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腫瘤晚期常出現(xiàn)骨轉移,中醫(yī)古籍里并無專門的腫瘤骨轉移病名記載,其癥狀可散見于“骨瘤”“脛陰疽”“肉瘤”“石榴疽”等病,早在《五十二病方》已有骨?。ň遥┑挠涊d?!端貑枴らL刺節(jié)論》:“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華佗神醫(yī)秘傳》:“腫不變色,漫腫疼痛,堅硬如石”,《醫(yī)宗金鑒》:“骨痹,則骨重酸疼不能舉也”,均是對骨轉移腫瘤特點的描述。骨轉移日久可出現(xiàn)疼痛,其病機不外乎“不通則痛”“不榮則痛”。但其成因與發(fā)展,主要在于陽虛、痰凝兩個方面。 1 陽虛與腫瘤骨轉移 腫瘤為本虛標實之證,正虛為本,痰濁為標,而陽虛是正氣虛弱的重要因素?!鹅`樞·百病始生》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溫氣不行,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成矣”,指出腫瘤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陽氣不足,寒濕過盛?!鹅`樞·刺節(jié)真邪》篇云:“虛邪之入于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nèi)著,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有所結,深中骨,氣因于骨,骨與氣并,日以益大,則為骨瘤?!北砻髂[瘤骨轉移與陽虛陰盛、寒邪內(nèi)伏相關,陽氣虧虛,溫煦之力不足,陰寒內(nèi)生,寒邪凝聚氣血不行,留于骨骼筋脈而漸成骨腫瘤。陽損在何處,腫瘤就有可能轉移到何處,正所謂“至虛之處,正是受邪之處”。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陽化氣,陰成形”的理論?!瓣柣瘹狻保侵竿ㄟ^陽氣的蒸化運動將有形化為無形;“陰成形”,指陽化氣功能異常時,將無形積為有形。腫瘤的發(fā)生是有形蓄積的過程,即“陰成形”的過程,其原因為“陽化氣”的功能失調。當“陽化氣”出現(xiàn)異常時,氣機運行不暢,臟腑功能衰弱,無力鼓動氣血津液的運轉,氣血津液停滯不行,從而化為有形之陰邪,凝聚于體內(nèi)陽氣最為虛弱之處,發(fā)為痞塊,內(nèi)結于骨,則為骨疽。同時,機體陽氣虛弱,無力推動和溫煦生命活動的運行,氣機受阻,“虛邪之入于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nèi)著,寒勝其熱則骨痛肉枯”;氣血津液不能濡養(yǎng)筋骨,“血氣皆少則無須,感于寒濕則善痹,骨痛爪枯也”。氣血阻滯不通,筋骨失其濡養(yǎng),即中醫(yī)學理論之“不通則痛”“不榮則痛”,造成惡性腫瘤骨轉移的疼痛。 腫瘤骨轉移的臨床表現(xiàn)也進一步證實陽虛寒凝為腫瘤發(fā)生的根本原因。腫瘤骨轉移早期一般無任何癥狀,中晚期產(chǎn)生麻木、肌力減弱、疼痛從間歇性變?yōu)槌掷m(xù)性,嚴重者可發(fā)生病理性骨折,全身情況差,有貧血、消瘦、低熱、乏力、食欲減退等表現(xiàn)。究其原因為陽氣虧虛,寒邪凝滯于經(jīng)絡筋骨,氣血為寒邪所阻遏,經(jīng)脈流利不行,則見骨痛、骨腫,如刀割針扎;疼痛多為晝輕夜重,或遇寒加重,得溫痛減,符合陰邪致病的特點;《外科正宗》曰:“其患堅硬如石,形色或紫或不紫,推之不移,堅硬于骨,形體日漸衰瘦,氣血不榮”,盤根堅硬,推之不移,皮色無紅腫觸之不熱或微溫,皆與陽熱證的腫塊特征相反;寒邪阻礙氣血,可見形體羸瘦,氣短神疲,面色蒼白,形寒神怯;同時又兼有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等癥狀,均為陽虛寒結的表現(xiàn)。 2 痰濁與腫瘤骨轉移 所謂痰濁,是人體臟腑氣血失和,水谷津液運化失常所致。導致這一病理變化過程發(fā)生的內(nèi)外致病因素,即外感六淫、內(nèi)傷七情、飲食不節(jié)、勞倦內(nèi)傷,乃至水濕瘀血,皆可直接或間接地成為致痰因素。多數(shù)醫(yī)家強調“五臟皆可生痰”,但更重視脾腎功能失調在痰濁形成過程中的病理作用。 腫瘤發(fā)生與痰的關系十分密切,早在《黃帝內(nèi)經(jīng)》中,便就“津液”與“瘤”的關系進行了闡述?!鹅`樞·刺節(jié)真邪》云:“有所結,氣歸之,衛(wèi)氣留之,不得復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久者數(shù)歲乃成,以手按之柔。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以手按之堅?!苯蛞毫艚Y便是痰濁,津結痰凝,從而致瘤。 《諸病源候論》認為“痰生諸病,其候非一”,《丹溪心法·痰》有“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之說,金元醫(yī)家王珪在此基礎上提出“內(nèi)外百病皆痰所致”的觀點,表明痰聚體內(nèi),可導致多種病理變化,臨床具有“諸候非一”的復雜表現(xiàn)。究其原因,與痰邪的致病特點有關?!疤抵疄槲?,在人身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或因六淫、或責七情、或傷酒食,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脾虛則不能運化水濕,肺虛就無法通調水道,腎虛即難以主持水液。當水液代謝出現(xiàn)障礙,積聚而生痰,痰隨氣行,無處不到,外侵筋脈肌肉皮毛,內(nèi)及臟腑,發(fā)為諸病,與腫瘤浸潤侵襲機體相類似,如《類證治裁·痰飲》:“痰隨氣升降,遍身皆到,在肺為咳,在胃為嘔,在心則悸,在頭則眩,在背則冷,在胸則痞,在脅則脹,在腸則瀉,在經(jīng)絡則腫,在四肢則為痹,變幻百端。” 腫瘤骨轉移的發(fā)生,即是痰濁凝聚于骨的結果。痰濁隨氣升降,流注臟腑經(jīng)絡,運動周身,無處不到,外而皮肉筋骨,內(nèi)而經(jīng)絡臟腑,上擾清空則蒙閉神明,致病多端,癥狀復雜,日久則傷津耗液,使五臟咸失其養(yǎng)。這些特點與腫瘤骨轉移發(fā)病部位不一、臨床表現(xiàn)復雜的特征相似,正如明·龔廷賢云:“(痰)散于胸背,則揪觸一點疼痛?;蛉谑肿?,或背痹一邊,散則有聲,聚則不利,一身上下,變化百病。”痰邪侵襲日久,臟腑功能紊亂,氣機不暢,隨之氣滯痰阻、凝濁郁積,發(fā)為癥瘕;深入經(jīng)筋骨骼之中,膠著不去,致使經(jīng)脈凝滯不暢,故晚期多表現(xiàn)為骨痛為主要癥狀。 《證治要訣》云:“痛則不通,通則不痛”,腫瘤骨轉移患者往往因為痰濁流注血脈、經(jīng)絡,阻礙臟腑氣機,使氣血津液的運行受阻而產(chǎn)生疼痛。故朱丹溪于《丹溪心法·腹痛》中說:“或曰:痰豈能痛?曰:痰因氣滯而聚,既聚則礙其路道不得運,故作痛也。” 由此認為,“痰邪”留著與腫瘤的形成密切相關,痰濁形成后,停留于絡脈,久之終成積證;凝聚膠著于筋骨,發(fā)為骨腫瘤;阻遏氣血津液之運行,產(chǎn)生疼痛。 3 陽虛寒痰搏結乃腫瘤骨轉移病機 陽虛與痰濁的關系密切。痰、濕等陰邪的形成主要與素體陽虧、陰寒內(nèi)盛相關,陽虛無力抗邪,蒸騰氣化水濕失司,聚而為痰。陽旺則氣血津液運行順暢,陽弱則助濕生痰。張景岳《景岳全書》指出:“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腎,其標在脾。在腎者,以水不歸原,水泛為痰也;在脾者,以食飲不化,土不制水也?!逼樯抵?,腎為生痰之本,脾陽困厄,則津液轉輸不利,化成痰濕;腎陽不足則水液代謝失常,泛溢成痰。隨著病情的發(fā)展,寒痰于體內(nèi)搏結,逐漸耗散正氣,導致血脈、經(jīng)絡、臟腑氣機逆亂,正氣外抗與內(nèi)固能力下降,加重機體陽氣的虧虛。 陽虛寒凝,寒痰搏結是腫瘤骨轉移的發(fā)病機制。一方面,陽虛寒盛,臟腑功能失調,氣血不足,寒、痰內(nèi)生并伏留于體內(nèi),正氣無力驅邪外出,遂流竄至骨,發(fā)為骨腫瘤;另一方面,陽氣虛弱,寒毒侵入,深中于骨。寒有收斂、凝滯之性,導致寒痰互結,而蝕骨傷髓,終致本癥。陽氣虧虛是寒痰等陰邪伏骨的前提,寒痰搏結又是進一步損傷機體陽氣的元兇,形成惡性循環(huán)。 黃立中等將骨轉移的病因歸為寒痰互結,他認為骨轉移疼痛多為晝輕夜重,或遇陰雨天加重,符合陰邪致病的特點;其腫塊盤根堅硬,推之不移,皮色如常,又與陽熱證的腫塊特征相反;除原發(fā)灶癥征外,常伴有形體羸瘦,氣短神疲,面色少華,畏寒自汗,甚至手足不溫,舌淡,苔白潤或白膩,脈細弱或沉細等癥狀,結合其發(fā)病緩慢,病程長,逐漸加重的特點,辨為寒、痰所致之陰證。王云啟認為腫瘤骨轉移屬本虛標實、寒痰凝滯之證,本虛以陽氣虛為主,標實則以寒痰瘀滯為主,治療當溫陽通脈,散寒化痰。鄭翠娥等認為正虛邪實是骨腫瘤發(fā)病的根本,病機為陽虛血虧,痰毒邪結,陽氣虧虛,聚而生痰,日久成塊。李曉麗等認為骨轉移病機為痰瘀凝滯,全身或局部的痰凝是癌毒擴散和轉移的適宜土壤與環(huán)境。關新軍等認為寒凝則血滯,津凝為痰,形成寒痰瘀互結而蝕骨傷髓,導致惡性腫瘤骨轉移。 4 腫瘤骨轉移的中醫(yī)藥治療 腫瘤骨轉移治療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病機主要在于陽氣虧虛,寒痰搏結,治療當以溫補陽氣,化痰散結為法。醫(yī)圣張仲景有言:“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中醫(yī)對腫瘤的治療強調協(xié)調和平衡的原則,通過雙向調節(jié)、整體調節(jié)、功能調節(jié)等恢復和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達到平衡陰陽,治療疾病的目的。近年來,隨著中醫(yī)藥的發(fā)展,以及對腫瘤骨轉移認識的加深,經(jīng)過不斷實踐,中醫(yī)藥在治療腫瘤骨轉移、緩解疼痛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張煒等認為骨轉移為腎中精氣耗損、痰瘀阻于骨絡、癌毒積聚而成,應用補腎散結方(仙靈脾30 g,威靈仙30 g,制附子6 g,巴戟天15 g,骨碎補30 g,山茱萸30 g,女貞子30 g,鱉甲9 g,黃精15 g,蜂房9 g,干蟾皮15 g,山慈菇24 g,自然銅30 g,延胡索30 g)治療肺癌骨轉移患者39例,治療組可延長疾病無進展時間,止痛有效率為75.68%,高于對照組的36.11%,有效緩解了疼痛、腰膝酸軟等癥狀,穩(wěn)定了骨轉移病灶,抑制了骨轉移進展;黃立中等以陽虛寒凝、痰瘀交阻為辨證標準,立溫陽補血、散結止痛為法,運用熟地黃、鹿茸、肉桂、白芥子、甘草等組成溫陽止痛膠囊,治療腫瘤骨轉移疼痛患者35例,其中顯效2例,有效20例,總有效率62.9%,效果明顯; 孫慧茹等運用溫陽散結解毒湯(西洋參15 g,黃芪12 g,鹿角膠6 g,白術10 g,茯苓10 g,蜈蚣3條,全蝎12 g,山慈菇10 g,莪術8 g,露蜂房8 g,海藻12 g,白及12 g,附子6 g,草烏3 g)顯著地抑制了腫瘤細胞生長和轉移,與化療聯(lián)合應用,不僅療效明顯,而且可以保護免疫器官、提高細胞免疫功能以及對抗化療引起的骨髓抑制; 王云啟以溫陽通脈,散寒化痰為法,運用陽和湯加味(熟地黃、黃芪各30 g,鹿角膠、川斷各15 g,炮姜、桂枝各12 g,肉桂、制乳香、大黃、制沒藥各6 g,麻黃5 g,白芥子2 g,蜈蚣3條,全蝎9 g,狗脊、骨碎補各20 g)對30名骨轉移疼痛患者進行觀察,疼痛減輕的總有效率為90.0%,高于對照組; 陳孟溪等認為腫瘤骨轉移辨證當屬陰寒凝滯、痰瘀互結之陰寒證,采用陽和湯加味,治療腫瘤骨轉移疼痛患者60例,總有效率為93.3%,平均止痛持續(xù)時間為16.5 h,生存質量的提高和穩(wěn)定率為90.0%,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鄭翠娥等以溫陽補血、化痰通瘀解毒為法,運用陽和湯加減(熟地黃30 g,鹿角膠10 g,白芥子10 g,桂枝10 g,麻黃6 g,補骨脂24 g,骨碎補24 g,白花蛇舌草30 g,半枝蓮30 g,細辛6 g,杭白芍25 g,威靈仙15 g,全蝎6 g,蜈蚣2條,甘草5 g)治療骨腫瘤患者40例,疼痛消失26例,癥狀明顯減輕者10例,23例服藥期間原有病灶未見擴大及轉移。 5 小結 惡性腫瘤為本虛標實證,大量文獻記載表明,骨轉移及其疼痛與陽虛痰凝關系密切,陽氣虧虛為本,痰濁凝滯為標。陽虛寒盛,痰濁內(nèi)生,流竄至骨;寒痰搏結,又進一步損傷陽氣,最終導致骨轉移的發(fā)生。因此,采用溫陽散結法治療骨轉移,在臨床上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可能為中醫(yī)藥治療腫瘤骨轉移提供新的思路。 [基金項目]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編號:16ZR1437700);上海市進一步加快中醫(yī)藥事業(yè)發(fā)展三年行動計劃課題 [通信作者]王中奇(1966-),男,河南周口人,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中醫(yī)藥治療惡性腫瘤。 編者按:該文刊載于《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完整原文見鏈接。
|
|
來自: 糖葫蘆3y0fu1lm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