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于其他陶瓷藝術品,紫砂的質(zhì)地特征在工藝制作過程中和最終成型效果上體現(xiàn)得尤為直接、徹底。顧景舟早在學藝時,深受祖母和前輩影響極為重視泥料的選用,這為顧景舟的紫砂藝術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此后,顧景舟在上海接觸到大量明清紫砂名作,潛心揣摩紫砂器物的胎色特征和造型風格,初步形成紫砂鑒賞和制作理論。解放后,顧景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擔任蜀山紫砂工場的技術輔導,傳道授業(yè),創(chuàng)新求索。在工作實踐和授課教學之中,顧景舟不斷將在工藝制作中對泥料運用所形成的感性認知提煉升華,在閑暇之余閱讀、鉆研有關書籍,抄寫歷代紫砂專著,逐步形成有自己獨到見地的紫砂原料理論。 顧景舟曾發(fā)表文章專門對宜興紫砂泥的特性進行論述:紫砂泥是紅泥(朱泥)、紫泥、團山泥(本山綠泥呈米黃色)的總稱。這三種基泥由于礦區(qū)、礦層分布不同,燒成時溫度精有交又變化,則色澤變化多端,耐人尋味,妙不可思其中以朱、紫、米黃三色成為紫砂器的本色,而朱有濃淡,紫又有深淺,黃又有變化。如果辨色命名,可稱:鐵青、天青、色、豬肝、黯肝、紫銅、海棠紅、朱砂紫、水碧、沉香、葵黃、冷金黃、梨皮、香灰、青灰、墨綠、桐綠、鼎黑、棕黑、榴皮、漆黑諸色如細細觀察,各自泥色里又有白砂星星,如銀沙閃點,日光映射,宛若珠翡。珠粒隱現(xiàn),更是奪目各種不同礦土燒成后色澤多種,妍蒨素凈,故有紫而不姹,紅而不嫣,黃而不嬌,綠而不嫩,墨而不黑,灰而不暗的高雅色調(diào)。 顧景舟認為,掌握泥料的性質(zhì)是進行紫砂創(chuàng)作和生產(chǎn)所必需的基礎知識,他對學生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在我們的生產(chǎn)知識中,應該了解到泥料的一些科學原理?!币虼?顧景舟特別重視泥料在紫砂器皿成型過程之中的最基礎、最關鍵的作用,他認為:“紫砂壺最大的特點,就是決定于它的原材料和它的成型法。各種形態(tài)都在手里面,憑徒手就做成功了。這是它的原材料的特殊性?!?/p> 從捶泥開始,顧景舟就特別注重通過正確的姿勢和用力方向煉泥,使泥層均勻有序延伸,增加泥條的韌性。1980年,顧景舟設計制作“顧泉壺”,弟子葛陶中幫忙做一些基礎工作,在捶泥的時候,因紅泥比較酥軟不易成型,顧老特地示范如何將較酥的紅泥捶好。葛陶中至今還清晰地記得,“為此,我整整捶了三天?!睂τ陬櫪蠂乐?shù)墓に囈?學生都佩服不已:“他(顧景舟)能從(錘煉的)聲音上聽出來(動作、力度是否符合規(guī)范要求)?!?/p> 在顧景舟看來,泥條打得好不好是做壺的關鍵。在操作中要充分遵循泥料的特性,在用搭只打泥條、泥片的時候,要用搭只的引力打制,保持泥條、泥片的受力均勻,避免厚度不均勻。另外,由于紫砂泥多打,“泥門容易被打松;少打,泥料的可塑性差,顧景舟總結(jié)經(jīng)驗認為打十三下左右比較科學。這些都來自他對紫砂泥的敏銳感覺、長期積累的經(jīng)驗及嚴謹?shù)淖仙皠?chuàng)作態(tài)度。 葛陶中回憶道:“顧老對泥片的大小有精準的規(guī)定,若需要劃10厘米的泥片,那么打泥片的時候只能打11厘米多一點點,一塊泥料能打多大多厚都有精準的規(guī)定,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計算得很精準。” 顧景舟對身筒的拍打方式有嚴格的規(guī)定,拍打底部時要求打四圈,且每一圈拍打的方法都不同;如果上部的口略大則只需打三圈,而顧景舟設計的尺寸讓其他人做,成品的味道就不一樣,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對身筒的拍打方式和力度有著與眾不同的獨門技法 對于紫砂壺的坯體壁厚,也就是泥片拍打的厚度,顧景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不盲目追求成器的過輕過薄:“紫砂器(壁)不能做得太薄,因為紫砂器與金屬器不同,要有陶器的質(zhì)感,從而要保證有一定的厚度?!彼膊毁澇赡嗥^厚,那將導致成器過重而顯得僵硬呆板。對不同容量的壺的胎壁他有不同的要求。就顧景舟紫砂壺的相對重量而言,既不輕也不重,那種感覺恰如其分,中庸而不突兀。嫻熟的技藝使得顧景舟將泥條拿到手里,就能感覺出厚薄是否均勻,究其原因,“吾亦無他,唯手熟爾?!彼f,“20歲以前,由于生活所迫,本人打泥條、打片子都比較頂真,有質(zhì)量、有速度,所以基礎比較扎實,一個上午打三十個茶壺的身筒不費力?!?/p> 紫砂泥的特點是“以本山土砂,能發(fā)真茶之色香味”,顧景舟特別推崇紫砂茶具的實用性,在壺體表面砑光后,僅用竹工具“推墻刮底”,拍子刮過的痕跡呈放射形,底與滿的交接部位要推和潤,既使器內(nèi)規(guī)整美觀,也保持壺壁內(nèi)松外緊,發(fā)揮紫砂器作為實用器皿的宜茶性,這些都建立在對原料的充分認知和把握上。 對泥料的了解與認知有助于在工藝制作中得心應手,而對泥料的理解與思考則會使人癡迷其中。像辛勞的農(nóng)民愛惜每一粒糧食一樣,顧景舟在砂壺的制作過程中也達到了“惜泥如金”的程度。有一次,紫砂工藝廠的工作室大掃除,不慎將一罐干涸的朱泥漿扔掉了,顧景舟知悉后連連嘆息道:“那種朱泥是真正的紫砂朱泥,顏色朱紅,艷而不俗,可以做‘粉’紅泥的作品。 泥料也是顧景舟品鑒紫砂器的一個重要依據(jù),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顧景舟曾為全國各大博物館鑒定歷史名作,在分析明代時大彬作品時,他在相關文章中寫道:時壺所采用紫砂料,精選純凈,加工細致,一改早期砂器類以缸壇原料的粗氣。重視砂泥原料色澤的調(diào)配,講究器物燒成后的表面潤澤效果。因之,在幼細的粉料中摻進較粗大均勻的顆粒,即所謂的“或雜以砂鋼土”,這就顯得樸雅、堅栗、妙不可思。 可以說,顧景舟對泥料的認知與運用超過了一般紫砂藝人所具備的知識結(jié)構(gòu),他為泥料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技術規(guī)范,從選料、捶泥、打泥條泥片到打身筒,在尺寸規(guī)格和處理的力度都本著非常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從而不僅使制作過程一氣呵成、氣韻連貫,也使得他的作品色調(diào)和諧雅致,表現(xiàn)出了東方美學的含蓄及雋永的文人氣息,與簡潔的造型相互映襯,最終形成了古拙質(zhì)樸、端莊大方的藝術風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