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蘧常(1900—1989),中國哲學史家、歷史學家、著名書法家。 字瑗仲,號明兩,別號滌如、甪里翁、玉樹堂主、欣欣老人,嘉興人,生于天津。曾任上海交通大學、光華大學(今華東師范大學)、復旦大學教授,文史哲藝俱通,著作宏富。 王蘧常以書法著名當代。從50歲左右開始,精心研究《居延漢簡》、《武威漢簡》、《敦煌漢簡》、《羅布泊漢簡》、《樓蘭魏晉竹簡》和《流沙墜簡》,注意篆、隸的內在聯(lián)系,“欲化漢簡、漢帛、漢陶于一冶”,“拓展章草之領域”。60歲后能默誦《說文》部首,并用小篆寫了六七年日記。70歲后,其章草書法已從成熟走向別樹一幟。作品曾先后到法國、日本展出。
王蘧常的章草,點畫形態(tài),方圓兼并,外方內圓,輕如游絲勾連,重如擲鐵有聲。其使轉頓挫,落落大方,無論暗揉、絞轉、突放、急斂,揮運切裁,均顯筋骨內含,線條的立體感極強,這是力求中鋒用筆的結果。至于整個字體是形態(tài)架構,基本上屬方構圖,或長方形。他有意避開崎險,以端正、方嚴、肅整來顯示章草書法的古樸美與高格調。這種雄強壯美的風格如軍營中之列兵操演,待命出征,如進行曲,旋律節(jié)奏昂揚奮發(fā),憾人心魄。王蘧常創(chuàng)作中敢于大破大立,走的是一條由無法到有法,再由有法升華到無法之路。這一升華過程,王氏用了幾十年的艱難探索。這在章草的發(fā)展史上,無疑是獨樹一幟并帶有開拓性的。識者評其章草特點:“無一筆不具古人面目,無一筆不顯自己的精神。”其章草書法藝術“博取古澤,冶之于章草之中,所作恢弘丕變,蔚為大觀”。日本書法界則更稱頌為“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推崇備至。他于80歲后為泰山、禹廟、黃鶴樓所書的匾額,獲得千萬人贊賞。特別是為杭州岳廟撰寫的抱柱長聯(lián),人譽為“神州之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