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決定未來發(fā)展的路上,在挑大學選專業(yè)上,家長是應該基于自己的經(jīng)驗多給孩子選一些利于將來提高生活水平的專業(yè),還是更該遵循孩子目前的興趣任其自由選擇發(fā)展? 從剛開始接觸高考填志愿到現(xiàn)在,一晃10年。十年中替20000多名高考考生做了1對1填志愿輔導,10年中,團隊也幾乎走遍了所有的大學,采訪了將近10萬多名大學生和大學畢業(yè)生。我們組織各個專業(yè)的學生去介紹各個專業(yè)、組織各個大學的學生去講解各個大學、我們窮盡辦法去研究哪個大學出來更受認可、哪個專業(yè)更容易取得高薪。但,真有用嗎?我們努力給考生推薦熱門專業(yè)、能賺錢的專業(yè)、輕松的專業(yè)、相對適合的專業(yè)。但究竟是否是考生真正喜歡的呢?!說實話,我們現(xiàn)在也有些迷茫了。 比如考古學,我們深知道絕大多數(shù)的考古專業(yè)學生畢業(yè)后將來會辛苦勞累甚至清貧一生。但如果學生真的確實是興趣所在呢?我們真的是否應該阻攔考生去報考? 比如理學類的專業(yè),在絕大多數(shù)人看來,這是一類需要坐冷板凳好多年,需要耐得住性子忍的了清貧的學科。在我們看來,但凡能研究的了理學類專業(yè)的學生,那腦瓜子絕對是學別的任何熱門專業(yè)都綽綽有余的,那如果一位高分考生著實很喜歡這類專業(yè),非理學專業(yè)不學,那我們是否應該繼續(xù)給他推薦一些別的諸如金融工程等將來能讓考生生活的更光鮮的專業(yè)呢?畢竟從畢業(yè)后的生活平均水平看,兩類專業(yè)差距確實太大了。 想必很多家長也會有類似的顧慮吧?家長是應該基于自己的經(jīng)驗多給孩子選一些利于將來提高生活水平的專業(yè),還是更該遵循孩子目前的興趣任其發(fā)展? 這方面,我們給不了答案,或許下邊一位考生寫的一段話能給大家稍稍一些啟發(fā),希望家長與考生在決定未來的事情上多考慮考慮。 學生大體情況:某省文科第一名,目前就讀于北大,考生堅持自己的興趣選擇了考古學,家長覺得是考生被洗腦了。 該考生是一個從小種下“考古夢”的孩子。小學時參加志愿活動在博物院擔任“小小講解員”的經(jīng)歷,使她“感受到了一種展廳和文物帶來的安寧,一種不太明亮的燈光帶來的吸引力?!备咧袝r,在北大參加考古夏令營、近距離接觸到考古學院的師生后,更是“情根深種”,連爸媽都不住感嘆,“這娃遭洗腦了!”出分后,多個學校都拿出熱門專業(yè)向她拋來橄欖枝。 但,她卻認認真真地寫了一篇文章《寫在夢想成真之際》。 文章里說, “我能隱約感覺到:除了北大我不會去讀任何的大學,除了考古我不會去讀任何的專業(yè)。 我也知道在這個時代,情懷是最容易變質(zhì)的東西。然而在我人生的前18年中,我只對考古這一樣東西癡迷過。年輕就意味著時間是最大的資本,一切不適合都還可以重新來過,何必為了莫須有的憂慮而放棄自己長久以來的夢想? 我知道人總有一天會向現(xiàn)實低頭,然而我不希望是現(xiàn)在,當我對我所愛的光芒還在燃燒時。北大是一個發(fā)掘你所愛并助你成功的地方,何不來北大,追求我一直燃燒未曾熄滅的夢?都說未名湖是個海洋,湖水深深,托起我看似脆弱的小船,引領我劈波斬浪,駛向遠方的燈塔。” 考生最終沒有聽從家長和親戚朋友等的建議,慎重且決然的按自己的想法做了選擇。或許在不少人看來,該考生能有更好的選擇,但,在她自己看來,這難道不是最好的選擇嗎?在這里我無權評價,或許另一名北大學生的話能從側面印證該考古學專業(yè)學生選擇的對錯吧。 另一位同學如是說,她說, “初印象中的燕園,雖有白墻環(huán)繞,卻無絲毫束縛之感,她接納一切異見,理解一切差別,懂得任何一個生命都有選擇的自由與權利。這就是我鐘愛北大的原因。進北大了,我也學會了要多多嘗試,找到心中所愛,然后專注追求。希望自己能在包容各類價值觀的基礎上,有所堅持,有所舍棄,對生活永遠充滿熱情” 唉,難道是我們成人被現(xiàn)實生活所羈絆,顧慮太多了?只望所有的家長與考生能基于自己的情況共同規(guī)劃未來的人生。(完) 【免費領取內(nèi)容】 各大學近三年(15,16,17年)的錄取情況,含每個大學的“錄取最低分”+“錄取最低分位次”+“考生在本科生中的比例”+“各大學錄取的難易程度”等,2018年的考生根據(jù)此表可以在短短幾分鐘內(nèi)清晰的判斷自己究竟能上哪些大學。樣本在文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