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融:六月二十六日讀《傳習錄》、聽傳奇王陽明后感 從六月二十一日起,我邊讀王陽明的《傳習錄》,邊聽百家講壇董平教授講《傳奇王陽明》共十四集。今天也全部聽完。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云,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屬寧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chuàng)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并稱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shù)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立功于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謚文成,故后人又稱王文成公。 王守仁哲學力圖糾正宋明以來程朱理學煩瑣與僵化的流弊,他洞察到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和實踐性,將儒家封建道德建立在簡易的哲學基礎(chǔ)上,使人人可行。他的思想流行達150年之久,形成了陽明學派。 王守仁思想中包含著某些促進思想解放的因素,為中國近代康有為和梁啟超所注意,受到熊十力的推崇。王守仁的哲學思想在明中葉以后傳到日本,并成為顯學,后來影響到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思想界,對日本的革新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正德初,進禮部左侍郎。以守仁忤劉瑾,出為南京吏部尚書,坐事罷。旋以《會典》小誤,降右侍郎。瑾敗,乃復(fù)故,無何卒。華性孝,母岑年逾百歲卒。華已年七十余,猶寢苫蔬食,士論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夢神人自云中送兒下,因名云。五歲不能言,異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訪客居庸、山海關(guān)。時闌出塞,縱觀山川形勝。弱冠舉鄉(xiāng)試,學大進。顧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進士。使治前威寧伯王越葬,還而朝議方急西北邊,守仁條八事上之。尋授刑部主事。 贊曰:王守仁始以直節(jié)著。比任疆事,提弱卒,從諸書生掃積年逋寇,平定孽籓。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當危疑之際,神明愈定,智慮無遺,雖由天資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歟。矜其創(chuàng)獲,標異儒先,卒為學者譏。守仁嘗謂胡世寧少講學,世寧曰:“某恨公多講學耳?!惫疠嘀h雖出于媢忌之私,抑流弊實然,固不能以功多為諱矣。 王陽明的著作有哲學著作《答顧東橋書》、《傳習錄》、《答友人問》、《大學問》、《語錄》;詩歌有《立春》、《觀傀儡次韻》、《舟山除夕》;散文有《瘞旅文》、《與毛憲副》;散曲《歸隱》;作品集有《王文成公全書》亦稱《陽明全集》等。 聽完十四集《傳奇王陽明》,我見識了一個更為豐滿雄渾三不朽的余姚先賢形象。 王陽明一生坎坷,王陽明通過“求六經(jīng)之實于吾心“這一環(huán)節(jié),勢必會走向沖擊“圣經(jīng)賢傳“的地步。明朝正德六年,寧王朱宸濠叛亂,王陽明奉命平亂。從開戰(zhàn)到抓住寧王,整整二十二天,王陽明就運用聰明才智將這場蓄謀八年之久,震動朝野上下的大叛亂徹底平定。這充分顯示了王陽明的足智多謀,用兵如神。王陽明為明王朝屢立奇功,“事功”卓越,地位顯赫,官職也升任南京兵部尚書,被皇帝封為新建伯,在朝廷上下極有聲望。創(chuàng)立心學收了無數(shù)弟子,身有疾病卻在錢寧、江彬這幫小人的排擠、陷害卻堅強的挺了下去…… 而且王守仁是帶著憂慮、神奇、不可思議來到世上的…… 一天,一位老太太正在擔心:這兒媳婦都懷了十四個月的胎了,咋還不生呢? 正在擔心的這位老太太是王守仁的祖母,她姓岑,我們就叫她岑老太太吧。 岑老太太所指的兒媳婦正是王守仁的媽媽,叫鄭氏。 和岑老太太同樣擔心的,是她的丈夫。叫王倫。 他(她)們就急啊,可是,急有什么用啊!恰巧就在這天夜里,岑老太太夢見一位仙人踏著祥云下來把一個孩子塞到她手里,據(jù)說,注意,這是據(jù)說,據(jù)說就在這個時候,鄭氏的房里傳來一聲嬰兒的啼哭,把她吵醒了。看,王守仁的出生是多么奇妙啊! 再講王守仁在貴州龍場驛站悟道的故事吧。 驛站,實際上就是招待所,王守仁被派去當?shù)氖求A城,就是招待所所長。 當所長是件好事,但在王守仁這邊那就是件苦差事,因為貴州龍場是十分貧困的地方,而且兇悍的苗族人時不時的就來打鬧一下,那里也沒房子,無法看書、避雨呀! 一天夜里,王守仁正在想著:我終于悟道了!當然,他到底悟了什么道!王守仁的一生充滿了神奇的色彩,并且知道了“道”是什么意思:就是“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偉大,創(chuàng)立了王學自然是重要原因,但一出世的立志讀書做圣賢卻顯得更為重要,為了這個高遠的志向努力了一輩子,終于有了國人的成就。他對后人來說,創(chuàng)造新的學派很難,但立志卻是可以做的。而且,立志必須以一生的堅忍不拔來努力實現(xiàn)。 王陽明真的可以用神奇來形容,以一介書生先后平定多場叛亂,但創(chuàng)立王學才是他在歷史中輝煌的根本原因。王學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基本內(nèi)涵是知識不僅僅是在理論上有它的意義,還一定要到生活的實踐當中才能夠真正體現(xiàn)出它的價值。這一理論學說的提出在當時無疑是一個具有相當沖擊力的行為,因為中國的知識分子一向有死讀書且鄙夷實踐的傳統(tǒng),結(jié)果是讀了一輩子的圣賢書,卻干不了半點圣賢事,真正的百無一用是書生。所以,王陽明提出,要改變這種只講“知”而不講“行”的毛病,其重大意義可見一斑。我由此想到了現(xiàn)在常講的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guān)系問題,理論指導(dǎo)實踐,實踐豐富理論,實踐出真知,理論抽象實踐,這些不就是“知行合一”的進一步發(fā)展深化嗎? 在提倡“知行合一”的同時,王陽明創(chuàng)造了“心學”,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尋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實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有“良知”,這個良知是善的、純潔的、高尚的,學習修養(yǎng)自己明明德的純潔心,做道德的事才是每個人的本心;應(yīng)該好好地去發(fā)現(xiàn)自己的良知,讓良知主宰自己。良知學說的提出,是對儒家“修身養(yǎng)性”觀點的發(fā)展。事實上,一個人真正的要優(yōu)秀,不管怎么學,怎么做,根本的還是內(nèi)心真誠,“此心光明”這是陽明生前最后跟學生說的話。從中可知,心有多光明,世界就有多光明。而且,良知還有一個擴大的問題,絕不僅僅是內(nèi)心現(xiàn)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實踐能力愈強。后世的大人物們,無不是自我修煉和不斷擴大境界的典范。 王守仁認為心即理.心是指人的感知和認識;心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心的本質(zhì)是至善之德,良知、天理則是心的不同表現(xiàn),心在觀念、心理層次上是良知,在理論、原則層次上則是天理.天地萬物與人都是一體,它們彼此相通、和諧統(tǒng)一的基礎(chǔ)就是心. 王守仁認為,良知是人的是非之心,良知是存在與人們心中的自然本能.純善無惡的良知本來是與生俱來,人人皆有的,但人的私欲會蒙蔽良知,而使人表現(xiàn)出惡,所以要去惡,就須重新發(fā)明良知,即所謂“致良知”. 王守仁重點探討了如何致良知的問題,他認為修身、誠意、致知、格物密切相聯(lián),是正心即修習的不同側(cè)面,致良知是為了存理滅欲.存理去欲的方法是克己. 1、“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span> 2、“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3、“心即理也?!薄靶耐鉄o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span> 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span> 5、“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span>(四句教) 6、“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span> 7、“有志于圣人之學者,外孔、孟之訓(xùn)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螢爝之微也,不亦謬乎?” 8、“圣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我之用,是之謂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謂小道?!?/span> 9、“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惡莫深于襲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恥,四者備而禍全?!?/span> 10、“夫?qū)W貴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 11、“所以為圣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圣人?!?/span> 12、“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span> 王守仁是我國宋明時期心學集大成者。他發(fā)展了陸九淵的學說,用以對抗程朱學派。他說:“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辈⒁源俗魍跏厝柿⑾駷橹v學的宗旨。他斷言:“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天理即是人欲”;否認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認為為學“惟學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學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刪鋤之者也,無非有事于根焉而已?!币笥眠@種反求內(nèi)心的修養(yǎng)方法,以達到所謂“萬物一體”的境界。 日本一位八十三歲的高僧拄著拐杖顫悠悠地把陽明學說帶回日本,沒想到竟風靡一時,學者云集,還分成了不同的學派,陽明學說更是間接地為日本明治維新起了思想上的鋪墊作用。高鼻子、藍眼睛,不屑于中國古代文化的歐美人在本世紀,也出奇地對陽明學說著了迷,竟還要遠渡重洋,來拜訪王陽明的故居,頗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勢頭。 古人言,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而陽明先生三全,真是讓我們后人一生敬仰向?qū)W的典范。 |
|
來自: 宛平2008 > 《歷史、時政、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