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2冊第13-14頁——“西漢時期全圖”,你會發(fā)現(xiàn),韓半島三分之二都在大漢版圖(北面);翻到第40-41頁“東漢時期全圖”,韓半島仍有一部分在大漢版圖內(nèi),但已明顯向北收縮。 西漢時期的韓半島(圖注) 今天,就來說一說東漢時期的韓半島。 東漢建立后,東北地區(qū)的右北平(今遼寧凌源西南)、遼西、遼東、玄莬(今遼寧新賓西南)等郡悉歸東漢管轄。夫余[1]和挹婁等部族實力不足,接受東漢保護,雙方基本保持著友好關系。不過,東北方向仍然存在不穩(wěn)定因素:鮮卑是僅次于匈奴的勢力,與東漢關系時好時壞;高句麗國王被王莽由“王”降級為“侯”,心懷不滿,屢屢率兵進犯右北平和漁陽等地。 東北方向主要有4個較大的割據(jù)勢力,即鮮卑、夫余、挹婁、高句麗。鮮卑、夫余西接匈奴,因受匈奴壓迫,與東漢保持著和平與合作關系。挹婁與東漢隔著夫余和高句麗,與東漢沒有直接沖突,且其國小力弱,既需要東漢保護,同時也幫助東漢牽制高句麗。因此在東北地區(qū),對東漢真正有威脅的是高句麗。 東漢時期的韓半島(圖注) 高句麗源出夫余,約于公元前37年建國,活躍于鴨綠江流域。中原衰微時,高句麗乘機奪取西漢玄菟郡(今遼寧新賓西南)舊地,并幾番挑戰(zhàn)東漢在東北的權威。 劉秀稱帝前,高句麗于公元20年至23年襲擊了樂浪郡(今平壤大同江南岸,轄朝鮮半島西北部),掠去1500名居民作奴。 公元28年,遼東太守發(fā)兵進攻高句麗,迫使高麗王退據(jù)其國都附近的丸都山城(今吉林吉安縣西之山城子)。高麗王被圍3個月,糧食將盡,投降在即。最后,高句麗王急中生智,以犒軍為名給漢軍送去酒和鯉魚。遼東太守以為對方糧草充足,遂解圍退兵,高句麗得免亡國。 公元32年,劉秀恢復了高句麗王號(王莽將高句麗由“王”降“侯”,引起高句麗不滿),但高句麗并未停止侵擾東漢,于公元37年進占了樂浪郡。公元44年,劉秀派水軍渡海收復樂浪郡,奪取了薩水(今朝鮮清川江)以南地區(qū),阻止了高句麗擴張。高句麗遂遣使朝貢,求屬玄莬郡。此后較長時間內(nèi),雙方基本相安無事。 高句麗王城遺址(圖注) [1] 亦稱“扶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