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統(tǒng)疾病
小兒呼吸系統(tǒng)疾病以急性呼吸道感染最常見。 第一節(jié) 小兒呼吸系統(tǒng)解剖生理特點 一、解剖特點 呼吸系統(tǒng)以環(huán)狀軟骨下緣為界劃分為上、下呼吸道。 上呼吸道包括鼻、鼻竇、咽、咽鼓管、會厭及喉; 下呼吸道包括氣管、支氣管、毛細支氣管、呼吸性毛細支氣管、肺泡管及肺泡。 1.上呼吸道 嬰幼兒鼻腔狹窄,粘膜柔嫩,血管豐富,易于感染,后鼻腔易堵塞而發(fā)生呼吸與吮奶困難。鼻竇粘膜與鼻腔粘膜 相連接,鼻竇口相對大,急性鼻炎常導致鼻竇炎。 咽鼓管較寬、直、短,呈水平位,故鼻咽炎時易致中耳炎。咽扁桃體6個月內已發(fā)育,腭扁桃體至1 歲末逐漸增 大,4~10 歲發(fā)育達高峰,青春期逐漸退化,故扁桃體炎常見于年長兒。小兒喉部呈漏斗形,喉腔較窄,聲門裂相對 狹窄,軟骨柔軟,粘膜柔嫩而富有血管及淋巴組織,故輕微炎癥即可引起聲嘶和呼吸困難。 2.下呼吸道 嬰幼兒的氣管、支氣管較狹窄,軟骨柔軟,缺乏彈力組織,粘膜血管豐富,纖毛運動較差,易因感染而充血、水腫,分泌物增加,導致呼吸道阻塞。左支氣管細長、位置彎斜,右支氣管粗短,為氣管直接延伸。 小兒肺的彈力纖維發(fā)育較差,血管豐富,間質發(fā)育旺盛,肺泡數(shù)量較少,造成肺的含血量豐富而含氣量相對較少,故易于感染,易引起間質性炎癥、肺氣腫或肺不張等。 3.胸廓 嬰幼兒胸廓短、呈桶狀;肋骨呈水平位,膈肌位置較高;呼吸肌不發(fā)達,呼吸時胸廓活動范圍小,肺不能充分地 擴張,通氣和換氣,易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而出現(xiàn)青紫。小兒縱隔相對較大,縱隔周圍組織松軟,在胸腔積液或氣 胸時易致縱隔移位。
二、生理及免疫特點 1.生理特點 (1)呼吸頻率與節(jié)律 年齡愈小,呼吸頻率愈快。嬰兒易出現(xiàn)呼吸節(jié)律不齊,尤以早產(chǎn)兒、新生兒最為明顯。 (2)呼吸型 嬰幼兒呼吸肌發(fā)育不全,呈腹膈式呼吸。隨年齡增長,出現(xiàn)胸腹式呼吸。 (3)呼吸功能的特點
2.呼吸道免疫特點 小兒呼吸道的非特異性及特異性免疫功能均較差。新生兒及嬰幼兒咳嗽反射及氣道平滑肌收縮功能差,纖毛運動功能亦差。嬰幼兒的SIgA、IgG和IgG亞類含量均低。肺泡巨噬細胞功能不足,乳鐵蛋白、溶菌酶、干擾素、補體 等的數(shù)量及活性不足,故易患呼吸道感染。
第三節(jié) 肺炎是不同病原體或其他因素所致之肺部炎癥,以發(fā)熱、咳嗽、氣促以及肺部固定中細濕?音為臨床表現(xiàn)。一、分類 1.病理分類 支氣管肺炎(小兒最常見)、大葉性肺炎、間質性肺炎等。 2.病因分類 病毒性肺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居首位。 細菌性肺炎 有肺炎鏈球菌、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桿菌、肺炎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及軍團菌等。 支原體肺炎 肺炎支原體所致。 衣原體肺炎 沙眼衣原體或肺炎衣原體。 真菌性肺炎 白色念珠菌、肺曲菌、隱球菌、組織胞漿菌、球孢子菌等。 原蟲性肺炎 卡氏肺囊蟲為主。 非感染病因引起的肺炎 吸入性肺炎、嗜酸細胞性肺炎、墜積性肺炎等。 3.病程分類 急性(1 月以內)、遷延性(1~3 月)、慢性(3 月以上)。 4.病情分類 (1)輕癥:呼吸系統(tǒng)癥狀為主,無全身中毒癥狀。 (2)重癥:除呼吸系統(tǒng)受累嚴重外,其他系統(tǒng)亦受 累,全身中毒癥狀明顯。 5.發(fā)生肺炎的地區(qū)分類: 社區(qū)獲得性肺炎:院外或住院48 小時內發(fā)生的肺炎; 院內獲得性肺炎:住院48 小時后發(fā)生的肺炎。 二、支氣管肺炎 1.病因 細菌和病毒。細菌感染以肺炎鏈球菌多見。 2.臨床表現(xiàn) (1)呼吸系統(tǒng) 大多起病較急,主要癥狀為發(fā)熱,咳嗽,氣促。呼吸增快,鼻翼扇動,三凹征,唇周發(fā)紺。肺部 可聽到固定的中、細濕?音。SaO2<85%,還原血紅蛋白>50g/L時出現(xiàn)發(fā)紺;PaO2<50mmHg,PaCO2>50mmHg, SaO2<85%為呼吸衰竭。 嚴重肺炎存在混合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和代謝性酸中毒)。 (2)循環(huán)系統(tǒng) 可發(fā)生心肌炎;可出現(xiàn)心率增快、呼吸增快、煩躁不安和肝臟增大等心力衰竭表現(xiàn)。 (3)神經(jīng)系統(tǒng) 輕度表現(xiàn)煩躁、嗜睡;重者出現(xiàn)意識障礙,驚厥,呼吸不規(guī)則,前囟隆起。 (4)消化系統(tǒng) 常有納差、吐瀉、腹脹等。若發(fā)生中毒性腸麻痹,腹脹嚴重腸鳴音消失。有時嘔吐咖啡渣樣物, 大便隱血陽性或排柏油樣便。 3.輔助檢查 (1)病原學檢查
(2)外周血檢查 白細胞檢查;C反應蛋白(CRP);四唑氮藍試驗(NBT)。 (3)胸部X線檢查 肺紋理增強,點片狀陰影。 (4)血氣分析 4.并發(fā)癥 (1)膿胸 常為葡萄球菌引起,革蘭陰性桿菌次之。表現(xiàn)為高熱不退,呼吸困難加重,患側呼吸運動受限,語顫 減弱,叩診濁音,聽診呼吸音減弱或消失。若積液較多,縱隔向對側移位。 (2)膿氣胸 表現(xiàn)為病情突然加重,咳嗽劇烈,煩躁不安,呼吸困難,面色青紫。叩診在積液上方呈鼓音,下方 呈濁音,呼吸音減低或消失。 (3)肺大皰 多系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體積小者,可無癥狀,體積大者可引起急性呼吸困難。此外還可引起肺 膿腫、化膿性心包炎、敗血癥等。 5.治療 (1)一般治療 空氣流通,室溫維持在20℃左右,溫度以60%為宜。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交叉感染。 (2)病原治療 用抗生素之前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用肺組織濃度高的藥物;重者靜脈聯(lián)合用藥。 肺炎鏈球菌:青霉素、羥氨芐青霉素,紅霉素。 金黃色葡萄球菌:苯唑西林、氯唑西林鈉、萬古霉素、利福平。流感嗜血桿菌:阿莫西林加克拉維酸。 大腸桿菌和肺炎桿菌:頭孢曲松或頭孢噻嗪;綠膿桿菌替卡西林加克拉維酸。肺炎支原體和衣原體:大環(huán)內酯類。 用藥時間應持續(xù)至體溫正常后5~7 日,癥狀基本消失后3 天,支原體肺炎至少用藥2~3 周。葡萄球菌肺炎一般于體溫正常后繼續(xù)用藥2 周,總療程6 周。 抗病毒治療:三氮唑核苷;干擾素;聚肌胞;乳清液。 (3)對癥治療 氧療:鼻前庭導管,氧流量為0.5~1L/min;氧濃度不超過40%;面罩給氧,氧流量為2~4L/min,氧濃度為50~ 60%。若出現(xiàn)呼吸衰竭,應用人工呼吸器保持呼吸道通暢:祛痰劑;復方甘草合劑;霧化吸入;支氣管解痙劑;保證液體攝入量,有利于排痰。 (4)心力衰竭的治療 除鎮(zhèn)靜、給氧外,必要時可用洋地黃制劑。 (5)腹脹的治療 伴低鉀血癥者及時補鉀;如系中毒性腸麻痹,應禁食、胃腸減壓,亦可用酚妥拉明(0.5mg/kg), 溶于5%葡萄糖20ml 靜滴。 (6)感染性休克、腦水腫、呼吸衰竭的治療。糾正水、電解質與酸堿平衡。 (7)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應用適應證 中毒癥狀明顯;嚴重喘憋或呼吸衰竭;伴有腦水腫、中毒性腦病、感染中毒 性休克等;胸膜有滲出的病例。 (8)并存癥和并發(fā)癥的治療 對并發(fā)膿胸、膿氣胸者及時抽膿抽氣。遇下列情況則考慮胸腔閉式引流:年齡小, 中毒癥狀重;膿液粘稠,經(jīng)反復穿刺排膿不暢者;張力性氣胸。 三、幾種不同病原體肺炎的特點 1.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 (1)多見于新生兒及嬰幼兒,起病急,病情重。 (2)全身中毒癥狀重,可出現(xiàn)休克癥狀。 (3)肺部體征出現(xiàn)早(中、細濕?音),極易形成多發(fā)性小膿腫。 (4)可有一過性猩紅熱樣或蕁麻疹樣皮疹。伴有膿毒血癥時,可有其他部位的化膿性感染病灶。 (5)胸部X線常見肺浸潤,多發(fā)性肺膿腫、肺大皰和膿胸、膿氣胸等。易變性是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的另一X線 特征。 2.腺病毒肺炎 (1)多見于6 個月~2歲小兒。 (2)持續(xù)高熱,輕癥7~10日開始退熱,重癥常達2~3 周,抗菌藥物治療無效。 (3)早期即有全身中毒癥狀,如萎靡嗜睡,面色蒼白。嚴重者可發(fā)生昏迷或心力衰竭。 (4)咳嗽頻繁,陣發(fā)性喘憋,紫紺等。 (5)肺部體征出現(xiàn)晚,發(fā)熱3~5天后始聞及細小濕啰音。 (6)X線常較體征出現(xiàn)早,見大片陰影,且消失較慢。少數(shù)病例在極期可有胸膜反應 (7)白細胞總數(shù)偏低或正常。 3.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1)多見于嬰幼兒,尤其1歲以內嬰兒。 (2)發(fā)熱、喘憋、呼吸困難。 (3)肺部聽診可聞及中細濕啰音。 (4)X線兩肺可見小點片狀,斑片狀陰影,可有不同程度肺氣腫。 (5)白細胞總數(shù)多正常。 4.支原體肺炎 (1)不同年齡均可發(fā)生,尤以學齡兒童常見。散發(fā),也可流行。 (2)發(fā)熱38~39℃,熱程1~2 周。 (3)刺激性干咳,持續(xù)2~4 周,常伴有肺外癥狀。多型性皮疹,非特異性肌痛。 (4)肺部體征不明顯。 (5)胸部X線多型性改變;胸片陰影顯著而體征輕微是本病特征之一。 (6)紅霉素為首選,青霉素及磺胺藥治療無效。 (7)血清冷凝集滴度上升1:32以上。
|
|
來自: 好大水 >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