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登科》郭泰運(攝影:王洋、孫海濤) 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源于北宋都城東京(開封)所開創(chuàng)興起的木版門神畫,主要分布于開封城南的朱仙鎮(zhèn)及其周邊地區(qū),是開封木版年畫的衍續(xù)和承襲,盛于明代中期至清乾嘉年間。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等地的民間年畫在歷史上為繁榮我國的民族文化,先后起過重要作用,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郭泰運 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任鶴林、張繼中、尹國全、張廷旭、朱永敬 郭泰運工作照(攝影:王洋、孫海濤) 郭泰運(曾用名郭太運),漢族,1925年出生,開封縣曲興人。1983年,開封市成立“開封市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社”,郭泰運任古版研究室主任。他與其他專業(yè)人員一起,對不同時期、不同店號的雕版和資料進行修補、復制和整理;2004年,郭泰運被禮聘于開封市博物館開封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研究保護中心。他摒棄傳男不傳女、傳子孫不傳外人等狹隘、保守的思想,把近70年的經(jīng)驗和手藝傾囊傳授予美術專業(yè)畢業(yè)的大學生。 2007年,郭泰運被文化部命名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郭泰運教授徒弟如何選取雕版木材(攝影:王洋、孫海濤) 《福祿壽》郭泰運(攝影:王洋、孫海濤) 《馬上鞭》郭泰運(攝影:王洋、孫海濤) 老版《柴王推車》橙色版(反),開封博物館收藏(攝影:王洋、孫海濤) 老版《柴王推車》線版(正),開封博物館收藏(攝影:王洋、孫海濤) 任鶴林工作照(攝影:王洋、孫海濤) 任鶴林,漢族,1949年出生。30余年來,他傾心于開封(朱仙鎮(zhèn))傳統(tǒng)年畫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熱心扶持、積極指導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藝人提高年畫制作工藝。特別是近10年來,他創(chuàng)辦了開封朱仙鎮(zhèn)年畫藝術館、開封年畫藝術研究會,組織開封年畫老藝人一起耗時六年將國內外所藏近300幅史料全部復刻完畢。所刻年畫原汁原味,再現(xiàn)了開封木版年畫的歷史風貌和藝術魅力。 2008年,任鶴林被河南省文化廳命名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龍騰虎躍》任鶴林(攝影:王洋、孫海濤) 《秦瓊敬德(步下鞭)》任鶴林(攝影:王洋、孫海濤) 《連年有余》水紅版(正),任鶴林收藏(攝影:王洋、孫海濤) 《鐘馗》線版,任鶴林收藏(攝影:王洋、孫海濤) 張繼中工作照(攝影:王洋、孫海濤) 張繼中,漢族,1966年出生。其先后編著了《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珍藏本》《桃符絮語》《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明清原版集》《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瑰寶》等十余部木版年畫專集,并參與《中國木版年畫集成——<朱仙鎮(zhèn)卷> 》的編纂工作。同時,張繼中十分重視木版年畫的傳承,先后帶領年畫藝人多次參加木版年畫文化交流。2005年恢復的祖?zhèn)髂景婺戤嬂献痔枴叭f同老店”已成了國內四十多所大專院校的培訓、實習基地,每年要接待兩萬名大學生前來實踐學習。 2008年,張繼中被河南省文化廳命名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歧山腳》張繼中(攝影:王洋、孫海濤) 《火塘寨》張繼中(攝影:王洋、孫海濤) 《岐山腳》線版(反),張繼中收藏(攝影:王洋、孫海濤) 《岐山腳》綠色版(反),張繼中收藏(攝影:王洋、孫海濤) 尹國全工作照(攝影:王洋、孫海濤) 尹國全,漢族,1942年出生。其印制的年畫,所用顏料以黑槐花、紅松、焦木炭等二十多種天然植物為原料,經(jīng)炒、熬、研磨等工序配制而成。雕版精致,印刷精美,構圖飽滿、勻稱,線條粗獷、簡約。造型古樸夸張,色彩艷麗,藝術風格獨特。選擇的題材和塑造的人物多是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戲曲人物和人們所喜歡與敬仰的英雄豪杰。 2010年,尹國全被河南省文化廳命名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秦叔寶-敬德》尹國全(攝影:王洋、孫海濤) 《佛祖全堂圖》(清代版)尹國全(攝影:王洋、孫海濤) 老版《步下鞭》紅色版(反),尹國全收藏(攝影:王洋、孫海濤) 清代老版《佛祖全堂圖》線版,尹國全收藏(攝影:王洋、孫海濤) 張廷旭工作照(攝影:王洋、孫海濤) 張廷旭,漢族,1953年出生。自1986年進入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社起,張廷旭在雕版技法上進行了大膽嘗試,在繼承傳統(tǒng)木板年畫雕刻技術的基礎上,汲取了雕版套色技術,使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的構圖更加飽滿簡潔,人物更加夸張,動靜得當,造型古樸粗獷。年畫用色工藝上保持了原有的色彩鮮艷奪目、凝重沉著、不跑色、不掉色等特點,體現(xiàn)出了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線條的粗細勻稱、遒勁有力。題材上,除原有的風俗人情、民間故事、戲曲神話等,還增加了現(xiàn)代題材的年畫作品。 2010年,張廷旭被河南省文化廳命名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灶王》張廷旭(攝影:王洋、孫海濤) 《麒麟送子》張廷旭(攝影:王洋、孫海濤) 老版《麒麟送子》(反),張廷旭收藏(攝影:王洋、孫海濤) 老版《帶子上朝》(正),張廷旭收藏(攝影:王洋、孫海濤) 朱永敬工作照 朱永敬,漢族,1937年出生,卒于2013年。受聘于開封年畫藝術館期間,恢復古版,帶徒傳藝,多幅作品獲獎,并被各大美術館博物館收藏。朱永敬雕版刀法規(guī)范,無論伐、支、撥、挑,每道工序都認真操作,一絲不茍。無論是文字印版和圖像雕版塊塊刀口利落,線條酣暢,都是一個獨立的藝術品。 2012年,朱永敬被河南省文化廳命名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向年輕藝人李力傳授年畫技藝 《大辦農業(yè)、五谷豐登》朱永敬 朱仙鎮(zhèn)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