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表于2018-01-19 19:19:24
文:梁娟|壹心理創(chuàng)作者本文首發(fā)于微信公眾號:心流場(ID:flowfield)搶了三天的動車票沒有搶到,在感嘆搶票大軍實力強大之外,我更好奇的是,究竟是什么樣的動力驅使大家在春節(jié)這個節(jié)日,不顧一切的要回家,在短短一周的時間,如此耗時耗力的完成幾千公里的遷徙。 在網上搜索相關的資料時,無意中看到了記錄片《歸途列車》。 這部片子由中加合作制作,曾獲得多項國際大獎: * 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jié)最佳長紀錄片獎 * 亞太電影節(jié)最佳紀錄片大獎 * 多倫多電影節(jié)十佳電影 * 美國洛杉磯影評人協(xié)會最佳紀錄片獎 * 第53屆舊金山國際電影節(jié)紀錄片獎 * 第31屆加拿大電影學院獎基尼獎最佳紀錄片獎 * 第33屆新聞及紀錄片艾美獎最佳紀錄片獎 …… 紀錄片圍繞一個四川農民工家庭從07年到09年的春運故事,帶我們走近每年一次,全世界最浩蕩的人口遷徙。 但這部電影又不僅僅是關于春運。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春運遷徙背后,一個不容忽視的議題:留守兒童。 01 外出張昌華和陳素琴夫婦為了掙錢,從四川廣安到2100公里外的廣州打工。 在女兒麗琴一歲大的時候,就把她留給外婆。母親素琴心里雖然不舍,但還是走了。每次收到家里寄來的信,都會因思念女兒而難過流淚。 夫妻倆用掙來的錢,供孩子讀書,認為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
每一年,他們都為買春運火車票而焦頭爛額,他們努力擠進春運大軍,先坐兩天硬臥到重慶,再從重慶轉大巴到廣安,到廣安后再坐一段渡輪、一段中巴才到家。 即便如此折騰,春節(jié)回家的意義,也毋庸置疑。 現在,他們回家買得起一部送孩子的手機了。 但只顧掙錢,這個家庭也付出了意外的代價。 02 “我只認錢”女兒麗琴由于從小父母不在身邊,和父母的感情并不好。她曾在外公的墳前哭訴,我不想見到我爸媽。 在她看來,父母根本就不關心自己和弟弟。他們只會嘮叨,讓自己和弟弟努力讀書。 但是在麗琴的身邊,大多數同學都外出打工了,沒有幾個人在學習。 在朋友的影響下,17歲的麗琴也輟學去了廣州,在一家服裝加工廠打工。 在她看來,大城市是“自由”“理想”的象征。在那里,她可以燙頭發(fā)、跟朋友逛街、買新衣服。 父母一心想勸女兒回去上學。在春節(jié)前,收拾了女兒的東西,帶著女兒回家。 在火車站,由于連降暴雪,湖南段的線路停電,火車無法運行,乘客被滯留多日。 后來據媒體報道,08年的這場雪災,導致廣州火車站總滯留人數超過50萬。 好不容易回到家,父女之間卻爆發(fā)了一次嚴重的沖突。 媽媽問弟弟,要不要我回來陪你。弟弟說:不。 女兒打斷了他們的談話,說張洋你放心,她不會回來帶你的。 在女兒心里,父母每次說會回來陪自己和弟弟,但也只是說說,實際上根本不會回來。女兒認為,錢很重要,父母為了掙錢,不要她和弟弟。 父親質問女兒,你怎么知道我們不會回來。父親還指責女兒在外打工變了,變得只認得錢。 在爭吵中,女兒激動的說,自己是“只認錢不認人”。父親罵“你滾出去”,女兒說“老子就要出去”。 “老子”這個詞,激怒了父親,父親認為女兒冒犯了自己,沖上去就是兩巴掌,邊打邊問“哪個是老子?”。女兒還擊,父女倆扭打成一團。 最終,女兒被父親打倒在地,半天爬不起來。 仇人相殺不可怕,可怕的是,依然有愛的一家人,因為隔閡和誤解,愛變成了恨。 而此刻,對父母的恨,在女兒心中已經形成了一道不可彌合的裂隙。 03 歸途春節(jié)過后,女兒獨自離開廣州,去到深圳的一家夜店打工。 在后來的采訪中,母親陳素琴說,女兒已經不再叫他們“爸爸媽媽”,稱呼都是“你、我、他”,也不再跟他們一起回家,春節(jié)都是等他們走了,她才回來。他們甚至不知道女兒現在在干什么。 女兒每個月都會給外婆寄錢,回家后會給弟弟買新衣服,帶弟弟吃火鍋。女兒也總給外婆說,父母沒關心她。 陳素琴在和丈夫的一次聊天中說到,自己不回家陪孩子,是因為放心不下丈夫。兩頭無法兼顧,必須舍棄一頭。 最終,為了不讓兒子變得像女兒一樣,陳素琴決定回家。 丈夫將妻子送上了歸途的火車。 04 兩難與無奈全片流露出滿滿的無奈和兩難。 父母不明白自己錯在哪里。 為了生計不得不去外地打工掙錢,因為留在家里根本無法養(yǎng)活自己,更不用說養(yǎng)活子女。但是在外打工,就勢必無法陪伴子女,錯失了孩子最重要的成長期,必然會造成兩代人情感上的隔閡。但是,難道他們就不愛自己的子女嗎? 子女也不明白自己錯在哪里。 從小就沒有父母陪伴,與父母在感情上有隔閡,心里有太多的委屈,對父母有太多憤怒。但是,難道他們就愿意恨自己的父母嗎? 也許父母在掙到錢回家后,會對曾經的遺憾盡力彌補。但是,有些心里的裂隙,也許永遠都無法彌合。
心理學家認為,在童年期,孩子與父母長期分離,會導致孩子與父母情感上的斷裂,孩子永遠也不可能與父母建立起親密的、像正常人一樣的親子關系,不論之后如何修復。
但是,這到底是誰的錯? 05 寫在最后2013年5月,全國婦聯(lián)發(fā)布《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xiāng)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報告數據顯示,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總數的37.7%,占全國兒童總數的21.88%。即中國每10個兒童中,就有2個留守兒童。
2014年5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實施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調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貴州省等6個勞務輸出大?。ㄖ陛犑校┑?2個縣(市、區(qū))進行,共調查四至九年級農村留守兒童4533人。數據顯示:49.2%的留守兒童在過去一年內遭遇過意外傷害;43.8%的留守兒童對學習不感興趣,49.4%經常沒完成作業(yè);46%的留守兒童經常感到煩躁,39.8%經常感到孤獨,37.7%經常感到悶悶不樂。
許多心理學研究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的焦慮、抑郁指數和沖動性都高于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父母外出打工,一部分父母會讓孩子跟隨自己去到城鎮(zhèn),孩子變?yōu)榱鲃觾和涣硪徊糠值母改?,由于種種原因只能讓孩子留在家鄉(xiāng),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北京大學在2012年完成的《中國家庭追蹤調查》,對8990位0-15歲兒童進行追蹤訪問,結果顯示,從父母陪伴、早期教育、生活環(huán)境幾個方面來看,流動兒童的狀況都比留守兒童要好。并且,流動兒童比留守兒童主觀感覺更幸福。缺少父母陪伴的留守兒童,在人際關系與社交技巧等方面都更為欠缺,也更加孤獨。
你可能會問了,既然如此,為什么父母不把孩子帶在身邊? 因為大部分進程務工人員,生存環(huán)境惡劣,他們通常居住在擁擠的工棚,集體宿舍,地下室。他們很少休息,甚至法定節(jié)假日的休息都得不到保障。
他們處于社會福利保障制度之外,由于城鄉(xiāng)二元戶籍制度的限制,在許多打工城市,他們享受不到失業(yè)、醫(yī)療、養(yǎng)老等社會保障。他們自顧不暇,根本沒有條件把孩子帶在身邊。
而即使通過自身奮斗有了條件,可以把孩子接到城市居住,他們還是得面臨諸多政策限制,比如,與戶籍制度相關的教育制度,這些教育制度和政策,使農民工子女入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由于沒有城市戶口,當地政府財政不支持,當地學校不接納。即使能幸運在當地入學,他們也需要回到戶籍所在地參加中考、高考。而在許多地方,即使有戶口的流動兒童,也無法享受當地的醫(yī)療保險等公共福利。
面對種種問題,父母只能忍受親子分離,將子女留在家鄉(xiāng)。大量的留守兒童由此產生。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的心理隔閡與情感斷裂,也由此產生。
這道裂隙,不僅存在這些家庭的父母與子女身上,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這也是一代人心中抹不去的裂隙。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何處是歸途。 作者簡介:梁娟,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心理專欄作者。北大心理學研究生,北師大文學碩士。歡迎關注作者公眾微信號:心流場(flowfield),和我一起探索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