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紅色星空 長平大戰(zhàn),是我國歷史上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zhàn)。這場戰(zhàn)爭發(fā)生于最有實力統(tǒng)一中國的秦趙兩國,結果是趙國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相比之下秦國國力大幅度領先于同時代各國,因此可以說這場大戰(zhàn)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tǒng)一中國的進程。長平大戰(zhàn)前后耗時3年,兩國都堵上了全部兵力,秦軍主將白起坑殺了戰(zhàn)敗的趙國軍人45萬,至此包括趙在內的各諸侯國再也無力抵抗秦國,因此也被公認為是戰(zhàn)國局勢的最后一個轉折點,此戰(zhàn)之后,秦統(tǒng)一中國基本只剩下時間問題。這場戰(zhàn)爭留下了趙括“紙上談兵”的笑談,同時也讓很多人不解,趙軍45萬人,秦軍50萬人,趙括怎么就沖不出白起設下的包圍圈呢? ▲秦趙矛盾起因是上黨地區(qū)的爭奪,上黨地區(qū)是一塊戰(zhàn)略高地,可以俯攻各國(長平是上黨郡的戰(zhàn)略要沖) 趙軍沖不出包圍圈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趙括自身的原因,如果廉頗領軍,秦軍絕對沒有包圍趙軍的機會,第二個原因則是白起戰(zhàn)術上的完勝,實現了等量包圍,即用相差無幾的兵力實現對敵軍的合圍??v觀古今,除了長平大戰(zhàn)以外,也沒人能做到了。長平大戰(zhàn)的起因是秦國攻打韓國,韓國被打的求和,并割讓占領土過半的上黨地區(qū)給秦國。上黨這個地方是以現在山西晉城為中心的戰(zhàn)略高地,共有17座城池,占領上黨可以俯攻四方。韓王讓郡守交出上黨,郡守馮亭卻把這個地方獻給了趙國。秦國因此大怒,趙王也害怕,于是問平原君,如果白起打過來我們怎么辦,平原君說雖然野戰(zhàn)打不過秦國,但是廉頗守城很厲害,可以抵擋白起。此處趙王問的不是秦國打過來而是白起打過來怎么辦,這就證明白起給各國國軍造成的心里陰影相當大。 ▲廉頗固守策略實際上是實力不濟的體現,即便如此也接連被秦軍攻破城池 趙王于是派廉頗守長平,平原君去接收上黨。秦昭王非常生氣,于是派王龁去攻打上黨,王龁很順利的就攻下來了,隨后王龁繼續(xù)進攻長平。可以說趙國接收上黨這塊地,又沒有能力守住,實在是一大失誤。我們都知道趙國國力強盛是因為胡服騎射的改革,這讓趙國擁有了強大的騎兵部隊,與魏武卒秦銳士相比有了很大的優(yōu)勢,同時也有缺點,就是趙軍不善守。兩次打敗秦軍的趙國名將趙奢就是把趙軍的機動性運用的非常好,這樣一支趙軍在廉頗手上固然發(fā)揮不出全部戰(zhàn)力。廉頗丟失了上黨之后就在丹水東側修建了兩個大堡壘,然而在王龁的攻打下,西側的堡壘很快就被打破了,只剩下東側的堡壘還在堅守。廉頗連王龁都打不過,可見他的實力與白起也是相距甚遠。此時趙王并沒有換將的念頭,因為廉頗雖然差勁,但是趙國沒有比廉頗再強的了,趙王想的是議和。 ▲藺相如的病危讓廉頗失去了后臺支柱,因此輕易被換下 趙國想的是秦國不愿意議和,這么打下去是要滅掉秦國,其他諸侯國必然害怕秦國變得更強大,因此會來救趙國。秦國丞相范睢看穿了趙王的想法,熱情款待趙國使者,擺出了議和的態(tài)度,于是各國便不愿意動兵來救趙國了。實際上趙國謀士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但是趙王并未納諫。廉頗此時倚仗秦軍補給不順利還在堅守,然而沒想到秦國發(fā)動數十萬勞逸修通了運河,糧食補給一點都不慌,反倒是在秦軍的襲擾之下,趙軍頻頻缺糧,廉頗的堡壘形式日益危機。此時趙國面臨了兩個選擇,第一是丟棄長平,這樣做的后果是首度邯鄲就直接暴露在秦軍的威脅下;第二是與秦軍決戰(zhàn),不求勝利,哪怕能以較為平衡的戰(zhàn)損消耗秦軍,日后秦軍的威脅都會小很多,因為趙國實在是消耗不起了。趙王趨向于第二條路,這是因為趙奢曾經兩次打敗秦軍,而且是實實在在的勝利,趙王不覺得趙軍比秦軍差太多。此時范睢又派遣間諜到趙國散布流言,這終于讓趙王下定了換將的決心。 ▲趙奢利用趙軍優(yōu)勢兩次大勝秦軍 秦昭王得知趙括代替廉頗擔任主將后,為能徹底擊敗趙國、能一戰(zhàn)定乾坤,暗地里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改命王龁擔任尉官副將,并令軍中嚴守秘密,有走漏消息的格殺勿論。趙括這個人的缺點很明顯,趙奢評價趙括“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意思是用趙括領兵趙國肯定要倒霉的,但是趙王也不懂軍事,于是這就成了秦軍的機會。 趙括一到長平,立刻收攏軍隊,此時趙國在長平的軍隊約有50萬人,白起先派遣小股部隊襲擾趙軍,趙括出擊之后斬首千余,更加不把秦軍放在眼里,于是準備與秦軍決戰(zhàn)。他命令馮亭率領5萬趙軍守住東壁壘,趙軍的輜重與糧草也都在這里。趙括親自率領45萬趙軍度過丹河,向西壁壘進軍。秦軍稍有抵擋便縮進了西壁壘,趙括認為秦軍不行了,就繼續(xù)攻打西壁壘。他雖然不敢保證能打得過秦軍,但是秦軍55萬人總吃不掉這45萬人吧,然而白起胃口就是這么大。他先派兩萬五千人的部隊沿河北上迂回到趙軍東壁壘與邯鄲的補給線上,截斷趙軍與邯鄲的聯(lián)系。隨后派了五千騎兵由王翦率領在丹河一側截斷東壁壘與趙括的聯(lián)系,白起不停的在壁壘前增加兵力,等到趙括發(fā)現時已經回不去了。此時趙括軍中糧草不支,他得到糧草的方式只能有三個,第一打敗秦軍,第二撤回東壁壘,第三撤回邯鄲。白起此時學習廉頗龜縮在西壁壘,兵力全部用在了截斷趙軍的糧道上了。攻,則動于九天之上;守,則藏于九地之下;白起用兵,可謂出神入化了。 ▲這張圖清晰的展示出趙括被包圍在河谷低地無法突圍的形式 趙括想的是我回身去攻擊東壁壘,跟壁壘里面的馮亭夾擊秦軍,把堡壘奪回來就是了,然而實際情況是,白起從西壁壘出擊,與橫在趙括軍與東壁壘之間的秦軍夾擊趙括,使他首尾不能相顧,而東壁壘里的5萬趙軍面臨著丹水側與繞后截斷邯鄲糧道的秦軍的包圍,根本出不來。趙括的45萬大軍異常艱難,因為斷糧三天,大軍基本就亂掉了,這點很容易理解,大家可以體驗一下餓三天的感覺。趙括也不是傻子,前后出不去,左右總可以嘗試,然而這時候白起的軍事能力就體現出來了,他設置的包圍地是河谷地區(qū),配合工事可以發(fā)揮出很強的防御能力,而趙括是仰攻十分不利。趙括4次大規(guī)模突圍都失敗了,第五次他親自突圍被秦軍射死于河谷。這場戰(zhàn)爭表面上是趙括的失誤,實際上也反映出兩國國力的差距,趙國從一開始就想守,但即便如此還連續(xù)丟掉上黨地區(qū)的城池,秦軍劫持趙軍糧道是家常便飯,趙軍徒又50萬大軍卻不敢正面接觸,長平靠近趙國,趙軍卻消耗不過秦國。這些問題的背后是兩國國防動員能力的巨大差距,秦國統(tǒng)一實屬大勢所趨,趙括無非是壓死趙國的最后一根稻草罷了。按照現在的視角來看,趙括應該也算是統(tǒng)一大業(yè)的有力推動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