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蹊不搬運題目,而是解讀題目中的知識含義。答案與解題思路已改在題組說明里給出。您也可以直接在留言欄內寫出自己的解題思路與方法。歡迎關注”地理蹊“公眾號,并用微信手機或PC版瀏覽。
地理蹊不搬運題目,而是解讀題目中的知識含義。答案與解題思路已改在題組說明里給出。您也可以直接在留言欄內寫出自己的解題思路與方法。歡迎關注”地理蹊“公眾號,并用微信手機或PC版瀏覽。 廈門市2018屆高三上學期期末 26.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高山植被演替對探究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某山海拔2140-2220米原以耐寒矮小灌木和苔蘚地衣為主,草本植被難以生長,僅零星分布于“特殊區(qū)域”。近幾十年來,隨著氣候變暖,該地區(qū)草本植物不斷入侵,使原有的灌木萎縮退化。某地理科考隊調查該區(qū)域時發(fā)現(xiàn),不同海拔高度和坡度的草本入侵程度有顯著差異(下圖);隨著草本植物入侵的加劇,被侵入地區(qū)的土壤水分增加,有機質含量減少。 (1)判定草本入侵前“特殊區(qū)域”所在的部位,并說明判斷依據(jù)。 (2)與坡度角小20°的部位相比,說明坡度角大30°的部位易被草本入侵的原因。 (3)分析草本入侵后土壤水分增加的原因。 (4)分析隨著氣候變暖,該區(qū)域土壤有機質減少的原因。 01 題組第一小題在解題前,要先了解”特殊區(qū)域“指的是哪里,方能正確答題。演替與入侵是生態(tài)學的知識,高中地理中又不會講到這些知識。不管這些,盡可能的發(fā)揮自己的思維,將相關的信息聯(lián)系起來。從題干文字信息里我們可以推測出,這里所指的特殊區(qū)域是草木植物在沒有入侵前所生存的區(qū)域,而這些區(qū)域則是當時自然條件下草本植被難以生長但在此可以零星分布的區(qū)域,說明這些區(qū)域有適合草木植被生長的條件或自然環(huán)境 ,或者可以說這里是該區(qū)域草本植被的”大本營、發(fā)跡地“。題干信息里沒有給我們這些特殊區(qū)域的位置信息,但卻給了不同海拔及不同坡度入侵程度的信息圖。所以在解題時我們就要將這兩者進行有機的聯(lián)系,”入侵者“一般會從”大本營“出發(fā),大本營周邊的自然環(huán)境適合生存,所以在這周圍分布的會更多,入侵程度也會更大。(或者可以倒推,題干信息中只給了不同海拔與不同坡度的入侵程度的信息,我們可以從入侵程度入手找出特殊區(qū)域的位置信息,入侵程度大則表明該區(qū)域有適合草本植被生長的優(yōu)勢條件,草木植被在此競爭優(yōu)勢強。所以其最可能是早期在此零星分布的特殊區(qū)域。)思維模式如下: 參考答案:較低海拔處陡坡。依據(jù):草本易入侵的部位是低海拔和高坡度,說明在該自然環(huán)境下草本較灌木具有競爭優(yōu)勢 。 02 第二小題設問“與坡度角小20°的部位相比,說明坡度角大30°的部位易被草本入侵的原因。”既然是比較的原因類,就要注意找出兩者之間的差異,從差異去找和相關問題有關的聯(lián)系,從中找出原因。本設問中的差異一個是坡度的差異,從所學知識可以知道:坡度大,水土易流失,土層較??;一個是入侵前后的差異,從題干信息里可知道:草本入侵導致灌木萎縮。草木與灌木之間的差異——草木植株淺、一年或多年生、根淺,需水量少;灌木植株、大多為多年生、根深,需水量大一些。坡度角大30°的部位土壤較薄、土壤中水分較少,灌木不易著生和定植,而草本容易生存。 思維模式如下: 參考答案:土壤較薄,灌木不易著生和定植 。 03 第三小題中,不管是草本還是灌木,本身都不能去制造更多水源出來,且草木入侵是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引起的,應該蒸發(fā)量加大,但這不是水分增加的原因。所以我們分析的思路應該從這兩者的耗水與保水能力兩方面來入手。通過剛才分析,可知道灌木與草本相比,通常灌木植株要大一些,耗水量要多,而草本的耗水量少;另外草本植被的植株更密,使地表裸露更少,這樣其涵養(yǎng)水源的能力比灌木要強一些,所以土壤中會留存更多的水分。 參考答案:與灌木相比,草本涵養(yǎng)水源能力較強;草本入侵導致灌木減少,生物量減少,生長耗水量減少 。 04 第四小題中先了解土壤有機質的來源,根據(jù)所學知識或基本常識可知土壤有機質是指土壤中動植物殘體微生物體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質,它是土地壤固相組成部分,它是植物和其它生物生命活動所需養(yǎng)分和能量的源泉。再來看一下隨著氣候變暖引起該地的變化,題干信息里給出”隨著氣候變暖,該地區(qū)草本植物不斷入侵,使原有的灌木萎縮退化。”灌木縮萎與土壤有機質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灌木萎縮后,該地以草本植物為主,相比較來說其枯枝落葉量肯定要減少,而枯枝落葉是土壤有機質的主要來源之一。 參考答案:草本入侵程度提高,灌木減少,枯枝落葉量減少,有機質來源量減少。 演替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物群落中一些物種侵入,另一些物種消失。群落組成和環(huán)境向一定方向產生有順序的發(fā)展變化,稱為演替。它的標志就是群落在物種組成上發(fā)生了變化。個人認為演替的前提應該是地理環(huán)境的變化,本質是某些生物在該變化后的環(huán)境中競爭優(yōu)勢大而導致的。生物群落之間通過種內或種間競爭,優(yōu)勢物種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勢物種被排斥,相互競爭過程中共存下來的物種,在利用資源上達到相對平衡。 按群落代謝特征劃分: ①自養(yǎng)性演替。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生物量積累越來越多。例如由裸巖→地衣→苔蘚→草本→灌木→喬木的演替過程(旱生演替)。水生演替:依次為裸地階段、沉水植物階段、浮水植物階段、挺水植物階段、濕生草本植物階段和森林群落階段。 ②異養(yǎng)性演替。如出現(xiàn)在有機污染的水體,由于細菌和真菌分解特別強,有機物質是隨演替而減少的。 根據(jù)植物群落演替的起始條件即裸地類型可將植物群落演替分為原(初)生演替與次生演替。 在從未有過生物生長或雖有過生物生長但已被徹底消滅了的原生裸地上發(fā)生的生物演替,稱為原生演替。 當某個群落受到洪水.火災或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干擾,該群落中的植被遭受嚴重破壞時所形成的裸地,稱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開始的生物演替,稱為次生演替,次生演替的先鋒植物一般為蒲公英。 簡單的說,原生演替就是從沒有生命體的一片空地上植被類群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在具有一定植物體的空地上進行的植被演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