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kuì,缺乏] [guì,古同“柜”]之盟,俗作金柜之盟,指史料所載宋朝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的生母)病重,太祖趙匡胤在旁侍疾,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交代未來的皇位繼承問題,勸說太祖趙匡胤死后傳位于其弟。這份遺書藏于金匱(匱,通柜)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 背景 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后,皇位由其弟趙光義繼承,正史記載是奉太后“金匱遺詔”之命行事。 “金匱”一事首次在朝廷中正式公開是在太宗即位的第六年,即太平興國六年九月。此次為趙普所獻,并為太宗發(fā)現和公開的“金匱之約”正為“獨傳約” , 即傳位于弟趙光義,北宋官方文獻中《實錄》、《國史》等所記錄和承認的“金匱之約” 也只是“獨傳約”。 此即金匱之盟的由來。 另一方面,北宋時期的私史稗乘對金匱之盟多有“三傳約”的記錄,即“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
爭議 盡管亦同樣為世人所知,但沒有一條材料記載是由趙普獻與太宗的,也沒有任何官方材料記錄和承認過它。 《宋史·杜太后傳》里面記敘:“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樂餌不離左右。疾亟,召趙普入受遺命。 太后因問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嗚噎不能對。太后固問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積慶也?!?/p> 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汝百歲后當傳位于汝弟。 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碧骖D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泵沼陂角盀榧s誓書,普于紙尾書“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p> 《宋史·魏王廷美傳》云:“初,昭憲太后不豫,命太祖?zhèn)魑惶?,因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泵沼陂角盀榧s誓書,普于紙尾書云“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或謂昭憲及太祖本意,蓋欲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開封,德昭實稱皇子?!?/p> 在司馬光《涑[sù]水記聞》、王禹偁[chēng,同“稱”] [chèn,古同“稱”]《建隆遺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等史著中對于兩種說法都有大致類似的記載。 影響 歷史上人們雖然相信有所謂的“金匱之盟”,但卻找不到盟約的原文。到目前為止,學術界普遍認為金匱之盟存在的可能性很大,但對金匱之盟的具體內容有較大爭議,多數學者支持三傳論。
或許這就是燭影斧聲、金匱之盟的真相 宋太祖趙匡胤開創(chuàng)了宋朝,有了中國歷史上文化經濟燦爛的兩百多年,但是在宋初發(fā)生的燭影斧聲,金匱之盟等案件卻始終未有最終的結果,這讓很多人為太祖趙匡胤鳴不平,翻查各種史料查找趙光義弒君奪位的證據,但是宋太宗當皇帝太久,很多史料已經改的面目全非。只能通過筆記等側面去驗證。 當然還有陵墓,但是太祖的墓已經被盜,墓中的情況如何目前無從得知,如果太祖尸首保留比較好,或許對燭影斧聲之謎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雖然沒有文物的佐證,但是我們依然可以通過史料的記載、人性、合理性來對宋初這個案件有一個比較好的解釋。 燭影斧聲、金匱之盟其實都是一件事情,無非就是關于太宗繼承皇位的合法性的證據,燭影斧聲是對太宗即位合法的否定,而金匱之盟是對太宗即位合法的肯定。 那么,這兩件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呢?我們通過太祖、太宗一系列的歷史記載進行分析。 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聲說:“好為之”。其后太祖駕崩,宋皇后讓太監(jiān)王繼恩去召趙德芳進宮,結果王繼恩叫來了趙光義,于是晉王光義繼位,史稱太宗。 這是司馬光《涑水紀聞》對于這段歷史的大概記載,從這個記載中我們并不能完全判定事情的真假,那么我們結合金匱之盟來一起分析。 杜太后臨終之際,召趙普入宮記錄遺命,杜太后問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說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與福蔭,太后卻說:“你想錯了,若非周世宗傳位幼子,使得主少國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當吸取教訓,他日帝位先傳光義,光義再傳光美,光美傳于德昭,如此,則國有長君,乃是社稷之幸。”太祖泣拜接受教訓。杜太后便讓趙普將遺命寫為誓書,藏于金匱之中。 金匱之盟好像證明了趙光義即位的合法性,只能是好像,雖然杜太后有遺言,但是到底傳給誰還是太祖說了算,既沒有傳位詔書也沒有立太子,所以只能是好像。 金匱之盟到底是真是假呢?魯速認為金匱之盟這件事情應該是真的,從太祖的一系列行動就可以看得出來,杜太后死后沒多久,趙光義就被封為了開封府尹,趙普被罷相以后,趙光義又被封為晉王,在五代十國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既是開封府尹又是親王,不出意外未來肯定是天子。 如果說金匱之盟不存在的話,太祖趙匡胤完全不用立趙光義為開封府尹和親王,其實趙匡胤也不想立,只是迫于當時的壓力,一個杜太后遺言,一個是趙光義尾大不掉。 而且太宗在開寶九年的時候曾經做過兩件事情,第一就是要遷都洛陽,結果群臣反對,趙光義更加反對,如果遷都洛陽,那么趙光義的經營就成了泡影。第二就是培養(yǎng)自己的兒子趙德昭,在開寶六年,趙德昭就被封為興元尹、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在開寶九年,接待吳越國使者的事情就交給了趙德昭,很多人覺得沒什么,要知道接待吳越的使者以前都是趙光義做的事情。 不過所有的一切都在開寶九年戛然而止,就在開寶九年的冬天,太祖駕崩。趙光義即位,在開寶九年還有九天的時候改元太平興國元年,但是新皇帝即位都是第二年才改元。 趙光義當上皇帝就封自己的弟弟趙光美為開封府尹,一是為了堵住趙光美的嘴,二是證明卻是有金匱之盟。 通過這一系列的事情我們基本可以得出一個這樣的事實經過,金匱之盟是有的,只不過內容并不是如史書記載的樣子,三個兒子都是杜太后的兒子,大兒子還是皇帝,杜太后不會逼迫太祖皇帝的,應該是建議太祖皇帝,先預備著趙光義,免得太祖早崩,導致皇位被外姓人搶走,如果太祖活的時間比較久,那么可以傳位給自己的兒子。這個應該是口頭遺言,而非誓書。 這就是為什么趙匡胤在杜太后死后封趙光義為開封府尹,皇位留給自己的兒子,這是人之常情,任何人都會這么干,但是趙光義善于經營,而趙匡胤有意縱容,想趙光義的狐貍尾巴自己露出來一網打盡,結果趙光義比較能忍,導致趙光義尾大不掉,因此提出遷都洛陽擺脫趙光義的掣肘。 這個時候反對傳位趙光義的趙普已經罷相,在群臣和趙光義的反對下,趙匡胤這才作罷,轉而培養(yǎng)自己的兒子,趙光義覺得趙匡胤正值壯年,而自己連太子都不是,因此策劃了燭影斧聲,殺死了趙匡胤登上了皇位,不斷篡改歷史,而民間人士為太祖鳴不平出現各種筆記和野史,就成了燭影斧聲。 至于趙普在趙光義多年以后才出來說有金匱之盟這回事,爾后又當了丞相,大概是太宗和趙普達成了共識或者協(xié)議。 至于太祖駕崩后,宋皇后召趙德芳進宮而不是長子趙德昭,一種可能為了避嫌,趙德芳和趙德昭都不是宋皇后的親生兒子,趙德昭和宋皇后年齡所差無幾,深夜讓趙德昭進宮說不清楚,而趙德芳年齡較小則無此忌諱。另外一種可能就是趙光義的離間之計,韋德是讓趙德昭痛恨宋皇后,給趙德昭希望,如果趙德芳進宮,趙德昭就永遠沒有機會了,現在趙光義當皇上,那么趙德昭還是有機會的。從而穩(wěn)住趙德昭。 至此,宋初三個迷案的猜測就結束了,這也是我能想到基于歷史記載的,最合理也是最符合人性的一個解釋,諸位有不同意見,可以留言,我會回復的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