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黃子孫。 ”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 作為廣泛意義上的漢族,歷史上經過數次大規(guī)模遷移、融合,很多少數民族也變成了漢族。 那么,在中國,哪些省份的漢族血統(tǒng)最純正呢? (皇帝) 漢族,是上古傳說炎帝(或神農氏)與黃帝(或軒轅氏)兩個部落的后裔,是在中國及海外華人占多數優(yōu)勢的民族。在歷史上,中國上古史學專家許倬云認為,華夏部落經殷商周秦等等原位處中原邊緣的夷人他者,在諸夏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本部,于漢朝形成自稱為漢人的“文化共同體”。 漢族別稱“漢人”、 “華人”, “唐人”、 “秦人”、 “桃花石”[9] 等。到了近代以后“民族”一詞傳入中國,“漢族”便取代“漢人”成為這一族群的正式名稱。 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范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中原地區(qū)為活動范圍;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qū)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即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漢族的族稱,是在中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發(fā)展過程中確立的。公元前206年漢朝繼秦而興,前后歷400余年,經濟、文化及國家的統(tǒng)一有了新的發(fā)展,原稱華夏的中原居民稱為漢人。在以后的歷史發(fā)展中,漢人成為中國主體民族的族稱,歷代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在各方面發(fā)展中占主導地位。漢族歷經與各族的共處、遷徙、融合,形成了在松遼平原及黃河、淮河、長江、珠江等農業(yè)發(fā)達地區(qū)及城市集中分布,在邊疆與當地各族交錯雜居的分布特點。另外,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漢族有相當數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當地的華裔或華僑。 漢王朝從西漢到東漢,前后長達400多年,為漢朝之名兼華夏民族之名提供了歷史條件。另外,漢王朝國勢強盛,在對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于是,在漢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鮮、服西南夷、收閩粵和南粵,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空前頻繁的各種交往活動中,漢朝之名遂被他族稱呼為華夏民族之名。呂思勉說:“漢族之名,起于劉邦稱帝之后?!?呂振羽則說:“華族自前漢的武帝宣帝以后,便開始叫漢族?!?總而言之,漢族之名自漢王朝始稱。 東漢以后,中原大亂,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四分五裂,到處是封建割據,到處是紛爭戰(zhàn)亂。 在大分裂、大混戰(zhàn)、大動蕩之中,各民族或部族四處流徙,北方匈奴、鮮卑、烏丸、氐、羌紛紛入主中原,史稱“五胡亂華”,江漢地區(qū)的部分蠻族也涌進中原,在中原地區(qū)形成漢族與匈奴、鮮卑、烏丸、氐、羌及蠻族交錯雜居的局面;而北方漢族人民又大批南移;史稱“衣冠南渡”,在長江及珠江流域形成漢族與蠻、俚、僚等南方少數民族或部族交錯雜居的局面。但他們大多已被漢族同化,喪失了本民族的特點,變成了漢族的一部分了。 漢族人口約為13億,占世界總人口的19%,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在世界各地皆有分布,漢族是數個現代國家或地區(qū)的主體族群。占中國大陸人口92%,占新加坡人口74%,占馬來西亞人口24.5%,占中國臺灣人口98%。 漢族的正統(tǒng)血統(tǒng)是遠古時的華夏族,只局限在黃河中游地區(qū),整個華夏民族是不斷擴張同化的歷史,從這個意義上是不可能有純正的華夏血統(tǒng)的。 作為廣泛意義上的漢族,歷史上經過數次大規(guī)模遷移、融合,也很難有真正意義的純粹漢人。相對比較純正的漢人基本聚集在浙東、浙南、浙西、閩西、閩南,廣東全省、廣西東南部一帶,原因是五胡亂中華和后來的唐朝安史之亂時,大批北方漢人避禍到此,由于地理原因,這一帶地區(qū)相對閉塞,長期來與外界交流較少,所以與異族通婚很少,血統(tǒng)相對純凈一些,粵語、閩南方言就被考證是最具有古漢語特征的語言,可以為此佐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