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 大運河,流淌在兩千五百年的時光里 作者:王宏偉 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是凝固的歷史,那么大運河就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流動的文化。如果說長城意味著防御和守護,承載著金戈鐵馬的豪情,那么大運河就意味著溝通與融合,寄托著天下一統(tǒng)的期盼。2014年,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響應中央提出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我省作為運河遺產(chǎn)最豐富的省份,定下“努力打造最繁華、最精彩、最美麗的大運河江蘇段”的目標。今天,請隨著記者的腳步,一起去探訪大運河江蘇段無比豐富的運河遺產(chǎn)和它充滿傳奇的前世今生。 一條河,成為南北融合的戰(zhàn)略通道 晴朗的冬日,記者驅車來到揚州古運河邊的大王廟,大殿里的神龕上供著兩尊峨冠博帶的神像,他們并肩危坐,目光投向殿門外一條流淌了兩千五百年的古運河。 這兩尊像是春秋時期的吳王夫差和西漢時期的吳王劉濞,他們的結局都是身死國滅,但都對揚州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夫差開鑿邗溝,挖下了修建大運河的第一鍬,也奠定了揚州作為運河重鎮(zhèn)的基礎;劉濞鑿茱萸灣溝通泰州鹽業(yè)基地,帶來了揚州的繁榮。因此厚道的揚州人為他們立廟祭祀,而不以成敗論英雄。 “古邗溝是中國大運河生長的原點?!蹦暇┐髮W歷史系教授賀云翱告訴記者,當時夫差征服了今揚州地區(qū)的邗國,繼而將這里作為北上爭霸的橋頭堡。利用天然湖泊開挖了邗溝,溝通了長江和淮河?!蹲髠鳌ぶ芫赐跞哪辍罚骸皡浅勤?,溝通江淮?!眱H僅七個字,使邗溝成為中國歷史文獻中記載的第一條有確切開鑿年代的運河。 與此同時,為了征討勁敵楚國,夫差命伍子胥開挖溝通太湖與長江的胥溪運河,此后又開挖了闔閭運河、丹徒運河、胥浦運河、百尺瀆等,形成了最初的運河交通網(wǎng)。 運河就像一棵幼小的樹苗,一旦在江蘇大地上扎根,就隨著王朝的更替不間斷地生長,直至長成參天大樹覆蓋在中國東部廣袤的土地上。 今天,我們審視并探究這一龐大的人工運河體系時,一個問題會浮現(xiàn)在腦海:我們?yōu)槭裁葱枰筮\河? 淮陰師范學院副教授李德楠長期研究大運河,他說,修建大運河首先是地理需要。中國地形總體為西北高、東南低,天然形成的大江大河都是由西往東匯入大海,因此溝通南北的河流只能依靠人工運河。中國大運河自北向南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從社會發(fā)展來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客觀上也要求依靠一條貫通南北的運河,來建立南北融合的戰(zhàn)略通道。隋朝統(tǒng)一中國后,在歷史上第一次完成了溝通南北的內陸運河體系,這一體系又被后來更強大的唐帝國所繼承。自那以后,中國的政治中心多在北方,而經(jīng)濟中心卻逐漸南移,對于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來說,南北權衡是國家政治的重要內容。 出于這個考慮,元世祖忽必烈克服了黃河改道等自然條件帶來的巨大改變,將大運河改造成直接連接北京與江南地區(qū)的內陸運輸水道,完成中國大運河的第二次南北大溝通。 時至今日,中國大運河河道總長度約2700公里,京杭大運河1794公里,江蘇段大運河總計達到690公里,流經(jīng)徐州、宿遷、淮安、揚州、鎮(zhèn)江、常州、無錫、蘇州8個地級市。大運河申遺確定的58處遺產(chǎn)點分布在27座城市,江蘇省以6個城市擁有7個遺產(chǎn)區(qū)、28處遺產(chǎn)點入選,成為運河遺產(chǎn)資源最密集的省份?!捌鹪醋钤纭⒍温渥铋L、網(wǎng)絡體系最完善、沿線城市最多、運河文化最完整”,賀云翱教授這樣總結大運河江蘇段的特點。 對于60%的人口沿運河而居的江蘇來說,作為國家命脈的大運河記錄著千年歲月里漕運的輝煌,啟迪著這個運河大省未來的發(fā)展。對于運河兩岸的人們來說,這條大河更流淌著最深沉的鄉(xiāng)愁,“不是生母,便若乳娘”,運河是沿線人民共同的“母親河”。 一條河,曾經(jīng)供養(yǎng)帝國的中樞 公元786年4月,身處皇宮的唐德宗像熱鍋上的螞蟻——還是餓著肚子的。安史之亂后國家凋敝,關中倉廩已空,南方漕糧未至,朝野一片恐慌,禁軍甚至放出話來,吃不上飯就要嘩變,急得皇帝和太子相擁而泣。山窮水盡之際,皇帝接到奏報:韓滉押運東南漕糧三萬斛到了三門峽。皇帝欣喜若狂,竟然拋開儀仗,一溜煙跑到東宮對太子大呼:“米已至陜,吾父子得生矣?!笔妨嫌涊d,那一年新麥成熟后,有糧食可以釀酒,街頭出現(xiàn)醉酒之人居然被當成祥瑞。 從隋煬帝鑿通大運河千年以降,漕運一直是中華帝國的命脈所在,所以運河又被稱作“漕河”。大運河流向帝國的心臟,供養(yǎng)著帝國的中樞。伴隨著糧食運輸而產(chǎn)生的交通、經(jīng)濟、移民、商貿和稅收,深遠地影響著國家的繁榮與安定。 漕運規(guī)模在唐代大致為200萬石,宋代600萬石,明清400萬石,宋代的最高峰曾達到800萬石。江蘇既是魚米之鄉(xiāng)又是漕運樞紐,在漕運史上舉足輕重。在唐代,唐高宗規(guī)定,江南漕船每年二月在揚州集中,編隊向洛陽進發(fā),正常情況下,漕船運糧到洛陽需半年;宋代在常州設江浙、荊湖、廣西、福建路都轉運使司,每年漕米分別運到儀征、揚州、淮安和盱眙的轉搬倉,待三四月運河水漲時再運往首都汴梁;元代漕運主要依靠海運,南方的指揮中心是海道都漕運萬戶府,設在蘇州,而海運的起點則是太倉劉家港,最快十多天就可抵達天津進而到達北京積水潭。 到了明清,整個漕運的指揮調試中心——漕運總督公署就設在淮安。今天人們在淮安市淮安區(qū)標志性的鎮(zhèn)淮樓旁,仍能看到總督漕運部院遺址,地面上巨大柱礎曾經(jīng)支撐起龐大的府署建筑,從這里發(fā)布的命令曾經(jīng)關系著京師的繁榮穩(wěn)定,清政府一年財政收入7000萬兩白銀,其中5000萬兩通過漕運實現(xiàn)。在明清鼎盛時期,這處3萬平方米的建筑掌管著1800公里的漕運,節(jié)制江浙鄂贛湘豫魯7省,調遣1.2萬只漕船和11.2萬漕軍,其管理的清江漕船廠是全國最大的漕船制造基地,船廠綿延23里,工匠6000多人,歷時近400年;位于板閘鎮(zhèn)的淮安榷關,明清時期的常關稅居全國首位,有“天下第一關”之譽…… 大運河不僅是漕運之河,也是古代中國的經(jīng)濟大動脈。南方的絲麻、棉布、茶葉、筆墨紙張及北方的紅棗、胡桃、芝麻、麻油等經(jīng)它運輸,出口的瓷器、絲綢,進口的珠寶、香料也經(jīng)過它運往海港、內陸以及絲綢之路。這條人工河在經(jīng)濟上進而在思想上把中國南北牢固地聯(lián)結為一個整體,使得中國的大一統(tǒng)思想深入人心,牢不可破。 外國侵略者也知道漕運的重要性。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英軍投入了戰(zhàn)爭以來的最大兵力攻占鎮(zhèn)江,阻斷漕運,遠在歐洲的恩格斯也看出英國人是為了“奪取這條重要水道,置北京于死地,逼迫清帝立即講和”。果然,鎮(zhèn)江一失陷,清王朝如同被扼住咽喉一般癱軟下來。英國駐上海領事阿禮國曾在書信里寫道:“我們開一支小小的艦隊到運河口去就可以達到目的了。這種要挾手段比毀滅20個沿?;蜻吔系某鞘羞€要有效?!?/span> 漕運的結束幾乎與中國封建社會的解體同步。清末太平天國起義截斷了漕運,清政府被迫將南方漕糧折銀征收充作軍餉,火車和輪船等現(xiàn)代交通工具也逐步替代了古老的漕運。 1904年清政府撤廢漕運總督,漕運歷史就此終結。7年之后武昌起義一聲槍響,清王朝連同整個封建社會土崩瓦解。 一條河,繁榮了城市也淹沒過城市 江蘇高郵城西,鎮(zhèn)國寺塔下河道中,北上和南下的貨船一艘接著一艘,井然有序,這“舳艫相接,帆檣櫛比”的繁忙景象,已持續(xù)千年。1793年,跟隨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的英國外交官約翰·巴羅,面對著大運河發(fā)出浩嘆:“大運河,是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內陸大航道。我可以保證說,論大小,我們英國最長的內陸航道與這條橫越中國的大干線相比較,猶如花園魚池之對威南德麥爾大湖。”直至今日,大運河江蘇段仍全線通航,每年貨運量4億噸,相當于11條京滬高速公路或者17條京滬鐵路的滿載運輸量,是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 淮安清晏園在清代是河道總督的駐地,也是中國運河史上惟一保留下來的官宦園林。清晏園的園名取于“河清海晏”,然而這只是一個夢想。清代財政的10%—20%用于治河,經(jīng)手的銀子像流水一樣,油水自然不少,近2000公里的運河哪里出點問題都會京師震動。展廳中列出清代歷任河道總督的名字,260年間多達88位,平均3年不到就換一任,很多人被撤職、查辦甚至是死于任上,可見河道總督這個差極不好當。 乾隆十八年(1753年),河署官員貪污白銀十幾萬兩,案發(fā)后時任總河高斌和副總河張師載被就地免職,當年9月銅山縣河決,皇上震怒,下令將高、張二人連同當?shù)氐闹⑼旱胶記Q處問斬。按第一道圣旨,先斬知府、同知,再看第二道密旨,才知道高、張二人只是陪斬,最后的決定是讓他們戴罪立功。但二人已嚇得昏死過去,只好等醒了再宣旨。經(jīng)歷這場精神摧殘,高斌第二年就意外死于治河工地。 今天的人們很難想象運河在古代社會的重要性,可以說,水運決定了古代城市的興衰,大江大河就相當于今天的高鐵、飛機和高速公路,運河沿線的城市因此而興盛。明代最繁榮的15座城市中,有10座是運河城市,包括今天蘇州、揚州、淮安等江蘇城市。 有城市因水而興,就有城市因水而滅?;春舆叺你糁莩菑奶拼鹨恢笔卿钸\節(jié)點、水陸都會,明代又在此修建了明祖陵,每逢大祭天子群臣、皇親國戚前來祭祀。然而黃河奪淮后,泥沙泛濫,為保證漕運,洪澤湖水位被人為抬高,成為懸湖,泗州城從此水患不斷,從萬歷年間起平均3年就遭遇一次水災淹城。康熙十九年(1680年)汛期,黃、淮大水,泗州城一夜之間被洪水淹沒,并迅速被泥沙掩埋,此后州署衙門在防洪堤上搭棚辦公97年,卻始終沒有見到古城浮出水面。 細翻史料,有關大運河開鑿、改線、建閘、修堰、筑壩、造堤、疏浚的記載數(shù)不勝數(shù),它的成長故事見證了中國古代社會的發(fā)展進步。 一條河,見證古人的智慧與偉力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祭拜過東岳泰山駐蹕山東郯城時,皇帝本打算到曲阜拜謁孔廟,卻突然接到奏報,蘇北大水,下河七州縣一片汪洋,他立即改變行程,先南下巡視河工。 在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文本中,有這樣一句話:“今天的運河沉靜而平穩(wěn),讓人難以想象歷史上的驚心動魄,然而每一股細流都無聲訴說著中國古人世代的勇氣、決心、智慧與犧牲?!边@種精神固化在運河沿線的堤、壩、堰、閘、碼頭、橋梁等水利工程中。 這些水工設施,有些風光旖旎,例如蘇州的寶帶橋。該橋始建于唐代,當時太湖水注入澹臺湖時形成水流湍急的大水口,船行危險,蘇州刺史王仲舒決定修一座橋,既方便纖夫拉船,又使水流暢通,他在籌款時帶頭捐出玉帶,橋因此得名。經(jīng)歷代重修,這座300米長的多孔石橋已是運河上最美的風景之一; 有些設計巧妙,例如從北宋起即采用復閘工藝的鎮(zhèn)江京口閘。因為長江水位低于運河,船從長江進入京口閘后,要通過五道閘門四次注水,像爬臺階一樣逐步抬升,進入運河。這種原理,至今仍在葛洲壩和長江三峽等水利設施的通航中使用。 而位于淮安的清口樞紐(淮河與黃河的交匯處,是整個大運河的咽喉樞紐),既集中國古代水利工藝之大成,又見證了古人與黃河400年的抗爭。沒有人能在地面看到完整的清口樞紐,因為它占地50平方公里,包括水利遺存53項;看清口演變圖如同看一團亂麻,短短幾年間黃河就會改道,水利工程不得不廢舊建新。黃河就像一匹野馬在淮安清口恣肆決蕩,追不上、抓不住、治不服,反而不斷淤高清口,威脅通航。明代萬歷年間河臣潘季馴提出治黃方略,即蓄清刷黃、束水攻沙。簡單說,就是在洪澤湖東岸筑高堤壩防止水泄,以抬高洪澤湖水位,借助高水位形成的湍急水流沖刷清口泥沙,以保障運河暢通,清口樞紐就是圍繞這個目標而建設的。 在淮安市博物館考古部副主任祁小東的帶領下,記者來到淮安市市區(qū)北部的御壩村。這里緊貼黃河故道,當年的順黃壩是清口樞紐的重中之重,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時親手打下第一樁,拉開了清代治河的大幕。“在這里,黃河的泥沙淤積深達六七米,淮安、宿遷和徐州地區(qū)也是這樣,可見黃河的破壞力有多強”,祁小東說?;窗彩胁┪镳^曾在順黃壩5平方米以內的地層中出土了上萬枚古錢,包括宋代、明代和清代的,還有日本和越南的。中國古代很重視祭祀河神,康熙6次南巡,每次經(jīng)過清口總是先祭祀河神廟,乾隆年間還有在決口中撒錢的記載,因此我們認為這是祭祀河神的遺跡。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而大運河的漕運路線則反其道而行之。在近2000公里的長度里,且不說中途的山川丘陵,僅終點華北平原就比江蘇所在的長江三角洲高出約40米。修建這樣的運河,沒有其他國家做到過,中國古人做到了。以清口樞紐為代表的沿途水利工程,見證了古代中國人駕馭大自然的智慧、技術和偉力。 (來源:新華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