標義》18卷,袁宏道、王三余《精鐫古今麗賦》10卷,陳山毓《賦略》56卷等,編者亦評點了其中所收之漢賦。下面即以時間為序,略作介紹。 ?。ㄒ唬妒酚浽u林》130卷、《漢書評林》100卷,明凌稚隆編,明萬歷初年刻本。凌稚隆,字以棟,號磊泉,浙江烏程(今浙江湖州)人,萬歷時貢生,著名學者、出版家凌濛初(1580—1644)之父。著有《春秋左傳評注測義》70卷、《五車韻瑞》160卷、《名公翰藻》52卷,此外尚編刻《史記評林》、《漢書評林》、《史記纂》、《萬姓類苑》、《文林綺繡》等。其中萬歷五年(1577)所刻《史記評林》130卷,對《史記》所載錄的賈誼、司馬相如兩家6篇賦進行評點,鐫于眉欄,主要是征引倪思、尤瑛、王鏊、高儀、余有丁、楊慎、馬汝驥、董份等十余人言論,亦偶有個人按語評斷。李光縉對此書有增補,增補本刻于萬歷中葉,現(xiàn)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萬歷十一年(1583)所刻《漢書評林》100卷,評點賈誼、司馬相。 (二)《文選纂注》系列評本,張鳳翼注,書商匯評,明萬歷年間刻本。長洲人張鳳翼所撰《文選纂注》12卷,初刻于萬歷八年(1580),頗受讀者歡迎。建陽書商余碧泉于萬歷十年(1582)重刻此書時,于書眉鐫刻大量評點,大都是假托名人的言論。萬歷二十四年(1596),余碧泉又刻《文選纂注評苑》。此后還出現(xiàn)了題為鄭維岳增補、李光縉評釋的《鼎雕增補單篇評釋昭明文選》,標名惲紹龍輯評的《文選纂注評林》,其實皆由余碧泉刻本衍生而來,眉端所鐫評語亦與余刻本多有重復,它們共同形成了《文選纂注》系列評本。這些由書商炮制出來的《文選》評本,盡管“滲透著濃烈的商業(yè)氣息,內(nèi)容大多乏善可陳”,但是,其“隨感而發(fā)的鑒賞評析類評語又對后世的文人型評本有一定啟發(fā)意義”②,也可見出商業(yè)操作對漢賦評點的有力推動。 ?。ㄈ掇o賦標義》18卷,題“海陽俞王言皋如標義,金溥次公參訂”,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休寧金氏渾樸居刻本。俞王言,字皋如,明徽州府休寧縣(古稱海陽,今屬安徽?。┤耍蠹s出生于明末嘉靖年間,活動于萬歷年間。其《辭賦標義》18卷,是一部較早的以評點辭賦為主的專體文學總集。該書辭、賦并選,其中卷一至卷六選楚辭;卷七至卷十七編選漢魏六朝賦,皆是以賦名篇的作品;卷十八選錄不以賦名篇而近乎賦者,藉以考察賦體之旁衍。主次分明,源流判然,處理十分妥當。該書共選漢賦36篇,對抒情賦尤其青睞。《辭賦標義》的排印格式比較特殊:寬行與窄行并行排列,寬行以大字刻印賦之正文,右側(cè)窄行則以小字刻印注釋。正文與注釋隨處可以對照,這樣既不妨礙文氣的貫通,又有必要的釋語以解決語言疑竇,設計頗為巧妙。偶有較長的注釋則刻于天頭,但比章段分析低一格,以示區(qū)別。正如該書《凡例》所云:“將字句之義標訓在旁,章段之義標訓在上。其有事多,旁不能盡者,亦間標列上方,取低一字為別,仍分句讀斷裁。”這種“標義”的格式在漢賦評點史上尚屬首見,應是俞氏獨創(chuàng)。 (四)《賦海補遺》28卷、附錄2卷,題“沛國子威劉鳳、嘉禾周履靖、四明緯真屠隆同輯”,明金陵書林葉如春刻本。據(jù)陳懿典《賦海補遺序》、卷一周履靖自序、卷三十《螺冠子自敘》,該書實為履靖本人所輯,劉鳳、屠隆皆掛名耳。周履靖(1542—1632),字逸之,自號螺冠子,又自號梅顛道人,秀水(今浙江嘉興)人。一生不仕,著述甚豐,凡60余種,后來匯為《夷門廣牘》126卷。《賦海補遺》是辭賦編錄史上的一部奇作。本書除收錄唐以前賦作272篇外,另有周履靖自己創(chuàng)作的615篇,總數(shù)凡887篇。按其內(nèi)容分為天文、時令、節(jié)序、地理等,共23部,類別及排序均近似《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類書。該書選錄漢賦19家,33篇。周氏對所選各賦概不加注,只是偶有解題,亦僅僅引述史書,交代創(chuàng)作背景而已。周氏選錄蔡邕(5篇)、曹大家(4篇)之賦最多,且有簡要評論,可見其稱賞之意。 (五)《賦珍》8卷,題“芝山施重光慶征甫撰”,明萬歷間刻本。施重光,字慶征,代州振武衛(wèi)(今山西代縣)人,萬歷二十九年(1601)進士。曾官刑部郎中,以剛直罷歸。《賦珍》一書,可能是其在任職刑部時編纂刊刻的。③《賦珍》選錄戰(zhàn)國以至明代的賦作及相關(guān)資料,大致按天地、山川、典禮、文藝、宮殿、衣飾、田獵、鳥獸的順序編排,明顯吸收了唐以來類書的分類編輯的觀念。其中選漢賦21家,26篇,雜見于各卷之中。對于所選各賦,《賦珍》一概不作語詞訓釋,只是偶有題注,個別賦作有眉批。該書附錄資料較多,對初學者甚有幫助。 ?。秾O月峰先生評文選》30卷,明孫鑛評,烏程閔齊華瀹注,明天啟二年(1622)烏程閔氏刻本。④孫月峰(1542—1613),名鑛,字文融,號月峰,明浙江余姚人。萬歷二年(1574)會試第一。累進兵部侍郎,加右都御史,后遷南京兵部尚書。有《孫月峰全集》、《今文選》等。閔齊華曾著《文選瀹注》30卷,刊刻時將前輩學者孫鑛的批點鐫于上方,為該書增添了不少亮色。孫鑛共批點漢賦29篇,既有宏觀研究,也有微觀探討探析,體例嚴謹,觀點精湛,代表了明代漢賦批點的最高成就。 (七)《文選尤》14卷,明鄒思明刪評,明天啟二年(1622)三色套印本。⑤鄒思明,字見吾,歸安(今浙江湖州)人。據(jù)朱國禎《鐫文選尤敘》,在此書刊刻之年(1622)鄒思明已“逾八十”,則其生年當在1541年左右,卒年當在1630年左右?!段倪x尤》選取《文選》中“意致委婉,詞氣淵含,才情奇宕”的篇章,分別施以圈點批評,但不加注釋。該書凡例第一條即云:“凡閱古文,須先得其意義,而字句之解次之。”可見其對賦義的重視遠遠高于字詞訓詁。鄒氏批點以朱、綠、墨三色為之,“總評分脈則用朱,細評探意則用綠,釋音義、解文辭、考古典則用墨”,色澤鮮艷,眉目清晰,頗見設計之妙。《文選》原書收漢賦29篇,鄒氏選取18篇加以評點。在賦的正文中,鄒氏為生僻字注音,并施以朱。 筆圈點,揭示其句讀及佳句。其用力最多處,在于天頭眉批與賦末總評。惟對所選各賦多有刪削,損壞作品原貌,殊不足取。 (八)《選賦》6卷,附《名人世次爵里》1卷,題“梁蕭統(tǒng)輯,明郭正域批點”,明末凌氏鳳笙閣刻朱墨套印本。郭正域(1554—1612),字美命,湖廣江夏(今武漢市江夏區(qū))人,萬歷十一年(1583)進士。正域博通典籍,曾為明光宗講官,累遷至禮部侍郎,后以“妖書”事被免官,卒于家。郭正域評點《文選》所收賦作凡56篇,其中漢賦23篇。郭氏小于孫鑛12歲,其對漢賦的批語不及孫氏精湛。書中征引楊慎之語較多,而個人論述較少,并且以語詞考辨為重點,而很少進行結(jié)構(gòu)層次的分析。但在有限的個人評論中,也可見其對某些賦家個人特點的把握。 (九)《精鐫古今麗賦》8卷,明袁宏道輯,王三余補,明崇禎四年(1631)固陵王氏刻本。⑥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號石公,荊州府公安縣(今屬湖北)人。明萬歷二十年(1592)進士,官至吏部郎中,與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并稱“公安三袁”。他在文學上反對復古,主張抒寫性靈,號為“公安體”;著有《袁中郎集》、《瓶花齋雜錄》等。王三余,固陵(今杭州市蕭山區(qū))人,生平不詳,大約活動于明末萬歷崇禎年間?!毒澒沤覃愘x》收錄先秦至明代賦147家231篇,按其內(nèi)容劃分為天象、地理、歲時、宮殿等17類,依次編排。該書最大的特色是,編者對所選之賦大都進行批點,鐫于各賦之末。這些批點或出自袁宏道之手,或出于王三余的增補,質(zhì)量并不統(tǒng)一。但這種對歷代賦進行系統(tǒng)評論與研究的做法,在整個明代是難得一見的。該書所選漢賦僅有19篇,不過每篇都有批點。 (十)《賦略》34卷、《緒言》1卷、《列傳》1卷、《外篇》20卷,明陳山毓輯,明崇禎七年(1634)陳氏刻本。陳山毓,字賁聞,明浙江嘉善人,萬歷四十六年(1618)解元。為人敦倫好善,恬懷雅度,善騷賦,為世所宗,著有《靖質(zhì)居士文集》?!顿x略》陳氏自序作于萬歷四十六年(1618),大概是《賦略》成書之年?!顿x略》不是普通的賦選,而是一部將選賦、論賦與輯錄賦學資料相結(jié)合的賦學專著。該書卷首有陳山毓《賦略序》,其實是一篇精粹的賦學論文。接下有《緒言》1卷,輯錄歷代賦論資料;又有《列傳》1卷,專門輯錄歷代賦家的傳記資料?!顿x略》選賦始于先秦,迄于“國朝”(即明代),但不選宋金元三代之賦(外篇補蘇軾賦1篇),可見出編者的傾向。該書正篇選漢賦32篇,外篇選12篇,合計44篇。對于所選各賦,陳氏概未加注,只是在句旁用丶或○的符號揭示句讀,或提示妙句。天頭有注音和眉批。 (十一)《文選》12卷,《音注》12卷,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吳近仁刻本,有明瞿式耜墨筆批點。⑦瞿式耜(1590—1650),字起田,號稼軒,明蘇州常熟人,萬歷四十四年(1616)進士,崇禎初擢戶科給事中,后謫居于家。瞿氏晚年參加明末清初的抗清斗爭,后戰(zhàn)死在桂林。著有《媿林漫錄》、《云濤集》、《松瓦集》。據(jù)該書瞿昌文跋,瞿式耜自崇禎壬申(1632)始披閱《文選》,“加墨未竟,跋涉公車,自行篋已去,故未署名”??梢婗呐饔诿髂┣宄鯌?zhàn)亂之中,故未能批完全書。式耜犧牲后,瞿批《文選》幸為有心人收藏,后轉(zhuǎn)交給其孫瞿昌文,方得見知于世人。吳氏刊刻之《文選》,先有音注4卷,再有正文4卷,互相對應,交錯刻印。各賦只錄正文,沒有題解和作家小傳。天頭有瞿式耜墨筆批點,多引述前人之見,但也偶有個人觀點。總的看來因襲多,創(chuàng)見少,價值不及孫批。 二 明代的漢賦評點,既有圈點,也有評論,既有眉批、尾評,也有旁批、夾批,既有單色鐫評,也有朱筆評點、多色套印,少則三五字,多則百余字,形式十分靈活。從內(nèi)容上考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交代作賦背景和緣由。如鄒思明《文選尤》卷一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天頭綠批云:“延壽父逸,欲作《靈光殿賦》,命延壽往圖其狀。延壽因韻之以獻。逸曰:‘吾無以加也?!瘯r蔡邕亦有此作,十年不成,見此賦,遂隱而不出?!雹噙@里交代王延壽作賦的緣由以及王逸、蔡邕對此賦的態(tài)度,可見此賦之成功。也有將作賦背景置于賦末者,如在揚雄《甘泉賦》之末,鄒氏朱批先對此賦作總體評價,然后節(jié)錄《漢書》本傳之語,交代甘泉宮的建造情況及趙昭儀隨從成帝出行之事,從而揭示揚雄作賦的真實動機。又如陳山毓《賦略》卷五漢武帝《悼李夫人賦》題下注云:“《漢書》:李夫人蚤卒,上憐閔焉,自為作賦,以傷悼夫人也?!雹峋砭虐啾搿侗闭髻x》題下注云:“《文選注》:更始時,彪避難涼州,發(fā)長安,至安定,作《北征賦》?!雹獯祟惻c大都引用史傳記載或者前人注釋,雖無個人創(chuàng)見,但對于讀賦者自是不可缺少的資料。 ?。ǘ┪淖中?迸c語詞考釋。如《孫月峰先生評文選》卷七司馬相如《長門賦》眉批云:“善煥爛句作爛耀,耀以成光?!薄拔宄既魵q下無兮字。五臣自悲下有傷字?!苯沂镜妆九c李善本、五臣本的文字差異,讓讀者自作取舍。又如《賦略·外篇》卷二枚乘《梁王菟園賦》眉批:“發(fā)同。擯顰同。”揚雄《蜀都賦》眉批:“何音呵。機,居里反。貕音巨奚。夷,呼圭反?!北举x“苴竹浮,流龜磧,竹石蝎相救”句眉批:“一作龜鱉磧石。竹石二字,當合作若?!庇衷撡x眉批:“卉,古草字。荀筍同。”或注音,或析字,或校勘,對于初學者甚有幫助。又如《辭賦標義》卷十五司馬相如《哀二世賦》“陂陁”一詞旁批:“高長貌”,“嵯峨”一詞旁批:“高貌”,用語十分精練。該書卷十一《上林賦》“明月珠子,的皪江靡”句旁批:“言月珠生于江中,其光耀乃照于江邊靡迤之處?!贝颂幨柰ň湟?,而“的皪”、“江靡”的訓釋亦暗含其中。又《文選尤》卷三司馬相如《子虛賦》“其上則有鹓雛孔鸞,騰遠射干”諸句眉批云:“此射干與前不同,前乃藥草,此與騰遠皆猿類善緣木者。”原來《子虛賦》中“射干”凡兩見,鄒氏指出:前面“芷若射干”的“射干”為藥草,此處“騰遠射干”的“射干”為緣木之獸,所言甚當。又卷九《難蜀父老》“躬腠胝無胈,膚不生毛”諸語眉批云:“腠,皮也;胝,繭也;胈,股肉也。二句總言艱苦之甚。數(shù)語有雕鸮沖霄之勢?!庇謱⑨屧~、解句與品鑒相結(jié)合??梢姡f字詮音與訓釋語詞,其最終目的還是掃除理解上的障礙,進而服務于讀者的品讀與鑒賞。 ?。ㄈ┢焚p佳句雋語。對于賦中佳句雋語,評點者往往施以圈點,以醒眼目。例如《賦略》卷六司馬相如《子虛賦》“下靡蘭蕙,上拂羽蓋”諸句右側(cè)加圈,“摐金鼔,吹鳴籟,榜人歌,聲流喝”一段右側(cè)加圈,“東渚巨海,南有瑯邪,觀乎成山,射乎之罘”一段右側(cè)加點,等等。雖然只有圈點,不著一字,但卻能提示讀者反復誦讀,品味其中用語之妙。也有將圈點與評語相配合的情況。例如《賦略》卷五枚乘《七發(fā)》“發(fā)乎或圍之津涯,荄軫谷分……直使人踣焉”一大段加圈,眉批云:“真如云蒸霞蔚。”卷十三禰衡《鸚鵡賦》“爾乃歸窮委命,離群喪侶……故每言而稱斯”一段右側(cè)加點,眉批云:“寄意申情,頗切悲嘆?!薄段倪x尤》卷二司馬相如《子虛賦》“倏眒倩浰,雷動猋至,星流霆擊”一段加圈,眉批云:“形容疾馳獲獸光景,雄矯古健?!薄澳擞玖χ芦@,以娛左右”一段加圈,眉批云:“得此一段,便覺優(yōu)裕正大,又覺通篇語脈皆靈?!痹u語極簡,但可見稱賞之意。值得一提的是孫鑛,他的批語往往高屋建瓴,視野開闊,并且深邃細密,耐人尋味,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啟發(fā)性。例如司馬相如《子虛賦》“且齊東陼巨海,南有瑯邪”一段孫鑛眉批云:“稱齊無多語,然宏壯無不盡,煞有吞云夢之勢?!睖蚀_地概括出烏有先生之言以少總多、氣勢逼人的特點。又張衡《東京賦》開頭“安處先生于是似不能言”一段孫鑛眉批云:“此等詰折議論處,態(tài)極濃,語絕腴,力最勁,打成一片,可謂百煉精鋼,玩之久,意趣愈長。古來文字,惟《檀弓》、左氏有此境,但彼簡此繁。”將安處先生與憑虛公子的這段爭論與《禮記·檀弓》和《春秋左氏傳》相比較,不難看出其視野之開闊,體味之深刻,以及以經(jīng)學視角審視、研究漢賦的努力。 ?。ㄋ模┩诰蛸x中蘊含的情感和思想。如俞王言《辭賦標義》卷十四司馬相如《長門賦》眉批云:“日望不至,繼之以夜,故托鳴琴以寄哀。○哀怨而寢,又托夢以寄情?!饓粲X而懷君之情愈不能忘?!睍r光荏苒,真情依舊,陳皇后無限的寂寞、無窮的哀怨以及對于漢武帝的苦苦期盼,都通過俞王言細膩的剖析而展示了出來。又該書卷十一司馬相如《大人賦》賦末眉批云:“西至昆侖山,入帝宮,見西王母。又以西方仙人穴處,不足慕,復遠游北方。○既至北極,遺侍從而獨升,始覺天地不能拘。此大人之仙,非穴處者比。然實以絕視聽、乘虛無得之。時武帝多欲好仙,故以此諷?!贝笕酥慑羞b世外,無拘無束,良可傾慕;但相如指出:只有摒棄人間的一切欲望,“絕視聽、乘虛無”,才能進入這種境界。現(xiàn)實中的漢武帝卻窮奢極欲,實行“多欲政治”,以此求仙,無異于緣木求魚。俞氏在此分析司馬相如賦向武帝委婉致諫的良苦用心,體會頗深。 又袁宏道、王三余《精鐫古今麗賦》卷三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尾評云:“先敘漢,次敘魯之封于漢,而次及靈光,甚中條理。中間鋪張偉麗,宛如在目。而‘星宿’、‘坤靈’等語,的是帝王家氣象,不則一紈綺麗靡之居而已。識高筆偉?!边@段話在梳理層次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魯靈光殿區(qū)別于一般華麗宮殿的關(guān)鍵,就在于它的高貴典雅和皇家氣派。所謂“星宿”,指的是賦中“乃立靈光之秘殿,配紫微而為輔。承明堂于少陽,昭列顯于奎之分野”一段;所謂“坤靈”,指的是賦中“據(jù)坤靈之寶勢,承蒼昊之純殷。包陰陽之變化,含元氣之煙煴”一段。陪伴紫微,上應奎星,含天地之氣,與陰陽協(xié)和,這些描寫使得魯靈光殿籠罩著一種神秘的氣氛和神圣的光環(huán),也照應了賦序中“豈非神明依憑支持,以保漢室者也”的推測。此賦之所以受到歷代文人推崇,不僅在于其描寫精工,更在于其蘊含的這種神秘思想。 ?。ㄎ澹┓治鲎髌匪囆g(shù)結(jié)構(gòu)與創(chuàng)作手法。這是文學批點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如《子虛賦》“臣聞楚有七澤”一段,《辭賦標義》卷十一所作眉批云:“詳云夢之景……其山高拔……其土珍寶……其石珠玉……其東物產(chǎn)……其南物產(chǎn)……其西物產(chǎn)……其北物產(chǎn)……”《孫月峰先生評文選》卷四眉批云:“中、東、西、南、北,分五大綱,內(nèi)又分細目?!鸫硕蝺?nèi)有山,內(nèi)又有土,有石,布置法亦略似從《七發(fā)》來?!饢|:此段內(nèi)有圃,圃有香草?!鹉希捍硕蝺?nèi)有原澤,又分高燥、卑濕,生諸草蓮藕等?!鹞鳎捍硕蝺?nèi)有泉池,池有蓮菱、石沙、水族?!鸨保捍硕蝺?nèi)有水果,果上下有鳥獸?!?nbsp; 俞王言、孫鑛都在分析賦之結(jié)構(gòu)層次,而孫批尤為細密。讀者只消將這些批語與賦文互相參照,就不難理解賦中鋪敘的主要物產(chǎn),也不難掌握司馬相如賦“中東西南北”分而言之的圖案化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這種富有針對性的批注,遠非一般泛論之語所可比擬?!安贾梅ㄒ嗦詮摹镀甙l(fā)》來”的點化,又使總批中“模范亦自《高唐》《七發(fā)》諸篇來”一語落到了實處。又如《文選尤》卷二司馬相如《上林賦》眉批有“此言八川鱗類之盛”、“此言珍奇之產(chǎn)于水者”、“此言水中羽族之自樂”、“此言群山注壑,見水中山勢之奇”一類的批語,實際上是撮述各個語段的大意,對讀者閱讀理解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又如本書卷六《七發(fā)》眉批云:“此發(fā)之以鼓琴”、“此發(fā)之以美味”、“此發(fā)之以車馬”、“此發(fā)之以燕樂”、“此發(fā)之以田獵”、“此發(fā)之以觀濤”、“此發(fā)之以大道”——概括吳客啟發(fā)楚太子的七種基本方式,實際上已理清了全賦的脈絡,也扣住了賦題。又《文選纂注評林》張衡《南都賦》文首眉批云:“劉辰翁曰:先總地勢,而后及寶利珍怪、丘山、川瀆、陂澤,文有次第。”《精鐫古今麗賦》卷八王褒《洞簫賦》尾評:“始序簫之所生,并其所感;繼以制簫人之精妙;后形容其聲之所似,稱其應化之廣;末言其感化之異;而于亂中歸于圣化,可為曲自無遺?!蓖ㄟ^對賦作內(nèi)在層次的梳理,起到了引導閱讀、幫助理解賦意的作用。 對于漢賦的創(chuàng)作手法,評點家也不失時機地予以揭示。如凌稚隆《史記評林》卷一百一十七《司馬相如列傳》所載《上林賦》“左蒼梧,右西極”一段眉批:“余有丁曰:‘按,無是公雖言上林,而所敘輿圖品物,乃網(wǎng)羅四海。蓋天子以天下為家,故侈言之若此。后人乃以盧橘等訾議之,拘矣’。○楊慎曰:‘左蒼梧,右西極,其誕著矣。丹水紫淵,若有若無,雜以霸滻涇渭酆鄗其間,使虛實相半,聽者眩耳。’○按:此言上林之大?!?nbsp; 對于漢賦中的虛構(gòu)、夸張等藝術(shù)手法,許多學者不能理解,司馬遷、揚雄、王充、班固、左思等都曾提出過批評。《史記評林》征引余有丁、楊慎的評論,指出《上林賦》“網(wǎng)羅四?!?、“虛實相半”的藝術(shù)構(gòu)思以及“若有若無”、“聽者眩耳”的審美效果,并且認為“天子以四海為家”乃是這一藝術(shù)手法產(chǎn)生的根源,頗有說服力。 (六)揭示賦作風格并給予文學史定位。幾乎所有的評點學著作,都試圖以精妙洗練之語揭示所評作品之風格。明代賦評家亦然。如周履靖《賦海補遺》卷二八評孔臧《蓼蟲賦》云:“是賦令人百讀不厭。文古而質(zhì),法語之言如此。”卷十評蔡邕《檢逸賦》云:“儷情镕出,豈非風人作賦之體乎?”《賦略》卷九馮衍《顯志賦》眉批云:“抗臟之氣可挹?!本硎艽蠹摇稏|征賦》眉批云:“盡溫雅纏綿,特未免傷閨弱之氣耳?!庇谜Z無多,而準確恰當?shù)馗爬ǔ龈髻x的風格特征?!秾O月峰先生評文選》運用對比手法,在比較中巧妙地揭示不同作品的藝術(shù)風格,尤多精當之見:“枚乘《七發(fā)》:亦是楚騷流派。分條侈說,全祖《招魂》,然筆力卻蒼勁,自是西京格調(diào)。其馳騁處,真有捕龍蛇、搏虎豹之勢,允為千古佳作?!彼抉R相如《子虛賦》:“規(guī)模亦自《高唐》《七發(fā)》諸篇來。然彼乃造端,此則極思,馳騁錘煉,窮狀物之妙,盡摛詞之致,既宏富又精刻,卓為千古絕技?!卑喙獭段鞫假x》:“祖《子虛》《上林》,少加充拓。比之子云,精刻少遜,然骨法遒緊,猶有古樸氣,局段自高。后來平子、太沖,雖競出工麗,恐無此筆力?!?nbsp; 孫氏對《七發(fā)》《子虛》《西都》評價甚高,但這種評價的基礎是論者對三賦之藝術(shù)風格的準確把握。如稱《七發(fā)》“分條侈說”,筆力蒼勁,氣勢奔涌;《子虛》“窮狀物之妙,盡摛詞之致”;《西都》“精刻少遜”于子云,然古樸遒勁,格局自高,都切合三賦自身的特色。此外,孫氏還將三賦同其他不同時代類似題材的辭賦作品進行比較,不僅考察它們之間的承繼淵源關(guān)系,還能凸顯三賦的藝術(shù)成就,并進行辭賦史的定位。在《上林賦》的眉批中,孫氏又稱:“《子虛》已不遺余力,此篇復欲出其上……然宏肆有之,精工終讓《子虛》”,又將相如二賦(實為一賦的前后兩部分)進行比照,體察其中的細微差別。大抵文貴首創(chuàng)而弊于模擬,同題創(chuàng)作之賦,即便擬作之內(nèi)容更充實,文筆更精美,技法更純熟,也往往在情韻氣勢上較之原創(chuàng)作品稍遜一籌。相如之《上林》難以超越《子虛》,張衡之《兩京》亦難以逾越班固《兩都》:“孟堅《兩都》正行,平子復構(gòu)此,明是欲出其上。逐句琢磨,逐節(jié)鍛煉,比孟堅較深沉,是子云一派格調(diào)。中間佳處甚多,第微傷煩,便覺神氣不貫。”孫鑛的感覺是很準確的,辭藻的堆砌、篇幅的擴張與文化含量的增加,往往是以文氣的削弱與藝術(shù)感染力的降低為代價的。 值得注意的是,郭正域《選賦》的評點成就不及孫鑛,但也使用了比較解讀法。如評司馬相如《子虛賦》:“逞奇斗麗,遂為賦家濫觴。然譬之徒牢,自有神力。諸家費盡氣力,終難湊泊到?!睆埡狻段骶┵x》:“用修云:平子《二京》,時作奇語,其自然處固遜孟堅?!段骶分潍C、角抵,鋪敘獨多;《東京》漫及大儺,無關(guān)巨典。末復竭而復揚,令人意先盡矣。”王延壽《魯靈光殿賦》:“瑰瑋龐鴻,可敵《甘泉》之作,宜中郎卻步也?!?nbsp; 許多評論家都試圖對古人評長論短,較其優(yōu)劣,其實是無謂之舉。但倘若能在此種努力中看準了各家的獨特之處,并且為后人樹一標桿,則為有益。郭氏在評點之中,指出相如賦“自有神力”,張衡賦“時作奇語”,延壽賦“瑰瑋龐鴻”,則扣住了各家賦的風格特點,甚有見地。 陳山毓《賦略》亦然。如評王褒《洞簫賦》:“原本《七發(fā)》而宏衍之,輾轉(zhuǎn)效顰,遂成可厭。子淵為文,方漢盛時,輒有六朝萎薾之氣,其于賦亦然,是亦文章一大升降也?!卑啾搿侗闭髻x》:“文溫以麗,意悲而遠,斯賦有焉。后之紀行者,大率祖此?!睆埡狻端夹x》:“規(guī)摩《騷經(jīng)》,旁及《幽通》,頗精工博大,恨未能出新意耳。”陳氏頗具史的眼光,他在準確把握各家賦藝術(shù)風格的基礎上,還將其置于辭賦發(fā)展的歷史鏈條中,考察同一題材的淵源傳承情況,并表達了對因襲模仿、體氣萎靡之賦風的厭倦。明代辭賦創(chuàng)作承元之緒,祖騷宗漢,以復古為尚,才高者尚能翻新,才低者弊于模擬。如《賦海補遺》編者周履靖長于“倚韻追和”,其和賦多達270首,不惟賦題、篇幅與前人之作完全相同,連韻腳字也無毫厘之差,真可謂“屋下架屋,章摹句寫”(宋洪邁語)了。陳山毓的漢賦評點,貶抑效顰,追求創(chuàng)新,這對于糾正明人模仿追和的風氣,引導明賦創(chuàng)作朝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無疑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三 不同于詩文創(chuàng)作和學術(shù)論文,批點文字常常書于天頭、地腳或者字里行間,空間有限,因而往往言簡意賅,精粹優(yōu)美,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和無限的張力。此外,評點者還有借此以馳騁才情、展示辭藻的動機,所以在表達學術(shù)觀點的同時,也常常流露出個人的人生感悟和情志懷抱。如《精鐫古今麗賦》卷七司馬遷《悲士不遇賦》尾評:“卞和之泣,良有以也;子美之厄,豈無才哉!”在此,評者以悲惋哀傷的語氣,將司馬遷的不幸命運與卞和、杜甫的遭遇聯(lián)系起來,所謂“不平則鳴”的道理,自然蘊含其中。卷八馬融《長笛賦》尾評:“洛陽客不遇季長,雖有《氣出》《精列》,必不見知。蓋惟精于音,而后能審音。世之抱絕技而獨立無知者,可勝悼哉!”從洛陽客生發(fā)開去,對于世上諸多懷才不遇者寄予深切的同情。評點中還常?;们叭嗽娋?,以抒發(fā)個人情懷。如《賦珍》卷四賈誼《虡賦》眉批:“縆瑟兮交鼓,簫鐘兮瑤簴。鳴龠兮吹竽,展詩兮會舞?!边@里援用《楚辭·東君》的詩句,與賦文相互輝映。而《文選尤》卷三司馬相如《長門賦》尾評云:“寂寥傷楚奏,凄斷泣秦聲。恨留山鳥啼,百卉之春紅。愁寄隴云鎖,四天之暮碧?!边@里又拼接唐人駱賓王《在江南贈宋五之問》和黃滔《館娃宮賦》的句子,藉以烘托感傷的氣氛和凄婉悲涼的意境。 此外,由于受詩詞評點和小說評點的影響,漢賦評點者在追求典雅凝練、炫耀華美辭藻的同時,還進行了一些理論上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例如孫鑛評點漢賦,崇尚風骨格調(diào),引進神、氣、色、味等文學批評觀念,頗有新意。他稱《兩都賦序》“序文語極淡,然絕有真味”,稱《西京賦》“神氣不貫”,《東京賦》“煞有濃色”,稱《長楊賦》仿《難蜀父老》,與之“形神俱是”,《歸田賦》“無深味濃色,殊覺寂寥”,稱《長門賦》“風骨蒼勁,意趣閑逸”,《洞簫賦》“鍛煉之力未至,唯以氣勝”等等,所論未必全都準確,但的確反映了孫鑛較高的藝術(shù)品鑒能力以及將詩學、詞學理論觀念引進漢賦研究的可貴探索。 明代之前的漢賦評論,常常散見于子史雜著和總集別集之中。如《史記》、《漢書》、《法言》、《學林》等對漢賦名篇的分析,班固《兩都賦序》、劉勰《文心雕龍》、祝堯《古賦辨體》等對賦史的梳理以及對某些賦篇的解題,等等。但這些評論或者將漢賦作為闡發(fā)某種學術(shù)觀點的依據(jù),或者針對全賦而作宏觀概括與總體評價,鮮有對字詞句段的詳盡分析與說明。明代的漢賦評點,或交代作賦背景和緣由,或進行文字??迸c語詞考釋,或品賞佳句雋語,或挖掘賦意賦境,或分析藝術(shù)結(jié)構(gòu),或揭示賦作風格并給予文學史定位,既有微觀分析,又有理論概括,形式靈活,不拘一格,無論是內(nèi)容的系統(tǒng)性、全面性還是觀點的新穎和深刻,都對此前的漢賦研究有新的突破。并且,這些文字大多依附《文選》評點、史書評點或辭賦總集而存在,書商為了經(jīng)濟效益,匯集了不少名家評論,有時甚至親自動筆,敷衍文字。例如余碧泉刊刻《文選纂注》一書,書眉鐫有劉辰翁、王守仁、李夢陽、何孟春、何景明、楊慎、唐順之、李攀龍、王維楨、王世貞等人評語,但粗制濫造,內(nèi)容淺薄,估計有不少文字是書商延請下層文人所為,而假托名人,以促進銷售。烏程閔氏在刊刻《文選瀹注》時,將前輩學者孫鑛的評點鐫于書眉,實欲藉名人以壯聲勢,而由于孫批的精審和閔刻的嚴謹,該書行銷甚廣,其影響力遠遠超過余刻本,是文人成果與商人運作相結(jié)合的成功范例。書商的這些促銷行動,盡管以牟利為目的,但在客觀上也對初學者閱讀、理解漢賦有所幫助,使讀者執(zhí)此一本,仿佛聆聽某一(或多位)專家講解,于賦文層次及主旨大意,乃至用語遣詞之妙,皆能了然于心。反復揣摩,自能提高閱讀水平和鑒賞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漢賦作品的傳播和普及,使其成為不可撼動的文學經(jīng)典。 明代的漢賦評點,具有崛起迅猛、內(nèi)容廣博、觀點新穎、成就突出等特色,對于清代的文學評點與研究有深刻影響。清代的詩文評點,大抵步明人之踵武,去其草率,取其精細,成就更為突出。其中評點大家何焯,施評范圍涵蓋經(jīng)史子集四部,內(nèi)容豐富,觀點精湛,堪稱是古代文學評點的集大成者。其對《文選》漢賦所作點評,目光敏銳,剖析細致,精見迭出,用語凝練,但考其內(nèi)容,仍然不外乎交代作賦背景、字詞??迸c考釋等六大方面,并未超越明人之藩籬。 前已言之,分析章法、梳理脈絡是文學評點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郭正域、孫鑛、鄒思明等多用此法,何焯亦不例外。例如,《文選》張衡《西京賦》何焯眉批:“前敘山林,概言草木,為獵獸地也;此言池水,詳及魚鳥,為弋釣地也?!鹕浍C宴飲,水嬉百戲,逐層連下,皆以臺館池觀為各段之提綱?!庇谜Z無多,而脈絡井然。 又如,通過文本比較來揭示賦之題材源流及文學影響,亦為明代評點之一端,何焯對此法應用尤多。司馬相如《子虛賦》之末孫鑛評點云:“規(guī)模亦自《高唐》《七發(fā)》諸篇來。然彼乃造端,此則極思,馳騁錘煉,窮狀物之妙,盡摛詞之致,既宏富又精刻,卓為千古絕技?!焙戊桃嘣唬骸啊蹲犹摗贰渡狭帧窞樗斡竦张?,從《高唐賦》而鋪張之,加以縱橫排宕之氣,其局開張,其詞瑰麗,賦家之極軌也?!狈Q相如賦原本《高唐》而加以鋪張夸飾,為“賦家之極軌”,其論點顯然因襲孫氏,稍加潤色而已。再如孫鑛、何焯對揚雄《長楊賦》的評語:“孫月峰曰:‘是仿《難蜀父老》。不惟堂構(gòu)相同,至中間遣詞琢句,亦無不則其步趨,祖其音節(jié),可謂形神俱是。然命意卻又自不同,此所謂脫胎法。’何義門曰:‘《羽獵》擬《上林賦》,《長楊》擬《難蜀父老文》。子云本祖述相如,其奇處非相如所能籠罩,麗處似天才不逮也?!倍私哉J為揚雄此賦模擬相如《難蜀父老》,而脫胎換骨,自成佳作。可見即便是評點大家何焯,亦注意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兼收并取,融會貫通,方能臻于極致。明代漢賦評點對清代學人的影響,亦于此可見一斑。 乾隆三十七年(1772),于光華輯錄了《昭明文選集評》一書。他在《凡例》中稱:“《瀹注》所載孫月峰(鑛)先生評論,瑕瑜不掩。片言只字,無不指示,誠后學之津梁,修詞之標的也,今悉載入無遺?!逼鋵O月峰評點竟然全部抄錄(經(jīng)查核,實為十之八九),可見欽佩與推重的程度。于氏此書匯輯之評點,大都出自明清學者之手,明代以孫鑛為代表,清人則以何焯為代表,各有數(shù)千條之多,可見二人評點成就之高,影響之大。此外,于氏還選錄了明代學者郭正域、張鳳翼、陳與郊、閔齊華、鍾惺等人的評點文字,客觀上有功于這些評點成果的保存和傳播?!墩衙魑倪x集評》幾乎囊括了明清時期最為精彩的評點文字,因而成為《文選》評點史上的集成之作,乾隆之后輾轉(zhuǎn)翻刻,經(jīng)久不衰,嘉惠學人,其功至偉,影響直到今天。此后漢賦評點逐漸走向消歇,或許與孫鑛、何焯等人見解精辟、難以超越有關(guān)。史書以及辭賦總集中的漢賦評點,在清代并無重要成果,不再贅述。 需要指出的是,早期的漢賦評點與書商運作有關(guān),難免有觀點粗淺、錯訛頻出之弊。但隨著眾多文人的加盟和不懈努力,明末的漢賦評點已經(jīng)臻于成熟,并且出現(xiàn)了孫鑛這樣的評點大家。這些評點文字不僅有效地促進了漢賦在明末文人中的普及與傳播,也為今人欣賞漢賦、研究漢賦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和有益的借鑒。 注釋 ?、賹O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第107頁。②趙俊玲:《余碧泉萬歷十年刻<文選纂注>評議》,《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③詳參程章燦:《<賦珍>考論》,載程氏《賦學論叢》,中華書局,2005年,第111—142頁。④國家圖書館普通古籍閱覽室藏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287冊據(jù)廣西師范大學圖書館藏本影印,但沒有孫評,僅存閔注,甚憾。⑤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藏本?!端膸烊珪婺繀矔ぜ俊?86冊據(jù)中央民族大學藏本影印,但字小模糊,頗傷目力。⑥筆者所見為陜西省圖書館、西北大學圖書館藏本。⑦本書藏于國家圖書館善本部,孤本。⑧鄒思明:《文選尤》,明天啟二年(1622)三色套印本,卷一26a、卷一25a—25b、卷三3a、卷九17b、卷二3a、卷二4b、卷二7a—7b。⑨⑩陳山毓:《賦略》,明崇禎七年(1634)陳氏刻本,卷五17a、卷九1a、外篇卷二1a、外篇卷二15b、卷六3b—5a、卷五11a—15b、卷十三23b、卷九5a、卷十20a、卷七10a—10b、卷九1a、卷十二6a—6b。孫鑛評、閔齊華注:《孫月峰先生評文選》,明天啟二年(1622)烏程閔氏刻本,卷七2b—3b、卷四7a—8a、卷十七1a、卷四6a、卷一3a、卷四12a、卷二1a、卷六19b—26a。鄒思明:《文選尤》,卷三18b。今按:“寂寥傷楚奏,凄斷泣秦聲”,見唐駱賓王《駱丞集》卷一《在江南贈宋五之問》;“恨留山鳥啼,百卉之春紅。愁寄壟云鏁,四天之暮碧”,見唐黃滔《黃御史集》卷一《館娃宮賦》。于光華:《重訂文選集評》,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影印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刻本,第327頁。俞王言:《辭賦標義》,明萬歷二十九年(1603)刻本,卷十四32b—33a、卷十一4b—5a、卷十一7a—8b。袁宏道輯、王三余補:《精鐫古今麗賦》,明崇禎四年(1631)固陵王氏刻本,卷三4a、卷八14b、卷七15b、卷八18b。凌稚隆輯、李光縉補:《史記評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明萬歷年間刻本,第6冊第504頁。周履靖:《賦海補遺》,明金陵書林葉如春刻本,卷二十八14a。郭正域評點:《選賦》,明末凌氏鳳笙閣刻朱墨套印本,卷三1a、卷一20a、卷四9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