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學生愛上讀書,新教材方算成功 新學期,全國小一新生和初一新生將用上教育部統(tǒng)編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教材。歷時五年,教育部組織相關領域專家重新編寫了新版部編語文教材。本報記者日前專訪“部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聽他談一談新教材是如何“出爐”的。 把價值觀化為語文“血肉” 文匯報:溫教授,您好! 作為“部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能否請您總體介紹一下這本新教材的基本情況。 溫儒敏:這套教材從2012年3月啟動編寫,到現(xiàn)在五年多了,上上下下對這套教材的期望值很高。中央下達要求和指示,教育部直接領導編寫,社會各界也提出批評意見建議,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這套教材上。 也正因此,這套教材的編寫資源空前雄厚。編寫組先后從全國調集五六十位專家、學者、作家、教研員、老師和編輯,實際參與過這套教材咨詢等工作的各個學科領域專家有上百人,這保證了這套教材政治上符合要求,質量也非常高。我曾向中央匯報說,這也許不是最理想的教材,但顯然已超越現(xiàn)有各個版本同類教材的水平。我想這大致符合實際。 文匯報:“部編本”語文教材有哪些總體特色? 與過去的教材相比有哪些創(chuàng)新和突破? 溫儒敏:“部編本”的總體特色,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立意和眼界比較高。重視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德樹人。價值觀的體現(xiàn)注意整體規(guī)劃、有機滲透,化為語文的“血肉”。 第二,十多年來課程改革所提倡的“以人為本”“自主學習”等理念,在教材編寫中“沉淀”下來了。這些年一線教學所出現(xiàn)的某些通病,也努力通過教材的編寫而得以糾偏。 第三,注重學習和繼承以往教材編寫好的經驗,借鑒國外有益經驗,使教材編寫更科學、符合語文教育規(guī)律。 第四,教材在課文選取、習題設計、教學活動安排、編寫語言、插圖和裝幀設計等方面,都力圖貼近當代中小學生的“語文生活”,體現(xiàn)時代性。 與原來的人教版相比,新教材課文數(shù)量有所減少。比如一年級 (上)原來共41課,包括漢語拼音13課、識字8課,另有課文20篇;新教材共32課,其中漢語拼音減少為8課,識字則增加到10課,另有課文14篇。但數(shù)量減少不等于教學總量減少,而是幾個板塊的內容在調整,教學內容更豐富,也使教學更有效。 以前孩子剛上小學就學拼音,因為難度大,孩子語文學習的興趣可能會受影響。這些年學界對于漢語拼音教學在整個教學中的地位和效能問題有了調查研究成果,認為要減少漢語拼音的難度,讓拼音教學服務于識字教學。新教材據此做了調整,降低難度,拼音課往后挪大概一個多月,先進行識字教學,讓孩子們認識“天、大、人”等,然后才學拼音。這也是新教材創(chuàng)新突破的一個縮影,更務實,更強調“有效”。 許多經典課文又回來了 文匯報:語文教材中課文的選取一直備受關注,“部編本”選文遵循哪些原則? 與過去有哪些不同? 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課文選篇,和原來人教版比較,更強調經典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課改之后流行的各版本語文教材,多選“時文”。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場,大家會發(fā)現(xiàn),很多經典課文這次又回來了,尚未沉淀的“時文”相對少了。 還有一個變化非常明顯,就是傳統(tǒng)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整個小學六個年級12冊共選古詩文129篇,占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0多篇,增幅達80%。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初中古詩文選篇達到132篇,占所有選篇的51.7%,比原來也有提高,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體裁更加多樣,從 《詩經》 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篇目也占較大比重。小學選了40篇,初中29篇。魯迅的作品選有 《故鄉(xiāng)》 《阿長與山海經》 等9篇。 新單元結構落實語文教學知識體系 文匯報:此次“部編本”教材的一大創(chuàng)新是采取了雙線單元結構,為什么這么設置,有哪些好處? 溫儒敏:對于教材單元的設置,“部編本”語文教材是有新想法的。采用“雙線組織單元結構”,按照“內容主題”(如“修身正己”“至愛親情”“文明的印跡”“人生之舟”等) 組織單元,課文大致都能體現(xiàn)相關的主題,形成一條貫穿全套教材的、顯性的線索;同時又有另一條線索,即“語文素養(yǎng)”的各種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shù)膶W習策略和學習習慣,以及寫作、口語訓練等,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分布并體現(xiàn)在各個單元的課文導引或習題設計之中。 為何要采用“雙線組織單元結構”? 因為現(xiàn)有各種版本語文教材,基本上都是主題單元結構。這是前些年實施課改的結果。但主題單元結構只照顧到人文性,可能忽略了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選文也往往只顧一頭,只考慮所選課文是否適合本單元主題,難以照顧到本單元應當學習哪些知識、訓練哪些能力。語文教學也失去了必要的梯度。這個問題是嚴重的,教學中大家都不滿意。所以“部編本”語文教材采用“雙線組織單元結構”,既適當保留人文主題,又不完全以人文主題來組織單元。而且,適當?shù)瘑卧黝},以便把必要的語文教學的要點、重點,按照一定順序落實到各個單元。老師在教學實踐中可以按照新教材的單元順序安排教學,但不能拘泥于人文主題,要特別注意語文知識、能力落實。還要注意把單元中閱讀、寫作、綜合性學習等幾方面結合起來。 大概在二十年前,語文教學的知識體系是比較清楚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點、知識點,也都比較成體系。但在教學中出現(xiàn)的普遍現(xiàn)象是,考什么就學什么、訓練什么,語文教學的知識體系實際上已被應試教育的題海戰(zhàn)術和反復操練所綁架。實施課改以來,特別是課標的出臺,首先想解決的就是題海戰(zhàn)術和反復操練的問題,因此特別強調語法修辭和語文知識講授不要體系化,要“隨文學習”。而且課程改革幾乎一邊倒,就是強化人文性。 但又出現(xiàn)了另一個傾向,就是語文的知識體系被弱化,甚至被拆解,教材在知識體系的建構上,不敢理直氣壯地講語文知識,不敢放手設置基本能力的訓練,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不突出,也不成體系。結果教學梯度被打亂,必要的語文知識學習和能力訓練得不到落實。有時課上得熱鬧,可就是沒有“干貨”。每一單元每一課到底要實現(xiàn)什么教學目標,這個目標在整個小學或者中學的語文課程中到底是什么位置,通過這一單元或者某一課,讓學生學會什么,達到什么程度,都不是很清楚。特別麻煩的是,現(xiàn)在各種教材都是課改之后編寫的,大都是以人文主題來建構單元,考慮更多的是選文如何符合單元主題,而對語文課程內容目標如何實現(xiàn),就難于處理。結果大多數(shù)教材都只是在思考練習題上做點平衡和補救。“部編本”語文教材很重要的一點改進,就是讓課程內容目標體現(xiàn)的線索清晰,各個學段、年級、單元的教學要點清晰。 讓學生養(yǎng)成讀書的生活方式 文匯報:作為總主編,您有哪些語文教育的理念融入到了新教材當中? 在您看來語文教學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 溫儒敏: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語文教育怎樣才算成功? 我認為一定要延伸到課外閱讀,讓學生養(yǎng)成讀書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讀精講、反復操練,沒有激發(fā)閱讀興趣,也沒有較多的閱讀量和閱讀面,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包括寫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擴大閱讀量,這是改革的方向。新教材期望實現(xiàn)的主要作用,就是專治學生不讀書、少讀書的通病。 “部編本”語文教材在這方面想了許多辦法。比如,小學一年級就設置了“和大人一起讀”,意在和學前教育銜接,入學伊始就引導孩子的讀書興趣。小學中高年級幾乎每一單元都有課外閱讀的延伸。初中則加強了“名著選讀”,改變以往那種“賞析體”寫法,注重“一書一法”,每次“名著選讀”課,都引導學生重點學習某一種讀書方法。激發(fā)興趣、傳授方法,是“名著選讀”設置的改革方向。 激發(fā)和培養(yǎng)讀書興趣,是語文教學的“牛鼻子”。只有千方百計激發(fā)學生讀書的興趣,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才不是空話,新教材也才算真正取得成功。 觀點 歷史:更注重學生的感受、觀察、理解、思考(葉小兵:義務教育歷史統(tǒng)編教材執(zhí)行總編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 我們現(xiàn)在基本達成一致的認識:歷史學科的學習更多是一種思考的學問,怎么認識過去。統(tǒng)編歷史教材一定會在內容的設計上更注重學生的感受、觀察、理解、思考等,尤其是更強調學生的探究活動,設計了一些欄目,如材料研讀、問題思考等,就是讓學生學會從材料中提取證據,學會如何解決歷史的問題。 從我們歷史教材的整體設計上來說,課后的練習不再是那種機械記憶的練習,比如過去出一些選擇題、填空題、名詞解釋,都是引導學生背書。我們這次主要是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賞析、分辨、比較、綜合,希望學生在這些活動當中復習、鞏固并且提升認識。我舉一個例子,比如 《甲午中日戰(zhàn)爭》 這一課,因為涉及到 《馬關條約》,這節(jié)課的課后活動,不要求學生去復述 《馬關條約》 簽訂的時間、地點和條款內容,而是開放性的問題:《馬關條約》 簽了以后,清政府允許外國人在中國投資設廠,今天,外資也可以到中國設廠,這兩者有什么本質的不同? 這就是引導學生通過這種聯(lián)系、比較、分析,去看在當時的情況下它對中國的危害,而不是簡單地讓學生去復述或者背誦,更注重的是對學生理解歷史、認識歷史的能力的培養(yǎng)。 道德與法治:提高德育的實效性(高德勝: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執(zhí)行主編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我們不光要把教材編好,還要引領整個德育課的教學,德育的實效性對我們來說,確實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我們在編教材的過程中,對這個問題有一些思考。首先要注重學習活動的引導,讓學生參與進來。這次教材的新定位,即教材既是教本,也是學本。所以,我們在教材中設計了不同的欄目,其實就是圍繞學生的學習活動展開和設計的,像自我反思的活動、觀念交流的活動、經驗分享的活動、論辯思考的活動、共同行動的活動,還有調查研究的活動等,這是第一個努力。 第二個努力,則是對教學再定位。實效性問題帶來的一個重要挑戰(zhàn),就是教師在教這門課時,常常說教得太多,但教學效果卻不好。這次對教師有一個新的定位,教師的教就是學習活動和學習過程的設計,即組織、參與、引導,這對教師來說也是有挑戰(zhàn)的,后續(xù)的培訓我們會跟上。 第三個努力,提高德育實效的重要法寶,就是學習經驗的引入,如果我們學習教育和學習經驗沒有關系,學生就找不到感覺,教育也無法走進他們的內心。所以這次教材編寫中,我們非常注重學生已有的經驗,很多環(huán)節(jié)是對學生已有經驗的喚醒、加工、整理和提升。當然光有學生經驗還不夠,這個經驗還需要拓展和豐富,這樣學習才有效。(記者 郭超豪) (責編:魏楚云(實習生)、申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